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主题对话之——致良知是商业之本

文化艺术 来源:央视网 2016年11月11日 16:5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作为自己思想的一大总结。而对这四句话的总结就说三个字——“致良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经济与商业伦理道德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两者的平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16日的上午,学者与企业家坐在一起,共同从文化与经济、哲学与商业的角度探讨商业之本与良知之间的关系。

       企业家王育琨:如果人一下达不到王阳明思想的高度,那么就先要学习立志。做企业不从利益出发,而是向世间的苦处行。还要诚信经营,按道德做事,就是致良知。

       企业家刘江:致良知在他的理解中就是行动,自己做企业的初心是要做一本中国最好的杂志,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要求,提高中国人的审美,怀着这样的信念,并且行了,这就是知行合一。

       企业家蓝春先生:自己之所以停止了在地产商业的步伐,转而用更多的精力去做学校。做这样一个决定就是良知在左右自己,希望自己的行动能够真正做到致良知,进而天人合一。

       北京大学魏常海教授:“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两者是分不开的。“知行合一”是在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对“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的论述。良知不仅仅是讲主观和客观的关系,而是一种人的内在本质,“致良知”是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知行合一”有了“致良知”的内在依据,才保证了“知行合一”。

        企业家徐石:商业是产品和服务的交换,这个交换是建立在对等的基础上。然而企业家被商业资本和利益所绑架,没有良知的商业活动会对消费者产生更多的伤害。中国的企业要重新走上世界,必须要立于阳明心学,引领时代文化与民族的复兴。

        文化学者、北京三智阳明研究院副院长李漫博先生:商业问题是经济问题,鸦片战争以来全盘西化的经济模式代替了中国原有的经济模式。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最核心的理念,佛家的空性心、道家的道心和儒家的忠心,被阳明先生概括为心学。我们国家过去的经济理论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模式下,弥补了西方经济模式缺陷。

 

本文由三智文化书院提供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