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娱乐频道 > 影评乐评 > 正文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电影评论]贝奥武夫(Beowulf):路不欺人人自欺

 

CCTV.com  2007年12月08日 10:50  来源:Mtime时光网  

电影《贝奥武夫》海报

    《贝奥武夫》(Beowulf)的故事比想象中精彩一点点。特别是到了后三分之一,老贝颇有些“自我牺牲换取救赎”的意味,“龙战”的时候有那么一两丝悲情的感觉,大概是:人的本性是比较容易受诱惑的,但还是有责任和勇气等更宝贵而闪亮的东西……这些东西,让这个故事还有那么点北欧奇幻史诗的感觉、并保持着它作为奇幻始祖的质朴性。
 
  关于剧情啥的,就说到这里。至于人物意义啥的,就留给“意淫派”们去八卦,俺们“实淫派”就想整点粗俗的,比如三维动画技术。
 
  在《贝奥武夫》这样的全CG三维动画作品中,谈论“虚拟摄影”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一切都是虚拟的,都是电脑生成的。不过,本片引以为骄傲的,是声称在“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或“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实现了更为真实的影像。
 
  如果以上声称是针对《极地特快》(The Polar Express)而言,那俺赞同;如果是泛泛而言,那俺就稍微有点意见。
 
  依个人这混浊的桃花眼的看法,《贝奥武夫》离“真实自然”的完美境界,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破解IMAX 3D迷信
 
  为了体验编导宣言的真实性,俺特意看的是IMAX影院的3D版。说实话,并没有惊艳到张大嘴流口水,更不用说激动到热泪盈眶了。实际效果和我事先想象的一样:这是一部花费十万分力气,然后前进一小步的作品。
 
  对于本身是三维设计的作品,在立体电影院上映其实并不能加很多分。你戴上3D眼镜看到的效果,说白了其实是故意加深景深、将每一个画面的场景和人物重新分层设置的结果。只要你够细心,你就会在看3D电影时非常敏感地察觉到这种人为的画面层次感。这种层次感,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透视远离所观察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简而言之,这是以有限来模拟无限,以跃进来代替渐进。
 
  啥意思呢?
 
  真实环境中,人眼所看到的东西,从远到近,自然也是有层次的,但这种层次的划分是无限的;但是“三维观看方式”就不一样了,在针对原始影像材料进行三维处理时,出于时间经历和成本的考虑,是不可能像现实环境中那样无限分层的,只能是人为地去模拟出这种层次感,也就是将相对集中在大致相近纵深距离的场景和人物,放在同一层次上,再根据透视原理作一下调整,人们在戴上3D眼镜后,乍一看上去,还真像那么回事。
 
  不过,如果看仔细了的话,会发现在同一纵深层次上,画面仍然是平面的。《贝奥武夫》的开幕画面就是经典的案例,在喝酒狂欢一幕里,王后在最接近观众的“视觉层面”里走动,围绕在长桌旁饮酒作乐的人则在更稍远的一个层次里。这样正个画面是有“立体感”的,但如果注意王后本身的话,则有一种布艺平帖画在玻璃板上活动的感觉。没错,IMAX里的立体效果,那些不同层次感的画面,就像是距离不同的不同层玻璃板上的影像之叠加;在真实世界里,透视线是通过渐进连续的层次实现的,三维影院里则是跃进的层次相互叠加实现的。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是从银幕最深处不间断伸出来的图像,也可能是画在单个平面上的画面。例如,片中前段有个骑士拿长枪指着贝奥武夫的镜头,戴上3D眼镜看来,那感觉就像长枪直从银幕最底部的骑士手里一直戳到了观众的眼前。其实,这还是通过在不同平面上根据透视原理画出长枪的不同部位来实现立体效果的。
 
  当然,影院立体效果的部分,是由IMAX制作的,不是本文探讨的主体——尽管出身于IMAX影院的导演则米克斯(Robert Zemeckis),肯定和老主东们有交流和讨论。
 
    细看电脑三维效果
 
  对于《贝奥武夫》主体来说,或者说对于非3D影院里放映的版本来说,据说最有突破的,是升级版的“表演捕捉”系统。之前的效果,相必大家都在《极地特快》(Polar Express)中看到了。升级在哪里呢?从硬件上来说,《贝奥武夫》共采用了300架摄像机来进行动作和表情的捕捉,而《极地特快》只用了大概70架左右。
 
  摄像机的增加,提供了更多捕捉的角度,而且能捕捉到更为细微的变化,因此,总体上来说,片中人物的动作与表情,比《极地特快》更为真实自然。捕捉角度的成倍增加,也为虚拟摄影空间里摄像机移动的轨迹开拓了更多的空间。片中贝奥武夫大战丑怪的时候,镜头跟着老贝在空中腾挪转移,大有纵横俾阖的气魄。虽说所有动画都得在电脑程序里完成,但多角度摄像机镜头下真实动作数据的存在,无疑为虚拟摄影动作和镜头本身的挥洒自如,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从实际效果来看,主角贝奥武夫和他的主力助手的动作和表情最为接近自然,尤其是到了影片最后,有两人的面部大特写,令人惊异的是,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境界了。这种真实,不止是皮肤纹理质地、胡须发丝等粗浅细节,而是连眼神中的悲哀都可以传递出来。诚然,这已经不是表演捕捉的功劳了,精度再高的捕捉,也不可能真实环境下所有的信息,人物的动作与神情,还得在导演的调度下通过动画师来完成。
 
