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麻醉师》进京演出

戏剧演出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6年07月18日 09:38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

话剧《麻醉师》演出剧照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直面当下拉关系、收红包、医患矛盾、医院乱收费等敏感话题,由真人真事改编的话剧《麻醉师》向社会传递出做人做事应有的操守。7月23日至24日,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麻醉师》将亮相北京国家大剧院,向首都观众讲述一个用生命兑现对患者承诺的动人故事。

  在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的支持和关注下,话剧《麻醉师》经历了坐排、粗排、连排3个阶段,最终呈现出来。该剧以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强(剧中人物叫陈绍洋)为原型,在塑造可亲可敬的英雄人物的同时,“唤醒”社会对浮躁、对信仰缺失的反思,弘扬奉献和担当精神。

  一束舞台追光,照向舞台上西京医院麻醉科办公室的布景。刚为一台手术做完麻醉的麻醉师陈绍洋,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到办公室没几分钟,就有新的手术来找他,这就是麻醉师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大体能的消耗以及超负荷的工作,让这个在20多年间成功实施7万例手术的医生,最终昏倒在了手术室。经化验检查,4个鸡蛋大小的肿瘤已经顶破了他的肝膜,全院上下齐心协力为他实施肝移植手术,但最终还是没能帮他抵御住死神的召唤。50岁的陈绍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的是“麻醉与唤醒”之间的思考……

  艺术作品真实凸显英模人物亮色

  孙豹隐(中国戏曲协会常务理事)

  他技艺高超、妙手仁心,即使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每天10小时的紧张劳作。刚为一台大手术做完麻醉下来,就又被新的手术召唤走。20余年不间断的超负荷工作,他成功实施了7万例麻醉手术,守护了成千上万的病人患者,而自己却昏倒在手术室里。他,就是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麻醉医生陈绍强,一个鲜活真实的人。

  陈绍强用生命讲述的故事真实、生动、感人,作为英雄模范人物当之无愧。他的事迹足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因和推力,但是也给话剧艺术创作提出了多重难题。如何用两个小时的时间来浓缩他20余年平凡又辉煌的工作生涯;如何避免把塑造艺术典型人物搞成表扬好人好事的宣传;如何将英模人物浓墨重彩地矗立在舞台上又让观众认可、信服、接受。该剧编剧唐栋巧妙处理了这几者的关系,一方面着力从人物心理层面去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奠基;另一方面通过主人公与家人、同事的情感关系,从侧面丰富人物形象。同时调动切合人物行与思的情境营造,去渲染、烘托人物形象。种种艺术合力将人物对生命、职业的态度合乎情理地融进人物的性格之中,一个让人可亲可信可爱可敬的麻醉医生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作为一部力求达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统一的话剧,《麻醉师》的创作团队在陈绍强真实感人事迹的基础上,借助细致、创新的艺术勾勒与扫描,精妙地运用话剧语汇,成功塑造出一位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当代军医形象。这种艺术提升成功地将主人公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在“润物细无声”中传递给广大观众,引发人们心底的共鸣。舞台上响起的那铿锵有力的语言:“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生命就属于患者”,这句话不仅仅是在表达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也是人物对生命无比关爱的表现。尽管如此,如果人物对话到这里戛然而止,人物塑造还是难免落入“高大全”的窠臼。应该点赞的是,剧中主人公对病人十分关爱,但同时他也渴望生存和健康,他因为对妻子、女儿缺少关爱而愧疚。主创团队精准地找到了主人公的生命同患者生命之间的一种联系,这种联系足以彰显人物的真实性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站在真实的基石上,绽放出比真实人物更加璀璨的光辉。另外,该剧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还富有匠心地借鉴中国水墨画大写意手法,将“麻醉”这一医学概念“泼墨”到人的精神和社会层面。

  《麻醉师》的主人公离我们去了,但他的生命是美好的,并留给人们思考和启迪:平凡的生命一旦有了信仰,有了担当,就会变得伟大;人一旦对职业道德有了深刻理解,便能在工作岗位上谱写精彩篇章。

