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刘以林的当代传奇: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超越争论

当代艺术 来源:新华网 2017年05月18日 16:5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刘以林先生与其雕塑作品

  从1999年到2004年,刘以林用了5年时间周游中国和世界多地。“把自己从现实的机器上拆卸下来”——这是刘以林的自我阐释,也是他人生状态的绝佳写照。在旅程结束,刘以林又做出一个旁人难以理解的决定:闭关。刘以林选择北京怀柔一处山区作为闭关地点,这里距离市区仅几十公里,却是一个被山水围绕、与快节奏生活隔绝的世外桃源。

  “东方文化讲究机缘,对我来说,赶上恢复高考的时期,能够有机会读书是机缘,周游世界是机缘,在山里生活同样也是机缘。”在佛教中,闭关意味着断绝与外界的来往,回到对内心的自省。在刘以林看来,他的这段经历并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闭关修行,而更像是远离浮躁社会的沉静自省。在山中生活的3年时间,让他有机会梳理多年来的经历,听到内心的声音,也让他找到了文学之外新的表达方式——艺术。

刘以林先生油画《我内部的我》

  天人合一,艺术源自心灵感知

  “我所感知的东西,一不靠经验和视觉,二不靠概念和思维,是直达事物本质的。事物之本质是一种哲学形式,我是用艺术形式将其物化表现出来。”

  刘以林的作品,很难用美术史上的任意一种定义予以界定。他的作品线条流畅、一气呵成,色彩丰富而不杂乱,饱满而不刺激,其所造成的视觉冲击并不是狰狞、冷酷的,而是令人愉悦、舒展的,可以说是当代艺术的一股清流。与大量当代艺术作品聚焦于呈现人性的焦虑、情绪的不安有所不同,刘以林的作品将关注点置于内心之中,放眼于世界万物乃至浩渺宇宙。

刘以林先生钢笔画作品

  在谈到创作理念时,刘以林这样阐释:“古今中外的艺术家,艺术都是靠视觉和经验,表现的一般都是天地间的一个点;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比如毕加索,他摒弃了经验和视觉,靠的是概念和思维,可以二维喧嚣,错变非常,冲击力大,但常常有失亲切;而我所感知到的是事物的本质,或是事物最后的状态,它与文化、种族、老幼、东方西方都没有关系,也应该是无碍的,即特征具足而又易于理解。”

  迄今为止,刘以林已经在山中居住了10余年。春日赏花、冬夜听雪,在纯净、广袤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让刘以林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刘以林先生作品

  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它不拘泥于对象的具体描绘,而力求人从主观内心出发,对自然规律即“道”抒发感悟,在艺术之外获得心灵的升华与慰藉。

  南朝宗炳有言:“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在反映自然时,我们应该具备个人化的、完整的主观境界;而在审美之际,则要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而这也是刘以林所认同的。刘以林说,他之所以能够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大量艺术作品,归根到底,是源于“放下”——即放下贪欲、嗔念和痴心,让内心回归宁静、安详,并以此体味天道与自然。

刘以林先生雕塑《鸡》

  厚积薄发,超越争论的灵感释放

  “我并没有功利目的,也从没想过要成为艺术家。即使现在,我也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这些艺术创作的能量都是机缘所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释放过程。”

  在刘以林的工作室,目光所及之处,无不被作品填满,油画颜料的空管堆成了小山,甚至连用过的手套也被井井有条地摆放为一座高塔的形状,仿佛是记录刘以林创作状态的装置艺术作品。而刘以林的艺术创作,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从零开始。在此之前,从事文学创作的刘以林从未接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艺术于他,可以说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抒发。

  在山居生活的几年中,大自然的寂静给了刘以林艺术灵感。而多年的文学创作和周游世界的经历,为他的艺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的心灵体验。这些感悟,都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释放。

  刘以林介绍,他最初的创作,是用水墨在宣纸上画出的,类似于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的意象符号。这些充满原始意味的抽象符号,是刘以林所有艺术创作的源头。从这里出发,他开始尝试钢笔画,继而是雕塑、油画。

刘以林先生雕塑作品

  “有一次我正在写一本诗集,快结束时,突然灵光乍现,用手中的钢笔随意画了一幅小画,这也是我钢笔画的开端。”此后,刘以林花了一年多时间,创作了满满几大速写本的钢笔画。在那以后,他开始尝试雕塑,现在则是油画。在刘以林这里,不同门类的艺术创作之间不再存在难以逾越的界限,“跨界”对他来说如此驾轻就熟,甚至不同创作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沟壑对他来说几乎未存在过。就如同他从文学之路转向艺术领域一样,他认为,文学和艺术都包括形而上、形而下两部分内容,在形而上方面,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抽象”是刘以林作品的主要风格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也有超越普遍认知的、充满想象力的特殊造型,无论是何种形态,刘以林都用抽象的元素对其加以简化,呈现出流畅、明快,又带有装饰色彩的独特语言。如雕塑作品《太极》,人的身体用简单而又传神的曲线构成,言简意赅、气韵生动。在油画作品《道》中,主体形象皆为几何块面,似有立体主义风范,又有拼贴构成的元素,不同色块之间的碰撞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反而呈现出一种既具有装饰色彩、又充满神秘遐思的梦幻之境。

刘以林先生作品

  “亲切”是刘以林雕塑作品的一大特色。以他在法国巡展的作品《十二生肖》为例,具象化的动物实体在刘以林的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抽象提纯,他将动物自身最大的特色加以放大,并以流畅、圆润的曲线构成动物主体造型,让观者在惊叹的同时,不禁想与其近距离接触。

  原始的张力是刘以林作品中另一种强烈的个人语言。他的作品中,很多形象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古遗址的出土文物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雕塑作品《庄严》《蛙鼓》,大而圆的眼睛处于作品的核心位置,让观者不禁联想到三星堆的人物头像,同样是夸张的造型处理,却没有丝毫突兀之感,反而增添了神秘与灵动。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