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导演张倬语:用作品验证 让更多中国电影音乐成就经典

电影 来源:中国网 2017年06月07日 10:10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影视作品中会常听到一首首与当时戏剧性的场景完美匹配的歌曲,也会听到当英雄出场时的充满气势的音乐,影视作品需要根据气氛、感染力和风格来选择最适合某个视频或是场景的音乐。一旦选定,导演就会为影视作品寻找音乐部分的合作。

  中国电影近几年来飞速发展,影片数量越来越多,但能让人记得住配乐的电影屈指可数。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其配乐很出色,是出自日本音乐家久石让之手。至于其他国产片配乐格外出彩的实在想不起来。

  相较之下,国产片倒很重视主题曲,几乎每部像样的影片,都会找歌手来唱主题曲,也成了前期推广宣传的重要手段,如青春爱情片喜欢找王菲来唱主题曲,每每能制造话题效应。电影音乐却成了被忽略的一环,很难产生经典音乐。

  曾经在法国学习,专注创作音乐舞台剧的导演张倬语,却希望用一部音乐电影来证明,中国电影音乐也正进入到从个人作业变成集体工作的工业时代。早在2013年,导演张倬语为这部音乐电影《小概率幸福》定制了一份剧本,因为张倬语导演希望不是仅依靠台词、镜头、剪辑等方式,而是能有更多的情节是通过音乐的直观传达的方式来给观众讲故事。

  张倬语导演《小概率幸福事件》先导海报 倬语工作室

  曾参与过百部影视项目的 张倬语导演表示:中国电影进入工业化感受明显,电影音乐也是一样,在二十世纪前的作曲家都是独立完成所有工作的,从创作乐谱、录音、排练,甚至现场指挥,都是作曲家一个人独立完成。但到了二十世纪,特别是电影音乐,我们发现作曲从个人作业变成了集体的工作。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影视作品留给作曲的时间太少了,在九十年代初,一个作曲家可能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去为一部电影写音乐;而现在可能是几个星期就要写一出一部120分钟影片的音乐,所以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有合作伙伴。

  张倬语导演 《小概率幸福》电影音乐录制

  在张倬语导演的《小概率幸福》这种音乐电影的形式中,作品不是独属于作曲家自己的,而是属于整个电影、也属于导演的作品。所以创作的时候不是为了取悦音乐人,导演要的无论如何创作也都要满足。张倬语导演补充道:中国的电影音乐工业化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就是人才,因为产业全球化的关系,国内的大片都找国外的配乐师来写,甚至像《叶问》这种有抗日元素的电影,竟然都是请日本团队写配乐的。

  张倬语导演说:希望有更多“学院派”团体也能给电影、电视剧多写音乐,可目前一部分“学院派”认为一旦接下了这个活之后,半年没办法写别的了,每天要跟导演磨合。所以他们都不太愿意写电影音乐。但是自古以来,大部分作曲家都是要靠创作谋生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委约的。像莫扎特的《安魂曲》;威尔第的《阿依达》。所以我觉得沟通也是一个必要的工作,也是可以产生经典的代表作的,如果莫扎特、普契尼或者柴可夫斯基活在当代的话,肯定都会来写电影音乐的,也是可以留下很好的作品。

  张倬语导演 试录DEMO

  张倬语导演希望通过对音乐电影的创作,能让更多中国电影音乐成就经典。

  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很大部分是电影成就的,比如说《辛德勒的名单》、《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钢琴师》、《007》等太多音乐已经成为我们年代最有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了。所以电影音乐不一定只是配乐,它也是可以成为主角的。当然,外界给作曲家的干扰越少,作品就越纯粹,更容易创造出好的电影音乐来。

  很多导演可能把配乐视为建筑物里的墙纸,只是装饰品,可以被换掉的。但张倬语导演强调,电影配乐应该是像建筑物里的墙壁或地板,它是支撑这个电影的重要结构。虽然现在的电影音乐创作模式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称为罐头音乐,需要什么场景,就搬出什么风格的音乐来,张倬语导演表示:好的音乐用合成器做出来,也比不好的音乐用管弦乐队做出来要强。工作过程中是有非常多的妥协的。张倬语导演认为,近年来电影音乐有一个趋势,就是旋律在消失,现在的电影音乐也是有配器、也有大编制,也有把它当交响乐来写的,但是如果旋律消失了,也就没有音乐了。所以电影音乐如果能回归旋律,肯定是能成就经典的。

  导演懂音乐也特别重要。有很多电影,其实是被音乐拯救的。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