  一台题材新颖的好剧

  肖云儒(知名文化学者)

  西安话剧院出品的话剧《麻醉师》是一部少有的反映军队白衣战士的舞台作品,题材新颖,为社会展示了鲜为人知的医护人员的真实生活、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十分难能可贵。剧作从生理麻醉下笔,呼唤精神清醒,立意深远。它使观众超越题材,思考生命的意义。全剧着力塑造出了主人公陈绍洋这一鲜活的艺术形象。主人公的生活和工作在医院、军队、家庭等多维情境中展开,形象在内在与外在世界的矛盾与冲突中变得生动立体。“终生徒步”的视觉设计,是主人公精神的标识,烙进观众心中不能忘怀。舞台设计十分出彩,既展现了医院的真实环境,调度灵活,又有象征意义,在实象空间之中营造了一个寓象空间,形式与戏的主旨融合统一,共同托举起一台好戏。

  麻醉师的精神升华

  李国平(《小说评论》主编)

  《麻醉师》这部话剧,初听起来会以为是一部实验型、探索式,甚至有着后现代意味的话剧。的确,医疗领域、医患关系,是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医学领域的麻醉师概念,尽管和生命安危密切相关,但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显得陌生、神秘,麻醉师的形象还是超乎我们的想象之外。如何表现这一专业领域,话剧《麻醉师》给出了答案。它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又浓缩了这一职业的典型特征;它并不追求抽象和玄思,而是赋予医生的职业行为、思想性格、伦理精神以感人的温度。在艺术上,《麻醉师》有着开放性、接近于最前沿的现代感,它成功地运用声、光、电等舞台艺术手法,对应于特定的职业情景,着力于对人物真实的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挖掘。《麻醉师》在舞台创意以及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

  话剧《麻醉师》的主人公身居祖国大西北,兢兢业业20余年,麻醉7万例无事故,最后积劳成疾,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钟爱的麻醉事业。话剧《麻醉师》紧扣主人公的职业足迹、职业精神,既细致又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视职业如生命的麻醉医师的形象。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科学精神的执守,如何面对职位问题?如何面对权力和荣誉问题?陈绍洋不是没有一点心理波澜,不是没有世俗的荣誉感和被认同感,但是他还是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陈绍洋勤业、敬业,将职业上升为事业,对应于外部,是对社会承担职责和义务,对应于生命的内部,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完善。在《麻醉师》中,最典型的冲突发生于陈绍洋和他的学生肖子奇之间,陈绍洋对肖子奇的批评和要求,是基于对职业良心的考量,关乎职业精神,是职业伦理的传承。“我自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与荣誉。”陈绍洋病危之中,语重心长地和学生重温“中国医学生誓言”的一幕,把对主人公职业精神的展示上升到了医学伦理的高度。

  麻醉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麻醉科医生是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的保护者,“麻醉”一词既关乎医学伦理,也关乎社会伦理。由“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生命就属于患者”到面对种种不良现象,解救社会的“麻醉”,话剧《麻醉师》完成了由职业形象向社会形象的塑造。《麻醉师》的第三层诠释,则指向了生命伦理,它的悲壮结局,容纳了缠绵柔情的世俗情感,超越了生理死亡的界限,使人们在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职业奉献、社会贡献之间获得了有关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启迪。

  奔跑身姿谱写壮丽人生

  丁 斯(陕西省艺术研究所所长)

  看完西安话剧院的话剧《麻醉师》,感动之余,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的是麻醉师陈绍洋在舞台上不停奔跑的身姿。陈绍洋的一生是奔跑的一生,他在医院的手术室之间来回奔跑,他在家里和医院之间来回奔跑,他在事业和生活的道路上来回奔跑,他在生命与灵魂的麻醉和唤醒之间来回奔跑,在生与死的时光隧道里用精神之光奔跑。

