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近日,由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承办,中国文化译研网协办的“2016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在北京落幕。活动期间,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出版界人士就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中外优秀文化作品的交流等相关领域进行了充分研讨。作为大家关心和热议的话题,中国文学作品的海外推广收获了尤其多的可贵建议。
中国文学走出去有喜有忧
近年来,一系列有利因素赋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新契机,除了传统的欧美市场,中国文学作品也被推广到一些此前很少涉及的国家。阿尔巴尼亚翻译家伊利亚兹·斯巴修表示,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燃起他对中国文学的热情,进而翻译出版了阿文版的《蛙》,成为首部直译为阿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白俄罗斯青年翻译家达莎说,过去在白俄罗斯很少看到中国文学作品,即便有也是俄文版本。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日趋深入,不仅直接译成白俄罗斯语的中国文学作品数量增多,题材也不局限于小说。“我主持的‘对白’工作坊产生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成果,现在也开始翻译徐志摩、汪国真等近当代诗人的佳作,而且我们马上要成立国家汉学协会,对中国文化作品的引进工作将再上台阶。”达莎说。
“一带一路”建设深化了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维度与层次。埃及青年翻译家哈赛宁说,现在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日趋紧密,中国文学艺术也在阿拉伯世界广受欢迎,中国各大高校阿语系与中东研究所的广泛设立,更为中国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专业支持。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教授马吉达·苏菲表示,近年来,许多反映中国穆斯林和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文学作品在阿拉伯各国翻译出版,为当地人民展现了多元而真实的中国社会。
不过,与会人士也指出,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作品在对外推广上仍存在瓶颈。南京大学教授黄发有在美国调查时发现,除极少数荣获超高荣誉的作品外,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西方大众图书市场读者十分有限。韩国图书策划人金宅圭和姜圣民说,《许三观卖血记》、《活着》等书籍都曾在韩国大卖,但2010年以来,中国小说的销售状况一直不甚理想,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题材偏好的变化导致接纳度下降外,还包括外国图书版权价格提高、全球图书出版业萎靡、缺乏有效联系平台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推介仍未脱离自然状态,经典文学作品的系统化收录尚待完善。
甄选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出版呈现井喷趋势,每年出版长篇小说即高达几千部。专家普遍认为,对外推广需要甄选出代表国家文学创作水准的优秀作品,同时也要与海外译者和出版机构建立固定、有机的联系。“碎片化、偶然化、个人化的文学作品交流会阻碍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当代杂志社社长孔令燕说。
据悉,目前已有“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三大项目为中国文学作品的推广发挥着积极作用。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刘卫东对此表示认同:“通过文化工程的方式推出作家作品,是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趋势。”同时,他指出,当前的推广工作已形成了获奖与翻译的良性互动。自莫言获诺奖以来,包括曹文轩、刘慈欣乃至近期的郝景芳等多位中国优秀作家及作品的获奖,都离不开与翻译的密切联系。
多位专家还结合实际工作,阐发了选拔优秀作品的评判标准。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玲认为,作品遴选首先应考虑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经典性。“上乘佳作达到的高度就是直面苦难,张扬人类的各种美好精神,同时彰显优秀的民族品质或对其劣根性进行深刻反思。”她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则总结了4点适合对外推介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准:作品能反映汉语的语言之美;作品可以呈现多样态的中国经验,表现中国人的人文生活以及中华文化的内涵与情感;作品具有参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能引起全球性的共鸣而非只囿于中文世界;作品的形式应具有可研究性,能在全球化的时代展现独特的风格。十月文学院副院长赵兰振说,评判一部作品是否值得推广不能忽略文本本身的文学性。他认为,文本的语言与美学问题、作者对整体叙事技巧的把握都很重要。
重视文化的转换与衔接
中国文学作品的推介有赖于高质量的翻译,这需要中方和当地译者在文化的转换与衔接上下一番功夫。许多专家表示,翻译中的困难并不在于知识层面的语言转移,而在于如何在译作中表达基于中国人生活环境的现实经验,以及作品中采用原生态语言营造的丰富意境。为此,多位中方学者建议外国译者站在叙述者的立场上理解作品,先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再选择能准确表达其情感的本土化词句。
随着近年来带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作品不断增多,如何保证方言俚语等建构起的本土化叙述不在翻译过程中被滤掉,成为全世界译者共同面临的难题。新西兰翻译家邓肯·坎贝尔提出,译者应该让自己隐身,令原著作者直接同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当面临某些确实难以转换的“中国化”词句时,译者应该增添文采,提高作品的故事性,这样或许能弥补一些难以避免的小误差,增添作品对不同文化背景读者的吸引力。
此外,一些与会专家表示,要令作品引起共鸣,最好能在当地找到与之相似的社会文化因素。伊朗学者莫特拉格从伊朗社会对诗歌的热爱和重视出发,着力推广中国的诗歌作品。越南越中友好协会副会长阮荣光表示,越中两国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又同为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他近年来面向越南官方翻译出版了大量中国政治理论类作品,取得了积极反响,也因此获得本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土耳其青年汉学家吉来说,土耳其与中国历史共通的一面,为在土推广历史题材的中国文学作品提供了有益条件。“中国古代王朝的治乱更替、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从落后到复兴的历史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土耳其也经历了从奥斯曼帝国的辉煌到衰败崩溃、最后建立共和国的过程。我们可能面临相似的挑战,也因此产生了同样的思考。”(实习生 马逸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