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阳明心学的方法论——格物

文化艺术 来源:央视网 2016年10月11日 15: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1】儒学的方法论叫“格物”,理学大师朱熹说“格物”就是探究万事万物,在万事万物上得到道理后,放进我们心里,如果把万事万物全部探究完毕,那我们就成了圣人。

      问题是,天地那么大,万事万物那么多,我们纵然活上一千年,也无法完成。所以,理学的通往圣人之路,是一条虚幻之路。凭此方法论,没有人可以成为圣人。

      这也是王阳明在1508年龙场悟道前,绞尽脑汁琢磨的一个大问题。他觉得这不可能。另外一点就是,即使我们格出万事万物的道理,这些道理真能和我的心相契合吗?譬如读《山海经》,有人格出的道理是“地理”,有人格出的道理是“神话”,有人还能格出这是对现实的鞭挞。

      假设有位权威人士说,《山海经》就是一部地理书,我的心却不认可,那我该怎么办?

      如你所知,王阳明的困惑最终解除,创建心学,得出心学的方法论,当然,心学的方法论也叫格物。然而,和朱熹的解释截然不同。

    【2】王阳明认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去心外的万事万物上探究道理、真理。于是,他的“格物”就是: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所谓“格物”,就是在任何事情上正念头。

      比如你要吃饭,在吃饭这件事上端正你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细嚼慢咽,而不是狼吞虎咽。你要看美色,在看美色这件事上端正你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只可观赏不可亵玩。你要发家致富,在发家致富这件事上端正你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要凭良知去赚钱,不能为了赚钱而害人。

      无论是朱熹的格物还是王阳明的格物,都来自《大学》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说,这八条目是递进式的;王阳明则说,这八条目只是一回事,只是一个“格物”。所以阳明心学简直就是简单的要命:在事情上正念头。看似简单,你每件事都遵循这一方法论,试试!?

      【3】格物——在事情上正念头,这些念头肯定是良知判定为“是”的,是“善”的。但一定要记住,阳明心学的“格物”可不是完全让你为善。

       1527年,王阳明在浙江他的伯爵府里创建了四句教心法,最后一句就是他的方法论的总结——为善去恶是格物。

       由此可知,“格物”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善,一种是去恶。

       所谓为善,当然是把一切善的念头都倾注到事情上;而去恶尤其关键,它是让你清除掉天地间那些恶。

       你不能指望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会被你用良知之道教化成好人,这种成本太高,它不符合我们良知的判定。对待恶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去除!

       你不行善,并非是恶人,但如果你不去恶,那就绝对是大恶。所以,格物,就是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就是要恩怨分明。

      【4】 善很脆弱,所以总会被恶欺负,恶很顽强,它存在的价值就是欺负恶。你越是善良,其实就代表着你越是脆弱,会被恶乘虚而入。所以当你想善良时,一定要有去恶的本事。没有去恶的本事,你的善良不堪一击。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千年来中华文明光芒四射,这绝不是缘于我们文化中那些“礼义廉耻”的善,而是缘于许多伟大人物有霹雳手段的去恶本领。
他们才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圣贤。

      格物,关键是要有去恶的本领,只有有了去恶的本领,你才有为善的资本。

       我们祛除心中贼,同样如此。为善容易,去恶难。但你若有了自制力,有了去恶的毅力,那为善就水到渠成。

作者:度阴山  文章由中国文化院提供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