  《麻醉师》取材于西京医院麻醉师陈绍强的真实事迹。从医近30年,主人公陈绍洋兢兢业业,年仅50岁,累倒在手术台旁,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头戴浅蓝色手术帽,夏天身着短袖手术衣,冬天外面裹一身军大衣,风风火火,一路小跑”,是陈绍洋留给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记忆。本剧的编导正是抓住了主人公这一显著特征,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位用奔跑的生命谱写壮丽人生的麻醉师的独特形象,很好地诠释了陈绍洋作为一名当代医生的崇高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

  在舞台上,主人公陈绍洋常常在医院的诸多手术室之间来回奔跑,在他心中,病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他是在用自己奔跑的生命挽救垂危病人的生命。看到气喘吁吁的陈绍洋累得要跑不动了,扶着墙,刚想停下来歇口气,一有病情,立马又开始奔跑的形象,观众深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把自己的时间已经全部换算成了患者的生命,无不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

  剧中的陈绍洋累倒了,生病了,换肝了,躺到病床上了,仍然在为自己的学生指导修改论文;仍然在偷偷地刻苦钻研记录自己的病情变化,想要留下最真实的学术参考给后人;仍然一有病人需要,立马就跑向手术室。该剧形象地揭示出主人公“麻醉大师”的称号是用奔跑的人生成就的,他对事业的追求和对病人的关爱,时时在感召着自己的身边人。

  该剧以陈绍洋的妻子罗云的视角为引线,以陈绍洋要为妻子过生日为节点展开情节。22年了,每年妻子过生日,陈绍洋总是爽约。他常常是急匆匆从手术台跑回家,接到电话,又急匆匆跑回医院。这一来一回的奔跑,显示了妻子的无奈,也显示出他的内疚,也让观众对一个病人至上的麻醉师的高尚品德产生崇高敬意的同时深受感动。尤其是陈绍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带领妻子女儿一家人在公园过生日的场景,编导以乐境写悲境,感人至深。他深知自己病入膏肓,妻子女儿也明白他不久人世,亲人之间,相互隐瞒,强压悲痛,在公园奔跑嬉戏,既真情又悲痛,既浪漫又心酸。当他用尽最后的力气背起女儿在树林中呼喊奔跑的时候,让人不由得潸然泪下。

  在尾声部分,编导采用象征手法,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打出一条时光隧道,让陈绍洋在其中跌倒爬起,不停奔跑,突显出陈绍洋生命不息奔跑不止的精神光芒。

  默默麻醉师 悠悠患者情

  胡安忍(戏剧评论家)

  话剧《麻醉师》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旨在高扬时代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该剧浓墨重彩地塑造了西京医院麻醉师陈绍洋的动人形象。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麻醉师,陈绍洋高尚的人格和博大的情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一,该剧在精神意蕴的表达上冲破了具体行业生活的束缚,追求人生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内容。陈绍洋是一个麻醉师,职责是治病救人。尽管从事的是麻醉工作,但他唤醒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患者的生命,还有他身边所有人的精神和心灵。他的老同学向他推销没有经过临床验证的药品,他断然拒绝;他的学生收受患者红包,他毫不留情,严厉批评;不管是资历,还是能力,陈绍洋都应被提升为科室主任,但他却对他的学生担任科室主任全力支持。这些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大超越了题材本身,提升到了艺术的审美境界。

  其二,该剧对于主人公陈绍洋精神世界的揭示,步步深入,完整呈现。作为一名医生,陈绍洋的心中永远都是患者至上。然而,他的精神更为可贵可敬之处就是他本身也是一个患者,而且是一个绝症患者。为了抢救患者,他昏倒在手术台上;甚至在他病重已经不能工作的情况下,为了抢救患者,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出现在患者身边;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为了获取第一手的临床资料,也为了治疗更多患者,他依然选择了手术治疗。纵观全剧,陈绍洋崇高的精神和他那令人揪心的身体,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他毁灭的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树立起来的却是永恒的崇高精神。当然,陈绍洋也并非是一个一味追求精神的崇高而没有人之常情的人。作品对于陈绍洋复杂的人性情感,也进行了酣畅的描述。比如,他自知对妻女有亏欠,于是在风光旖旎的树林里与妻女敞开心扉,倾诉亲情,他还刻意为妻子罗云安排了一场特殊的生日聚会。这些情节,既突出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情感,又对主人公的崇高精神是一个有力的烘托。

