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本周五开幕

戏剧演出 央视网综艺 2016年04月07日 09:5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即将于本周拉开帷幕。在4月8日至29日的12场音乐会中,汇聚了来自全国不同省市的12支交响劲旅,还将有12位驰名中外的指挥大师以及诸多杰出的演奏家轮番登场,在动人乐声中,带观众一同追溯中国交响乐的流金记忆。

 南北12团,携手吹响中国交响集结号

        从沈阳交响乐团到台湾长荣交响乐团,参与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12家交响乐团地跨全国7个省市,可谓是一台中国南北交响乐劲旅的嘉会。21天时间里,他们将奉献12场精心排演的音乐会,以早期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为主线,携手吹响中国交响乐的集结号。    

        即将在本周为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打响头炮的,是4月8日贵阳交响乐团“历史的回声——中国交响乐早期作品专场音乐会”。在这场特别策划的开幕演出中,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陈佐湟将带领贵阳交响乐团,为观众奏响一整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交响音乐作品。除萧友梅(1884-1940)、贺绿汀(1903-1999)、黄自(1904-1938)、马思聪(1912-1987)、林声翕(1914-1991)等中国作曲家先驱的管弦乐作品外,本场音乐会中还最新加入了一首李四光的小提琴曲《行路难》。李四光是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音乐家。李四光曾在英国求学,并游历古老的欧罗巴大陆,1920年回国前夕,他在法国巴黎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音乐灵感来源于李白诗词,以此曲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据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室考证,李四光的《行路难》是有曲谱为证的中国最早的一首小提琴曲,直到1999年的北京大学(李四光曾担任北大教授)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音乐会上,才首次公开演奏。为演出这部作品,国家大剧院工作人员特地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找到其手稿,在4月8日的音乐会中,将由贵阳乐团的首席进行演奏。

        始建于1952年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前身是延安的中央管弦乐团和鲁艺文工团),1942年就在延安创作演出了《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作品,在中国作品的传承与推动上,他们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前身是成立于1956年的中央乐团)一样走在前面。在4月14日的“天方夜谭”音乐会中,他们将演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以及陈钢(1935-)的《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1976)、金湘(1935-2015)的琵琶协奏曲《琴瑟破》(2007)。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成立于1959年,在4月16日的音乐会中,张艺将执棒乐团演出圣-桑《小提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G大调第三管弦乐组曲》与两部耳熟能详的中国作品李焕之(1919-2000)的《春节序曲》(1956)、王树(1926-1995)的《十面埋伏》 (1959)。成立于1977年的北京交响乐团也已在交响乐的道路上走过了近40年时光,在4月24日的“山林之歌”音乐会中,艺术总监谭利华选取了一整场中国作品,既有20世纪中期的马思聪作品《山林之歌》(1954),也有当代著名作曲家陈其钢蜚声国际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和王西麟的《第四交响曲》。

        除“老牌”交响乐团外,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也不乏实力不凡的各地劲旅。4月13日,山东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灿烂中华”音乐会,将演出施万春(1936-)的《节日序曲》(1960)和台湾作曲家莫凡的《松•竹•梅》等作品。4月26日上海国际青年管弦乐团“乐享经典”音乐会中,除莫扎特、比才的经典作品外,还将演出鲜有机会听到的丁善德(1911-1995)《新中国交响组曲》(1949)。此外,杭州爱乐乐团和沈阳交响乐团等来自不同省市的“城市文化名片”也将相继登上大剧院的舞台。4月17日,杭州爱乐乐团将演出热情华丽的伯恩斯坦爵士交响舞曲《西区故事》和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此外还有何占豪(1933-)、陈钢(1935-)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4月21日,沈阳交响乐团的“北国之声”音乐会内容十分充实,指坛前辈郑小瑛将带领乐团演出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及徐振民(1934-)抒写对周总理真挚深情的《雪里梅园》(1979)、陈乐昌《赛乃姆狂想曲》、辛沪光(1933-2011)以交响诗形式深沉讲述蒙族英雄历史故事的《嘎达梅林》(1956)、秦咏诚(1933-2015)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59);4月29日,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将在指挥大师郑明勋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会中闭幕,在布鲁克纳(1824)的《第七交响曲》和周文中(1923-)取意于李后主《忆江南》的管弦乐曲《花月正春风》(1953)里,聆听中西作曲家跨越百年的音乐对话。

新老名家荟萃,精彩解读曼妙交响

       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有可能走进音乐厅现场欣赏过交响乐的演出,也可能听过唱片,再或者于不经意间,在影视作品、街头巷尾感受过交响音乐的魅力。究竟交响乐是什么?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音乐家们各自为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解读。

        作曲家陈钢认为,交响像一幅“油画”,“与油画一样,交响乐有很多层次、很多色彩,还有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交响乐本身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听交响乐是永远听不完的。马勒曾说过五十年以后一定是他的时代。果然,现在全世界都在听马勒的作品。好的交响乐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一部作品,不同的乐团、演奏家会有不一样的诠释,而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听众的耳朵,也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认为,交响是“声音”,“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真实地发出声音,它不过就是音乐史上的一行字。 ”指挥家郑小瑛认为,交响是“文化”,“我一直致力于中国交响乐的演奏,尤其是出国巡演的时候,我一定要尽可能地带去中国作品。因为演奏中国作品是我们在说本民族的语言,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文化。”作曲家施万春认为,交响会带来“感动”,“在一部好的交响乐作品中,处处都可以有感动发生,优美有优美的感动,强烈也有强烈的感动。就像你在吃一道美食,每个部分都应该一样美味。”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谭利华阐述,交响是“历史”,“音乐史是作曲家的历史,作曲家耗尽心血写出来的传世之作历经几百年历史的洗礼,到现在仍然被人们喜爱、演奏。而对于我来说,交响艺术是我生活的全部。”在作曲家三宝的眼里,交响是“记忆”,“说起中国交响,有太多的记忆。很多人误以为气势磅礴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是个男人写的,其实作者是我母亲辛沪光——当时还是一个22岁的瘦小女孩,这是1956年她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时的作品。”作曲家鲍元恺则说,交响是“传承”,“我们的前辈一代又一代的致力于中西融汇、雅俗共赏,在立足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艺术技巧,做了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丰富的作品。”

     在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殷承宗、吕思清等著名演奏家与杜玄、张浩天、谢楠、杨婧等青年演奏家,将精彩诠释34部中国作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场音乐会的演出前,将由指挥家为观众特别讲解该场的演出曲目。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