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评《驴得水》:如花街柳巷见到文艺女青年

电影 来源:新浪娱乐 2016年10月31日 09:1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驴得水》海报

  《驴得水》海报

  《驴得水》的优秀是显而易见的。在票房差不多成了唯一追求的时候(即使大家在谈论剧作/制作认真时,也是在说,瞧,这会让观众多么喜欢掏腰包。电影创作与观众的关系几乎等同于性工作者与恩客的关系。嗯,这叫产品思维。),忽然看到一个企图跟观众谈感情谈艺术的电影作品,简直就像在花街柳巷见到了文艺女青年。

  在花街柳巷做一名文艺女青年是需要勇气和才华的。

  不要以为在这人人皆创业天天打鸡血的今天,我们已轻松告别了侏儒症的沉疴痼疾。中国电影第五代第六代之后似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接力者了。倘若真有人肯命名,这一代电影人(当然,不光是电影人)不如叫“犬儒的一代”吧。所以我们见到《路边野餐》,见到认真的创作人就会欢天喜地。好比在跑道上见到虽然不在前列但还在坚持的选手,我们拼命地欢呼“加油”。

  《驴得水》也是这样的选手,认真做戏,企图隐喻,不吝呼求。见到这样一位不肯犬儒的创作者,怎么能不为她加油呢?

  有忘情的加油者,自然就有冷酷的观察员。《驴得水》争论双方的观点,我几乎都认同。看上去,犟头犟脑的《驴得水》缺点也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剧中人物塌方般的突然转折,用力过猛掏心掏肺式的表演,一切都像影片中那被女主人公张一曼撒向风中的洁白的大蒜皮,浪漫乎,好像哪里不对劲。这种不对劲,跟在花街柳巷见到了文艺女青年的不对劲,如出一辙,有些惊艳,更有些拧巴。明明一个个理想满满的人,怎么就塌陷到面目狰狞猥琐不堪的地步?即使惟一一位没有在人性的试练中败下阵来的张一曼,怎么就脆弱如斯?

  除非,那是一个不正常的世界。

  在不正常的世界,一切不合常理的崩溃都容易发生。一个深情的人突然拉下脸来以最恶毒的话攻击他曾经爱过的人;一个勇敢的人怎么就扑通跪下磕头如捣蒜;一个憨厚的人如何把心底最大的恶全部无所顾忌地掏出来;一个赤诚的人如何失丧灵魂;一个纯洁的人怎样说出谎言……电影里对于这场人性的地震为何发生语焉不详,但借着电影联想到的历史里却处处可见人性地震后的废墟。这部奇特的电影好像一个断片,我们不得不把它放到特定的语境里才似乎看得清楚。如果把《驴得水》视作一个寓言,把中国的近当代历史脑补进影片里,难免从这部号称喜剧的电影里看出恐怖片的质感来,那些原本的缺点也变得有了意义。人物的突然转折不就是把时间浓缩之后的感受吗?而舞台腔不也是寓言常有的样子吗?是的,不管如何解释,最终作品的不完整大概不得不归咎于创作者的完形能力。但是,我也为能够听到一部作品真诚的呼喊而心怀感激,像是参与到了一个寓言的书写之中。

  有评论说《驴得水》在讲人性的丑陋,在讽刺知识分子,我不赞成。不要苛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平庸固然看上去理应鞭笞,但更应该挞阀的难道不应该是历史的丑陋?如果人性在发生地震,我们难道不应该要求历史提供人性的避难所吗?

  对于我来讲,《驴得水》有一处特别动人,铜匠被张一曼“睡服”之后向她道别,女主人公故作洒脱地离去,突然铜匠深情地唱起情歌来。这歌声真是猝不及防,令人潸然泪下。如果人性可以蜷缩在一个这样动人的场所,不被伤害,难道不是人类之福吗?(钭江明/文)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