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国家大剧院八重奏情系炎黄音乐会 演绎多彩民族风情

戏剧演出 来源:央视网 2017年08月29日 09: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国家大剧院八重奏由张精冶、杨瑞、郝学嘉、朱亦兵、刘怡枚、尹伊、陈思军、隋博睿八位演奏家组成。作为中国首个常设性八重奏,自2015年成立以来,他们致力于室内乐的推广,所涉猎的曲目风格多样,既有经典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也有改编的影视乐、爵士乐、中国乐曲等,用美妙的旋律为都市生活增添了绚丽色彩。9月2日,是他们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第十场音乐会。该场音乐会特别以“情系炎黄”为主题,曲目将描绘中国汉族及各少数民族的不同风情,展开一幅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画卷。

   音乐会的上半场,国家大剧院八重奏选取了《苗岭的早晨》《瑶族舞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牧歌》《水草舞》《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那遥远的地方》等七首耳熟能详的中国经典作品,皆由当代作曲家改编成八重奏版。其中,《苗岭的早晨》是1974年白诚仁为口笛创作的乐曲,描绘了苗族山寨的盎然春景,曲调委婉清丽,极具民族特色。雷振邦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亲切的新疆旋律广为传唱。而马思聪的小提琴曲《牧歌》创作于1944年,运用内蒙古民族音乐元素结合西洋作曲技法创作而成。这三部作品都由青年作曲家石一岑改编为八重奏版本,为耳熟能详的旋律注入崭新的构思与色彩。茅沅、刘铁山的《瑶族舞曲》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八重奏版由唐建平改编。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可谓家喻户晓,这是杜鸣心在其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一曲。杜鸣心特地去海南的黎族人民居住地区体验了生活,这首歌便是吸收了当地五指山的民歌写作而成,此次由郭文景改编。《水草舞》由吴祖强、杜鸣心作于1959年,是芭蕾舞剧《鱼美人》中描绘海底世界时的一段群舞,生动表现了水草随波曼舞的场景。该曲从管弦乐曲改编为钢琴曲,现在又由国家大剧院驻院作曲蔡东真改编成八重奏。《在那遥远的地方》是“西部歌王”王洛宾在青海创作的,采用了汉族民歌中鲜见的七声音阶调式,既有哈萨克民歌的音色,又有青海藏族民歌的风格,由郝维亚改编。这些创作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将通过国家大剧院八重奏的演绎焕发出崭新光彩,在为我国室内乐“曲库”再添珍品的同时,也让观众们在室内乐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下半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是著名作曲家鲍元恺根据24首脍炙人口的汉族民歌改编而成的绚丽多彩的管弦乐作品,展示了一幅幅汉族人民鲜活的生活图景。自1991年首演以来,通过国内外管弦乐团在世界各地的频繁演出,使《炎黄风情》成为近年来演出频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之一。而鲍元恺也是国家大剧院的“老友”,他的几乎全部交响乐作品都在大剧院演出过,其中,清唱剧《禹王治水》、第六交响曲《燕赵》都是在大剧院进行的首演。为了9月2日的音乐会,鲍元恺特意为国家大剧院八重奏团“量身订制”了《炎黄风情》的八重奏版,精选了套曲中的《小放牛》《小河淌水》《猜调》《绣荷包》《无锡景》《杨柳青》《拔根芦菜花》《走西口》8首,改编成为符合八重奏编制(弦乐五重奏+长笛+单簧管+钢琴)的室内乐版本。鲍元恺认为:“室内乐不同于管弦乐,这两种音乐语言不同,聆赏的标准也不同。室内乐重奏的形式千变万化,大剧院八重奏的这种编制国外也有类似的先例——如拉威尔的《引子与快板》七重奏,和大剧院八重奏很接近。”谈及这次改编,鲍元恺介绍:“《炎黄风情》最早就是起源于室内乐,1990年上半年,我以中国汉族民歌为主题,创作了弦乐四重奏版的《中国民歌八首》。同年下半年,我在《中国民歌八首》的基础上完成了后来的管弦乐组曲《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4年定名《炎黄风情》。既是起源于室内乐,再改编为室内乐版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