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台出版一个多月后,备受瞩目的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中文简体版4月8日起陆续在沪上书店上架。半天时间内,仅在季风书园陕南店就已卖出100多册;在上海书城,短短3小时就卖出了70册;当当网和卓越网上的网购数量更是喜人。这样的阅读热情只有当年的“哈利·波特”系列才可媲美。出版社方面消息,首印10万册已经清货,上架不到一周,《小团圆》即将加印。“Fullofshocks!”1976年1月3日,张爱玲于写给她的遗产继承人及版权所有人宋淇及邝文美夫妇的信中,这样评价她刚刚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小团圆》。或许这也是解释《小团圆》大卖的最好理由。这本小说有多惊世骇俗?为什么33年后才得出版?是什么引起争议不断?
右侧的照片上,张爱玲手持一份报纸,上面登载有金日成去世的消息,照片的拍摄时间可能是1994年7月9日。一年之后,74岁的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
一、《小团圆》的难题
宋淇及邝文美夫妇与张爱玲的友情,开始于1952年张爱玲到香港后。为了维持生活,她应聘到美国新闻处做翻译。彼时,张爱玲已经名气不小。同在新闻处做翻译的邝文美看到张的名字惊喜不已。同样是上海人的两人成了要好的同事。邝文美的丈夫宋淇毕业于燕京大学比较文学系,与周汝昌、赵冈等人并称七大《红楼梦》专家。是他把张爱玲引进电影界,开拓了她写剧本的路子。1955年秋天,张爱玲乘船前往美国,到码头送行的只有宋淇夫妇。此后,宋淇夫妇与张爱玲一直保持联系,帮她打理出版等事务,可说是她的文学顾问、经纪人、对外联络点。
1975年,张爱玲在给宋淇的信中表示,因为台湾一个叫朱西宁的作家想以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来写她的自传,让她隔了20多年,又动了写自传小说的念头。这就是《小团圆》。
匆匆几个月,18万字的书稿就成稿寄到宋宅,宋淇于1976年4月28日给张爱玲去了一封6页的长信,表达了对这本书稿内容的种种担忧。
宋淇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上世纪70年代,张爱玲在台湾的名气居高不下。1974年,胡兰成到台湾文化学院任教,两年后在台湾再版《今生今世》,不仅在文中大谈张爱玲,连书的扉页上都拿张爱玲做广告,“较劲道,比本领,他彻底被击败了。但是,他赢得了一代佳人的垂青……”
一个叫唐文标的人,还收集到了所有上海沦陷时期有关张爱玲的出版资料,出版了一册383页厚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
从那时开始,人们似乎在乎张爱玲本身,更甚于在乎她的书了。但彼时的社会宽容度并未有太大改变。此时若推出一部高度自传性质的小说,宋淇担心会引起轩然大波,再加上胡兰成的推波助澜,怕张爱玲连最后一块中文市场都丢了。
张爱玲听取了宋淇的意见,开始着手修改,这一改就是20年。
1992年3月12日,张爱玲在给宋淇的信中,附上了遗嘱正本,将所有遗产赠给宋淇与邝文美夫妇。随后在附随的信上,张爱玲还提及“《小团圆》小说要销毁”。1993年,张爱玲在给台湾皇冠出版社的编辑的信件中写到:“《小团圆》应尽早完成,不再对读者食言。”张爱玲对于《小团圆》的态度始终不明朗。
1995年,张爱玲被发现在美国的公寓内孤独死去,她的书桌上还摊开着《小团圆》。宋淇在次年也匆匆离世。邝文美迟迟没决定《小团圆》的去向,2007年,她也去世了。
这3人把《小团圆》的难题留给了一个不相干的人——他们的儿子宋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