  可能是因为成本关系,片中其他角色的“表演”可就呆滞得多。就以从片头就出现的王后同学为例,她那张大饼脸从头到尾都给人没有生气的感觉;同样是“饼”,她还不如人家《怪物史莱克》系列里的“姜饼小人”好玩呢。更为可惜的,是以霍普金斯的动作和表情为基础的国王Hrothgar,基本上属于行为可笑的级别。虽说在醉酒的那段,文本上写的就是比较好笑的,但如果由真人来表演的话,动作之间某些不经意的细节,还是会透露出更丰富的信息。而在经动作和表演捕捉之后的效果,实际上相当于精简了演员表演的传神程度。这就好比无论你在演员脸上贴上多少对照点,仍然是无法捕捉这张脸在那一刻表情所蕴含的完全意义一样。
 
  此外,捕捉后的动作,到最后银幕上的动作之间,还得经过三维程序的渲染,这个过程实在难以达到完美。尽管比《极地特快》时已有进步,《贝奥武夫》中的人物动作,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凝滞感,仿佛拖泥带水一般,不利索。这点相比小日本的《圣童降临》(Final Fantasy: Advent Child)还有些差距。同样的,还是国王的动作表现最差劲,部分镜头甚至呆滞到不忍目睹。至于一些没有真实动作捕捉数据的场景,就更是别扭了,典型的如马匹的奔跑,俺有时候简直以为那些马匹是用“停格动画”(stop-motion animation)技术拍成的,真可谓:古有呆头鹅,今有呆头马。呜呼哀哉!
 
  物理引擎方面,《贝奥武夫》也没多少进步。重力效应的表现,非常不尽如人意,衣服的坠感和飘动,头发的拂动,都还算不错,就是如果将水的效果与头发丝的移动这两种最为考验引擎的效果结合起来,问题便非常显而易见了。在片中的表现,就是马尔科维奇(John Malkovich)的角色从水里爬起来后,那被浸湿了的头发,仿佛不是从水里捞起,而是从浆糊缸里拣出来似的,不自然到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地步。顺便说一句,这个角色人物面部表情的渲染,也是全片最差的,尤其是眼神,从头到尾可以用“空洞”来形容,难道泽米克斯构思时想到了柯镇恶大侠?
 
  其他纹理质感和环境设定问题不大,毕竟这些效果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而且在观赏时,也不是观众注意的焦点。
 
    反思虚拟前景
 
  最后就是一个最为核心的问题了:像《贝奥武夫》这种尝试有意义么?前途如何?
 
  个人认为,如果从技术上来考虑,这是一个积累和学习的过程;如果有不完美之处,那既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是事先应该预料到的。但是,如果想要用三维虚拟人物来代替真实的表演,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哲学问题。
 
  凡属通过电脑生成的世界来仿真的,都是以有限来模拟无限;不管这个有限的数据可以做到多大,你根本不能说它可以“接近”无限,更不用提代替“无限”。真实世界里一个最简单的动作,它所包含的微妙信息,是无限的。电脑可以模拟出这个信息体的基本轮廓,但要做到真正的“全息再生”,在数理和哲学上,都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真实的表演,并非紧紧是动作而已,动作后面的内涵,是再精密的捕捉器也难以获得的:你可以在演员脸上设置十亿个对照点,但很有可能恰恰是那在这十亿个点之外的某个点的细微变化,会导致传递出不同的情绪和神情,而只捕捉了那十个点的“虚拟表演”,却无法再现出这种变化。
 
  归根结底,在俺们有限的生命范围之内,电脑还是只能在有限规则下运作,尽管这个规则可以变成天文数字,但它无法穷尽。而且,真实状态下的人的动作、乃至这些动作所产生的关系,除了本身就包涵无限数据的可以规则化的“理性”一面外,还有非理性的不可知的一面。这种“非理性”,恰恰是以“理性”为最终要义的电脑所永远欠缺的。是的,凭借其强大的理性运算能力,超级电脑们能打败国际象棋的顶级大师,但是,它很可能永远无法完美模拟出一个最纯洁婴儿的最简单微笑,或者情人对你的一个娇嗔……
 
  所以,尽管将来卡梅隆(James Cameron)或者大熊猫(Peter Jackson)等精英分子会将三维电影的大旗打下去(目前已有谣言:大熊猫和新线和好之后的《霍比特人》,将采用立体摄影+放映的方式),但是,一来他们所采用的三维技术,是在拍摄阶段就采用立体摄影设备,而不是像《贝奥武夫》这样在电脑里用虚拟人物和场景生成3D效果,所以不存在放映时的“虚假立体效果”问题;二来在卡梅隆与大熊猫将来的作品中,表演部分仍然是由真人来演出的,这和其他非人角色与场景由电脑生成画面是有本质区别的。即使是像咕噜(Gollum)和“金刚”这两个电脑虚拟角色的最成功代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相对于人类是“异种”,不要说普通观众,就算是专家们所掌握的信息,也只是他们nature的一部分。是的,安迪(Andy Serkis)的动作使得他们的形象看起来很完美,但我们能想象、电脑能用同样的数据完美还原出安迪在片场表演时的情景么?那个虚拟版的安迪,还会像虚拟版的咕噜和金刚一样让人心醉么?
 
  个人认为,则米克斯如果是想精益求精玩个乐子,也就算了;如果他是妄图用电脑模拟出的三维人物,来代替真实演员的表演,那他就是走在一条自欺欺人的路上。

责编:吴祺

1/1

更多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