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
人民日报1月25日讯 2008年新年伊始,中央电视台第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52集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观众反响热烈,在全国掀起了收视热潮。据统计,截至1月20日,该剧前38集平均收视率高达7.78%,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0.9%,最大市场份额达27.5%,即全国超过1/4开机的电视用户在看《闯关东》。在该剧的故事发生地东北三省及华北等地收视尤其火爆。锦州、长春、西安、沈阳、北京等城市,该剧的平均收视率已超过10%。
许多观众在网上留言说,“自己是流着泪在看”、“每一集都是那样的叫人牵肠挂肚”、“我终于知道了父亲那一代闯关东的艰辛了”……为什么这样一部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电视剧能打动如此众多观众的心?1月24日,“电视剧《闯关东》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编剧高满堂,导演张新建,主演李幼斌、萨日娜等主创人员,与专家学者一起探讨这部电视剧成功的原因。
“家族史”与“社会史”相融合
《闯关东》题材独特而厚重
大家认为,题材独特而厚重是《闯关东》成功的重要原因。
清末以来,大批华北、山东的贫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东北。在这股移民大潮中,山东人居绝大多数,先后有2000多万山东人踏上辽阔的东北大地。这批移民不但极大地促进了东北的开发,而且为抵御外敌侵略、保护国家领土主权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这样一段承载了无数人血泪的波澜壮阔的移民史、开发史、斗争史长期以来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编剧高满堂说:“当时我们为了创作这个剧本,驱车7000公里,横跨辽吉黑和齐鲁大地,历时一个半月采访,走遍了这4个省的图书馆、档案馆,却没有查阅到多少关于闯关东的资料和书籍,2000万人前赴后继闯关东的史实竟然是一部口头文学。”高满堂采访到的最后几位还健在的闯关东的老人,最年少的80多岁,最年长的已经96岁。“如果我们再晚几年写这部剧,就彻底没有第一手资料了”,高满堂说,“如果那样,作为闯关东的后人,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确实有愧于祖先,有愧于跋山涉水、已经长眠于白山黑水间的英灵。”
电视剧播出后,主人公朱开山一家跌宕起伏的命运立刻抓住了观众的心。许多观众感到,他们仿佛能看到自己先辈的真实生活,他们的不屈不挠、悲欢离合、国恨家仇……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认为,将“家族史”与“社会史”相融合,赋予了《闯关东》厚重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