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丢书大作战”引热议,直播等玩法刷新销售手段
读书也可以很好玩
11月15日,一场名为“丢书大作战”的活动在北上广三地同时上演。约1万本图书被“丢”在北京、上海和广州地铁的座椅、角落等地点,等待经过的人们捡起、阅读。不少明星也参与其中,很快在网络引起热议。
把书“丢”到地铁里,吸引更多年轻的读书人
这个活动是一个叫做“新世相”的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公号的运营方、北京世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汪再兴说,“丢书大作战”源于“赫敏伦敦地铁藏书”活动在社交媒体的火爆。
“一周前,‘新世相’决定组织这个活动。我们写邮件给发起‘地铁读书活动’的英国机构的负责人,他们表示支持并向我们传授经验。同时,我们快速确认了京港地铁、海南航空和滴滴顺风车为合作方,作为这次投放的主要渠道,多家出版社支持了此次发放的1万余册图书。”汪再兴说。
尽管受到了一些质疑,认为这个活动有“营销作秀”的嫌疑,但在汪再兴看来,“丢书”契合了大城市年轻人的阅读需求。“这次‘丢书’活动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正是面向日常渴望和喜爱读书但又没有时间去选书的年轻人。”汪再兴说,下一步,他们会把线上和线下系统优化,在不消耗公共资源的前提下,帮助用户自发完成图书的共享和传递。
汪再兴说,在选书上他们有自己一贯的标准,那就是“有价值的阅读”。在他看来,不管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年轻人对阅读的渴望绝不仅限于“流行书”。
“新世相”还在今年6月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一位内蒙古库伦镇的小伙子在寄回的图书里这样写道:我是一个在镇上小卖部打工的年轻人,之前接触的都是流行书。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好书,我是认真地一个字一个字看完的,我希望在这样的城市里,能有越来越多像这样的好书。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院长程三国认为,“丢书”活动很有创意。“无论做什么,只要能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上来,都是好的,地铁里‘丢书’的活动类似于以前的图书漂流,但因为地铁人流密集,所以效率更高。”
“双11”图书销量增长迅速,年轻人成为购书主力军
刚刚结束的“双11”,也在消费数据上佐证了年轻人对于阅读的渴望。根据天猫图书的数据,当天销售码洋超过5亿元,共售出约2000万册(套),其中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占据了总购买人数的近40%,成为2016年“双11”购书的主力群体。和2015年相比,该年龄层的购买人数比例提升了近8%。
来自京东的数据则显示,11月1日至12日,图书音像销售码洋同比增长64%,其中26岁至35岁的年轻人群体,约占总购买人数的55%。
年轻人网购图书的种类,也并不局限于教辅、畅销类书籍。杨绛的《我们仨》登上天猫图书“双11”销量第一位,《活着》《追风筝的人》《三体》均位列天猫榜单前十名。
“虽然不能确定这是否是一种趋势,但初步观察来万圣书园的读者,年龄确实有明显下降趋势。”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说。
果麦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路金波2006年进入出版行业,经历了这个行业十几年的变化,在他看来,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印证了他的一些观察。“前些年,中国出版行业是‘两头大’,最爱买书的是60岁以上的和16岁上下的人,出版业主要做少年和老年市场。当时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现在年轻人不读书’。现在,80、90后成为网络购书主体,说明年轻人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
路金波认为,这种变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相关机构的统计显示,当国民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会显著上升。买书和看电影一样,也是流行行为。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也表示,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随着年轻人文化水平的提升,他们对于精神生活要求的越来越高,所以阅读需求增大。年轻人一方面注重具体的实用知识,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识地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借助流行文化、互联网新玩法,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
虽然传递的是纸质书,但“丢书”活动还是有着浓烈的互联网色彩。主办方为每本书设置二维码,每个人可以记录自己信息,并且追踪自己看过的书的漂流轨迹,以此实现交流互动。
路金波认为,这几年图书出版或者说读书圈,出现了很多以前很难想象的新现象。比如,近年来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线上读书社群,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而且影响范围也很大。
“果麦推出的《皮囊》目前已经卖了150万本,大大出乎我们预料。我们分析,《皮囊》的叙述方式、语言表达都符合年轻人口味,抒发着一代人对故乡的情感。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想要为中国年轻人写一套中华史,但现在年轻人读不进《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得有一套新的历史写作思路。在技术层面,社群、直播等玩法刷新着图书销售手段。易中天为了宣传中华史这本书,既开公号,也玩直播。”路金波说。
在路金波看来,包括“丢书”在内的一些活动,就是通过流行文化的刺激,让书走到年轻人中间。推广全民阅读,不能仅靠政府层面的推动,必须要玩儿起来,参与社交媒体和互联网营销活动,依靠年轻人的力量推广,让阅读不再枯燥。“我们的学者、作家、出版人要勇敢冲到年轻人身边,照顾年轻人的需求和口味。”
程三国认为,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全面阅读的推广,但在具体方式上做得还不够。“我曾经看过很多关于读书日的活动,但推广手段陈旧,效率较低。如果能在推广形式和方式上创新,肯定事半功倍。”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热爱买书的行为自然值得鼓励,一些营销策略或广告效应能在短期内起到推动作用,但想让年轻人多读书注定是一项长期工程,还得从培养自身主观需求入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王瑨 康岩 管璇悦 肖家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