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学术总结

文化艺术 来源:央视网 2016年11月11日 16:15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以“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为主题,于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主办,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政府、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协办,中国文化院、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等作为主要的学术支持单位,得到了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民间书院以及日本、韩国、美国、台湾等地的学术界代表,包括政界、企业界、佛教界代表的广泛支持,共1107人参加了论坛。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教授、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先生出席了论坛。许嘉璐教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阳明心学的意义及当代价值》的主旨发言。这是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代表面最广、影响力最巨的一次阳明心学专题论坛。

    两天来,来自学界、政界、企业界的各界代表,围绕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理论主旨及其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展开了生动而热烈的讨论,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了阳明心学的历史定位,深化了阳明心学之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的理解。许嘉璐先生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王阳明是中国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说,“抓住了儒学的精神核心”,广泛吸取包括孔孟、荀卿、程朱,甚至墨、法、佛、道诸家的可取之处,予以理论升华,“下至普通平民的精神生活,上至形而上学的论述,都做了创造性的阐释和发挥”,从而具有广泛的理论涵容度,体现出了博大的理论胸怀。阳明先生在追求圣人的道路上百折不回,多次实现自我否定,唯以圣人境界的达成为终究目的,不仅体现出了光明的人格,更是体现出了追求真理的情怀。阳明先生是追求真理的典范。许嘉璐先生进一步指出,阳明心学所体现出来的广泛吸取、追求真理的精神,关注天下苍生、万物一体的仁者情怀,对于当今种种社会弊病是一付对症的良药。“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法制完善、军事过硬,其背后都需要有先进的文化作为支撑。而先进的文化,就是民族的古老智慧和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以此来衡量,中华民族是民族之林中最有资格创造这一世界急需的先进文化的民族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地把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知行合一”思想“普及到儿童、少年、青年、老人的心里”,为我们这个时代支撑起精神大厦。

      各界代表普遍认为,随着我国物质资料的生产愈趋于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愈趋于富裕,与之相伴随的贪欲泛滥现象也愈趋于显著,心身统一的秩序也愈趋于断裂,各种不道德、不文明、损人利己的现象正成为社会顽疾。阳明心学倡导人人都有光明的良知,人人需要自我体认良知,重建自我的精神主体,重建个体的心身秩序,在生活实践中去实实在在地“致良知”,突破自我,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些思想对于对治当今社会的贪欲之弊,重整社会公德,具有普遍而直接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中国越来越频繁的与世界各不同文明体系的交往之中,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回归与重建,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而阳明心学毫无疑问是实现此种主体性回归与重建、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

      二、对阳明心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深化了阳明心学的理论研究,进一步阐发了阳明心学的思想精髓。这方面成果颇丰。杜维明先生特别阐明:在关于阳明学的研究之中,我们应该“分清主观主义与主体性”的不同。人们把阳明心学理解为一种主观唯心论,是不恰当的。“主观主义是自己观察所得到的事物”,它不具有共享性;而“主体性的建立”,则是必然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穿透性”的。在阳明心学之中,“致良知”作为主体性的建立,是必须向其他所有的自我、人类的全体开放的。主体性不是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恰恰相反,把人当作一个活动的、处于各种现实关系网络的中心点,从而把自我向交往对象开放;主体性的这种开放性,同时也就是“穿透性”,是对于个体自我之局限的穿透与超越。所以在阳明的“致良知”之中,基于这种“开放性”与“穿透性”,必然体现出对于人群、社会的终极关切,必然体现对于地球环境的关切。杜维明先生着重指出,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之中,理性、自由、人权、法制、个体尊严,已经完全进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之中,而在讨论“致良知”的时候,如何处理“良知”与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应当引起特别重视。“假如我们不重视公正,不重视正义,不重视是非,不重视自由,我们会有很多的问题,世界不公平会越来越严重。”我们认为,杜维明先生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为阳明心学之当代价值的创造性诠释,以及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当代社会之普遍的公共价值之间的相互接契,提出了理论上的新高度,体现了一位儒家学者对于当今社会问题的深沉关切。

