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慢工细活更需呵护

 

CCTV.com  2009年04月22日 10:56  进入娱乐城堡  来源:齐鲁晚报  

楷雕传承人颜景新。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霍晓蕙 摄

张冰和他的葫芦雕。图片来源:齐鲁晚报 徐延春 摄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9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中,除了记忆、存档等之外,还有一条“发展和振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针则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很多人一听到“利用和发展”就想到“开发”,但由于各个“非遗”项目的属性不同,有的适合成规模开发,有的则并不适合。专家认为,对于那些极尽精巧繁复、水准极高的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有呵护经典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三个多月雕一个葫芦

  经过三个多月的精雕细刻,济南葫芦雕刻艺人张冰近日终于完成了他的新作。在一只42厘米高的天然葫芦上,竟然雕刻出一千个不同字体的“福”字,技艺之精绝,让人叹为观止。

  “慢工出细活。”张冰说。虽然市面上有不少葫芦雕刻艺术品,但是真正算得上精品的却凤毛麟角,因为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葫芦雕刻很难走上规模化、大批量生产之路。

  一个提包带来半生创作

  潍坊核雕传承人都传恭来济南参加“齐鲁民俗展”时,只用了一个小提包就把他50年的多半精品都带来了。别看每件作品体积都非常小,但通过放大镜观看,却是个非常丰富的艺术世界。其中一枚拇指大小的桃核上,竟雕刻了54个神态各异的梁山好汉。都传恭说,雕刻这一件作品,就花费了他近半年的时间。还有一件“百万雄师过大江”更加精细,不但众多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船上的锚链全是从桃核上刻下来又套上去的,细如发丝,环环相扣,让人惊叹。

  都传恭说,一般靠这门手艺谋生的艺人,从经济和时间成本上,都很难熬过“修行”的过程,他们大都会雕刻旅游饰品和简单的把玩品换点生活费,无法沉下心研究技艺,做真正的精品。长此以往,在青年一代中,出类拔萃的核雕艺人已经非常稀少了。以至于都传恭发出“传技术容易,传艺术难”的感叹。

  保护经典技艺的纯粹性

  与民间技艺高手一样越来越少的,是一些工艺品的原材料。如我国“四大名石”之一的内蒙古巴林石已近枯竭,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新疆和田玉储量也日渐稀少。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我省非遗项目“曲阜楷雕”,也遭遇到“无米之炊”的尴尬。

  因为有与孔子相关联的特殊文化背景,曲阜楷雕一直是孔家最重要的祭祀礼仪用品,同时也是曲阜民间盛行的馈赠佳品。2007年,记者曾去曲阜采访曲阜楷雕的代表性传承人颜景新,他介绍,楷木材料非常昂贵,一棵楷树生长50年以上才能用于雕刻,一般手杖和如意选用百年以上的木材,有的精品甚至要选用三四百年的木材。而楷树在曲阜仅于孔林中生长,现早已所剩无几,并已经作为珍稀树木编号建档,严禁砍伐。当今做楷雕已经没有机会选料了,只能是有什么材料用什么材料。但在他看来,用其他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其质地和光泽,“难以与楷木相比,味道变了。”据悉,曲阜市文化部门正在实施对楷雕的保护方案。除了整理资料等静态保护外,还将培育楷木树种,以期能改变楷雕缺乏原材料的现状。

  专家表示,在以低成本、高效率、高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很多传统技艺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对于许多富有文化价值、水准极高的优秀手工技艺,需要有呵护经典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取材低廉、徒有状貌而已失技艺实质的低端产品,尽力维护它们作为经典手工技艺的纯粹性,凸显精密、考究、雅正的特色,避免技艺的流失,使之得到真正的保护。(记者 霍晓蕙)

责编:吴祺

1/1

相关热词搜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技艺  雕刻  曲阜  艺人  修行  传承人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