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今年1月的一个下雪天,福建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办成员王晓珊、张帆、刘向东冒着严寒驱车4个多小时到屏南县,找到正在漈头村主持戏台开台仪式的四平提线傀儡戏省级非遗传承人陆绍灿。在仪式间隙,他们登记、核实数据。次日一早,他们又赶到陆绍灿家中查看其家传抄本、木偶偶头等,并进行访谈。
这一“踏雪寻梅”的场景是福建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的生动写照。一年前,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启动,文化部在福建设立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今年6月中旬,福建省完成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数据的采集、审核、录入工作。据初步统计,福建省现有23个活态剧种,其中,本土剧种18个,包括闽剧、高甲戏、芗剧(歌仔戏)、梨园戏、莆仙戏等;跨省剧种5个,包括京剧、越剧等。
“普查要全面客观反映福建戏曲剧种生存现状,要做到对历史负责,对数据负责。”亲自挂帅的福建省文化厅厅长陈秋平要求做到每个数据真实可信,每条表述准确无误。“福建是试点省份,要做好表率引领作用,不但要保质保量符合要求,还要做出福建特色。”陈秋平说。
战线延伸至山村,普查员走村入户
4月8日,莆田市普查员郭景文来到华亭镇下花村,找下花燕飞木偶戏剧团团长许寿荣开展普查、搜集木偶戏行当曲谱,却因为不被信任吃了“闭门羹”。村里文化协管员出面帮忙,也只带来了3本曲谱。后来,郭景文辗转找到许寿荣的多位亲友协助“公关”,4月13日,许寿荣终于拿出家中珍藏的30多本曲谱剧本。
在福建,像下花燕飞木偶戏剧团这样的民间剧团、民间班社及木偶班社四处分散,联络十分困难。同时,因为福建戏曲剧种依托地方方言,流播区域窄小,所以普查面广、剧种多、难度大。初步统计,福建全省演出团体869家,其中,国有团体46家、转企改制团体10家、民营团体367家、民间班社446家。“我们通过查找历年备案剧团按图索骥、逐个落实,利用以往调查资料搜寻漏报,有针对性地召集座谈会,进行现场调查填报。”王晓珊介绍。
这使得普查工作的战线拉得很长,甚至延伸到偏远的自然村。为此,福建成立全省联动普查团队,从省到市县区全部成立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与普查机构,层层培训,要求普查员到第一线采集第一手资料。郭景文与漳州的刘秀霞、三明的范春芳、福州的柳锴等大批基层普查员成为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福建省文化厅从人力、财力、物力为普查工作高效完成提供了充足保障。普查办还创新工作方法,使用各种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专门设立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群里,8位管理员向112位普查员提供及时的在线咨询。
运用新技术,数据鲜活展现
新技术应用成为此次普查不同于历次普查的亮点。登录本次普查专门开发的“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平台”,普查培训、普查服务、普查展示等一目了然。进入“普查展示”中的福建板块,戏曲剧种、演出团体、人才情况、图片等信息一应俱全。
板块最底部的子项视频尤为醒目。比如点击《贬官记》,一段19分钟的闽剧表演便开始清晰流畅地播放。板块上,如此清晰的视频已有52个。“视频文件经过流媒体格式转换,容量变小,精度不变,素材由戏曲专业拍摄人士完成,适合播放观演。”平台管理员陈征说,视频采用立体模式构建内容,通过数据库多层次关联,把相关信息如剧种、演出团体等融为一个整体,使普查数据得到全方位的鲜活展现。
在完成全国普查要求的基础上,福建还增加了视频影像资料,涵盖全省所有剧种的经典剧目片段,在平台上共上传视频1000多分钟。这些影像资料出自福建省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信息中心,该中心陆续抢救收集约1800部2500多小时的音像及大量图文影像资料,是福建最早采集和拍摄戏曲节目、记录整理传统戏曲遗产的机构。
普查是手段,不是目的
普查期间,福建省普查办收到一份来自平潭右营老人俱乐部的数据。王晓珊在审核环节发现,其下辖的两个剧团申报的数据完全一样。经核实,两个剧团演出剧目、场次、收入都不相同。“普查中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反复复核,进行电话、田野调查。”王晓珊说。
也正是出于对普查数据严谨负责的态度,福建的“三级审核制”也应运而生,初审、二审由普查办公室审核员承担,三审由省普查专家库成员把关。本次普查是为国家制定戏曲政策提供严谨客观的数据,对普查的广度、深度及规范性、科学性有更高要求。张帆说,不只是审核环节,福建普查的所有环节都秉承高标准,仅普查表格就历经数十次修改与论证。除此之外,福建还注重调查老艺人的表演技艺与传承情况,将普查同戏曲院团面临的困难相结合,列出问题清单、摸清人才状况。
高标准更体现在新剧种申报上。此次普查中出现3个《中国戏曲志·福建卷》未曾收录的剧种,福建依据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关于剧种认定的要求,组织14位戏曲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观看演出录像等了解剧种的源流、声腔、剧目、班社情况,召开剧种论证会深入讨论。
但此次普查最终未将3个剧种仓促列入。“普查不是福利,更不是断定,学术标准在利益前要毫不让步。”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评章表示,在没有完整研讨、充分论证前,新报剧种宁可往后推,以积累新的、更完整的资料。“普查不能有一网打尽、赶班车的想法。剧种都在发展变化中,普查要常态化、动态性开展。”王评章说。
“普查是手段,不是目的。要通过普查了解戏曲生存发展现状,制定更加符合实际的措施,加强戏曲阵地建设、构建戏曲传承发展新生态,实现对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促进福建戏曲艺术繁荣发展。”陈秋平说。(文/黄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