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湘昆发掘第一人”讲述背后的故事

戏剧演出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6年12月22日 09:56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一切为了抢救遗产、继承传统”

  ——听李沥青老人讲述发掘湘昆背后的故事

 

  李沥青近照

  贺华珍

  日前,发掘湘昆60周年座谈会在湖南郴州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湘昆老一辈艺术家等数十人出席会议。会上,95岁高龄的“湘昆发掘第一人”李沥青深情讲述了发掘湘昆的始末。

  昆曲这一古老的剧种自明万历年间传入湖南,距今已400多年,在经过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后,形成了湘味浓郁、风格独特的昆曲剧种——湘昆。

  1955年的一天,时任郴州嘉禾县文教科长的李沥青在观看嘉禾革新祁剧团的演出时发现,祁剧《思凡》本来应该用的是武陵戏高腔,而老艺人何民翠却改用祁剧高腔演出,这让学过戏曲的李沥青顿觉疑惑。演出后,他特地向何民翠询问缘由,得到的回答是“这不算什么,在我们剧团还有人能唱桂阳昆曲”。

  熟知昆曲历史的李沥青知道,1929年湘昆就随着湘南最后一个专业昆班“昆舞台”的解散而停锣歇鼓。此后,郴州地区再无昆曲戏班,也没有看到过昆曲表演。

  “昆曲又在郴州地区出现了,我很兴奋,一夜都没有合眼。”带着兴奋劲,李沥青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剧团找老艺人了解昆曲传承情况。老艺人们告诉他,剧团里许多人都会唱湘昆,包括大戏、整本戏和折子戏等,但苦于招收不到学徒。

  必须要将湘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李沥青为此暗下决心。带着对昆曲的无限热爱和发现湘昆的欣喜,李沥青立即着手写报告,将此事汇报给了嘉禾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并要求县文教科同志立即组织抢救挖掘昆曲。随后,一场湘昆的抢救挖掘行动开始了。

  “挖掘湘昆肯定需要一名既懂曲谱又懂音律的人,经过一番筛选后,我们找到了当时在嘉禾一所小学教音乐的李楚池,希望他能挖掘整理湘昆。”李沥青说。这一年是1956年。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文艺工作者,年轻时曾在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文工团吹长笛的李楚池,担负起挖掘整理湘昆的使命。

  1956年,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整理出了传统昆剧《三闯负荆》,并公开首演。“那次演出吸引了很多群众来观看,演出很成功。”李沥青回忆道。

  此后的50余年里,他组织老艺人发掘湘昆遗产、恢复湘昆剧种、创办昆曲学员培训班,直到湘昆剧团建立后担任剧团作曲。经他搜集整理的湘昆传统曲牌400多个,大小过场牌子100多首,还撰写了一部《湘昆志》。

  敲响发掘湘昆第一锣后,嘉禾革新祁剧团的老艺人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发掘,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先后边整理边演出了《武松杀嫂》《歌舞采莲》《痴梦泼水》《梳妆掷戟》《藏舟》《琴挑》等剧目。“这些戏在社会上反响很好,更坚定了大家发掘湘昆的信心。”李沥青说。

  李沥青介绍,此后,湘昆发掘工作得到湖南省、市、县各级领导的认可和重视,特别是1956年12月召开的湖南省戏曲座谈会上,戏曲大师梅兰芳说:“最近我还听说,在桂阳、嘉禾发现了湘昆,拥有许多失传的老戏,是很宝贵的,希望领导重视。”1957年10月,嘉禾湘昆学员训练班开始对外招生,首批学生28人,年龄均在12岁至15岁之间,教师则由嘉禾革新祁剧团老艺人担任。“当时我们对学生讲,成立这个训练班主要是为了抢救遗产、继承传统。”李沥青说。

  1959年12月,郴州地委决定以嘉禾昆曲训练班为基础,成立郴州专区湘昆剧团。1960年2月,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在郴州市北街正式挂牌成立。1964年,郴州专区湘昆剧团改为湖南省昆剧团。

  湘昆经过60年的发展,目前发掘整理、创作演出大戏60多部,折子戏100多折,蜚声海内外,已成为全国七大昆剧院团之一。“目前,湘昆还有2/3的剧目有待挖掘,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将在今后的时间里努力挖掘和继承,让湘昆走得更远。”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如是说。

  围绕湘昆,李沥青有讲不完的故事。在老人的记忆里,抢救挖掘湘昆的经历历久弥新,而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是透露出的他对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感染着会场每一个人,更激励着更多年轻戏曲人坚定理想、继续前行。

推荐阅读 昆曲 | 发掘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