      不少来自不同高校的学者,在某种意义上都关注到了杜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如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也指出:“我们今天研究阳明心学,应当致力于揭示阳明之‘心’与现代性的‘个体’、‘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简言之,阳明心学开启了通向现代价值体系的可能性。”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的张崑将教授,在论述“良知”以及如何实现“致良知”的问题时,特别强调了必须区分“真假良知”的问题,必须避免把个人的私意之发当作“良知”。如果跳过了修养的行动,“良知”就会变成“假良知”,反而会使“良知”受到蒙蔽。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在发言中阐释了三个问题:“阳明心学不是主观唯心主义”、“良知具有公共性”、“无善无恶心之体”的实质是强调公平正义。在关于“无善无恶心之体”的阐释中,董平教授认为:所谓“无善无恶”实际上是以大中至正之道作为“良知”自体的本然规定性。“无善无恶”不只是对于相对经验价值的超越,更是强调还原事情的本来真相、“物各付物”,即是“至善”。“无善无恶心之体”,实为公平正义、“实事求是”原则建立了形上原理。贵州大学张新民教授的发言,强调“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的最后教法,是其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其实质则是为人类安身立命找到了终极归宿,有其永恒价值。日本福冈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难波征男先生,着重指出阳明所说的“圣人之道吾性具足”的“吾”,是自足于圣人之道的主体,包括了所有人类。中国人民大学王霁教授把阳明心学与康德哲学进行了学理上的比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院长曹卫东教授则论述了阳明的知行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具有“通约性”。我们认为,学者们从不同理论视角所提出的这些观点,不仅有利于阳明心学一些理论问题在当代语境之下的重新解读与意义转化,对“致良知”的现实实践更是重要的,应当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

      论坛上讨论较多的还有阳明心学的“万物一体”问题。复旦大学吴震教授从三个方面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进行了阐释,认为“万物一体论”是阳明心学的一种“实践论的论述”、“本体论的论述”,也是一种“社会理论”,充分反映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并指出在当今社会有必要提倡“万物一体”这一阳明学的思想精神。韩国岭南大学崔在穆教授则从一个十分独特的维度对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思想进行了考察,认为“万物一体”思想的提出,在王阳明那里实际是采取了一种“植物性”的而不是“动物性”的思维方式所得到的结果,“植物性”的思想也即是农耕的思维,“动物性”的思想则代表了游牧的思维。基于“植物性”的思维,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实际交往活动促成了“万物一体”思想的成熟。

      在如何实现“知行合一”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强调,要避免“知行合一”跑偏方向,必须重视“诚”,“诚意正心”是确保知行合一得以有效贯彻的核心。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倪培民先生则从“工夫伦理学”的独特维度,指出王阳明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不是道德说教,而是生活艺术的功夫指导,对我们更好地理解阳明心学乃至整个儒家传统深具启迪意义。

      三、企业界朋友广泛探讨、深入交流了自己在实践阳明心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如何把阳明心学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个体修身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现身说法,具有普遍的示范作用。本届论坛的一大特色,是国内众多的优秀企业家参与到了阳明心学的讨论之中。与学界同仁更多地关注理论问题不同,企业界的朋友则更多地把阳明心学付诸切实的社会实践,他们亲身实践的心得体会,对推广阳明心学的生活运用,扩大阳明心学的社会影响,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家的社会实践已经表明,王阳明心学原来就不只是一种理论,而更是一种实践智慧。事实上,正是这样一批优秀企业家的存在以及他们可贵的社会实践,才保持了阳明心学鲜活的生命力。

       在16日下午的论坛闭幕式上,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对本届论坛给予高度评价,并代表论坛组委会宣读了向全社会发出的旨在推进阳明心学研究、普及与实践的《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倡议书》。

       “首届阳明心学高峰论坛”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主体意识的回归、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召开的,学术界关于阳明心学在不同理论维度上的广泛探讨与深入阐述,企业家在社会实践维度上所提供的实践经验,表明社会各界对阳明心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它本身包含着净化人心、引领人心进入于光大高明之域的内在力量,已经趋于达成共识。在增强“文化自信”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本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必将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进程产生重要的现实影响。

论坛组委会

 

本文由三智文化书院提供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