  该剧的舞美极富创新意识,比如舞台中央那个圆形的手术室,就直接参与了剧情的叙事。当陈绍洋围绕着那圆形的手术室,一圈又一圈地奔向患者,给人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陈绍洋的工作就像那个圆,周而复始,没完没了。该剧在结尾的艺术处理,也带给人不尽的思考。由灯光打出来的那条漫长而幽深的隧道,似乎是一个时间隧道,又似乎是一个人生隧道,主人公陈绍洋的一生就是在这个隧道里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直到生命的最后。

  《麻醉师》在创作方面,为英模戏剧提供了有益启示。但如果能够将主人公陈绍洋那种不断进步的心路历程描述得再清晰、细致一些,把他与他的老同学、他的学生,甚至包括与他的妻子儿女相互之间的情感碰撞,展示得再深刻、丰富一些,该剧将会产生更加精彩的审美效果。

  生命的热度 诗意的表述

  杨云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戏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话剧《麻醉师》是一部有热度的艺术品。这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但又充满艺术创造的诗性作品,所张扬的是一种生命的热度。

  手术室是神秘的,在人们的印象中,神秘的无影灯下,人们对生命的渴望,都寄托在医生的手术刀下。剧作从一开始,舞台上就出现了一个医院手术室的场景,匆匆来去的医生和护士,舞台上的大屏幕展示了心电图的曲线,辅之以放大了的脉搏跳动音效,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诗意感受。这是抢救生命的律动,同时也间接地揭示了剧作的主题,一群大写的人在进行着与死神的生命竞赛。而主人公陈绍洋的命运,也将和这些被抢救的生命紧紧连在一起。这一场景,是全剧提纲挈领的生命主题,也表明了主人公生命将在抢救生命的过程中燃烧。这一场景在全剧中多次出现,告诉观众,抢救他人,燃烧自己,这就是《麻醉师》的生命主题。主人公为了他人的生命燃烧着自己,唯有此,这种生命才有热度,才有亮度。全剧的结尾,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主人公在时空隧道中奔跑,跌倒,挣扎,这样的表现则完全是一种诗意的象征,是诗化了的陈绍洋的精神状态的象征。

  《麻醉师》中少了生活化的俗语,多了些诗意的表达。编导用手术室、病房等场景直接展示了医院中生命攸关的抢救,用林中散步、生日祝贺、家庭团聚等场景来表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主人公对事业的热爱,对生命的敬畏。

  剧中陈绍洋与妻子的对话凝练生动、发人深省,许多段落堪称经典。如陈绍洋说:“我既然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我的生命就属于患者。”妻子与父母对话说:“我改变不了他,你也改变不了他,时间改变不了他,病痛改变不了他,就连死亡也改变不了他。”……表现主人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世俗情怀。这几场戏间隔贯穿,像一个大交响乐中的抒情乐段,让全剧的节奏张弛有度,更具美感。特别是戏中关于两只兔子的礼品、难以兑现的休假许诺等细节富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为他人不惜燃烧自己的高尚情怀。

  《麻醉师》的结构已经超出了传统话剧结构框架,更像一篇人物抒情长诗,用生活涟漪串起主人公精神闪光的几个点,逐步升华。剧作家巧妙地通过他的妻子、女儿、患者、同事等人物,多侧面地讲述和烘托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从而让观众跟随事件的推进、人物的命运而情感涌动。

  这种线性结构形式,更多地见诸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话剧作品中。然而,编剧以诗意的表达,诗化的语言,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贞,使剧作超出了真人真事的再现范畴。

 

推荐阅读 麻醉师 | 患者承诺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