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唤醒良知,真学实修”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主题解析

文化艺术 来源:央视网 2017年11月13日 11:34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第二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的主题为“唤醒良知,真学实修”,论坛将通过“明良知,仁之端,赤子心”“事上磨,动中静,求诸己”“辨善恶,去遮蔽,致良知”三个分议题的研究与对话,为学习和践行阳明心学提供知行的路径和次第,为各地阳明心学的研究和普及提供引领和指导,让“真学实修”成为社会风尚。论坛将诚邀国内外阳明心学的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和商界领袖参会。期待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能够成为中国阳明心学发展的一个拐点,成为中国人文科学发展的一个拐点,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拐点。

  “良知”一词,源于《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王阳明受孟子的启发而大悟,经龙场悟道后,其在教化人民、传承圣学、济世安民的一系列实践中,深知“良知”二字的重要。良知学说是王阳明晚年提出来的。

  《传习录答陈九川》中陈九川问:近来工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答: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问:请问如何?答:只是致知。问:如何致?答: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

  这些子看得透彻。随他千言万语,是非诚伪,到前便明。合得的便是,合不得的便非。如佛家说心印相似,真是个试金石、指南针。

关于良知,许嘉璐先生说

  阳明心学的三大理论: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即理。知行合一不是王阳明最先提出的, 原义的“知”是指对事物的了解,“行”是知道了这个道理按照它去做。王阳明对“知行合一”的理论进行了改造,认为面对事物去了解它,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行,知行是不可分的。其用意是针对当时知行严重分离的现象——文人们只躲在书斋里把玩这两个字,却“知”完了不“行”。“良知”一词出自孟子,阳明提出“致良知”,“致”是使之至也,让良知回到内心,不只回来,还在心里生长。良知是每个人心里本有的,只要真正坐下来反思自己,当你认识到自己不对,良知就出现了。这个良知跟天地宇宙之理是同一个,也就是孟子之“四端”。“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儒家的“慎独”,庄子的“心斋”。阳明也多次提到“心即理”,不过最后仍然归结到“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以后,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走向民间。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取得了很大成功,希望论坛的成果能够尽快走进学校、企业、社区,甚至走进监狱。那些犯错的人到了这个时刻,才知道“悔”,“悔”就是良知的反应。如果有人去点化,就能更有效地促进他们转化。

  《传习录》

  一,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如耳目之知视听,手足之知痛痒,此知觉便是心也。

  二,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三,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四,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

  五,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初非有二心也。

  六,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七,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

  八,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

  九,人只要成就自家心体,则用在其中。如养得心体,果有未发之中,自然有发而中节之和,自然无施不可。

  十,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十一,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止之,是复其本然而已。

  十二,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至善。

  十三,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十四,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十五,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

  十六,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十七,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十八,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十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二十,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

  关于心,许嘉璐先生说

  我们当今学术领域有没有这种现象?很多人研究“性”是什么?“理”是什么?“心”是什么?“心、性、理”三者的关系,能写出很厚的论文,然而问他阳明用意为何?社会作用是什么?则非其研究范围而无从谈起。久之,阳明心学最终也将难逃被肢解的命运。所以我今天不用术语,也是警策大家勿要辜负阳明先生的教诲,学习和研究理论切勿流入空虚,只玩弄概念,不联系社会。

  我们的论坛要为学习和践行阳明心学提供知行的路径和次第。我们今天与王阳明所处的时代不同,儒与释、道之间明暗、真假的对立,在社会层面基本不存在了,但理是相同的,因为心只有一个,“心即理”。先圣先哲在向世人传授真理时常常现身说法,王阳明亦不例外,他的百死千难、前后三变,都是心学实践的最有力证明。我们完全可以借用历史资源和真实案例来说明阳明心学的有效性。

  《传习录》(陆澄)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文:(陆澄)问:“清静的时候,便觉得心境泰然,但一遇到事情,感觉就不一样了,怎么办呢?”王阳明说:“这是只知道静养,不知道做克除私心杂念工夫的缘故。这样来对待事情,心境便会反反复复。人必须在事上去磨练,这样才能清静时也安定,变动时也安定。” 

  关于事上磨,许先生说

  从王阳明的轶事中可以看出,在龙场悟道之前,他在学术上有三变,龙场之后又有三变,说明他永远在自我超越、自我批评,在探索宇宙和人生真理的道路上永远前行,也说明他的学说是在百死千难中一点一点悟出来的。正因为他忍人所不能忍,难人所不能难,才有了王阳明。

  天对人的折磨,就是对人的培养,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折磨,很多事情是不能的。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亦是如此。“多难兴邦”,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难题很多,例如汶川地震、东海南海问题、经济转型提升,每一件事都很难,但是都没有难倒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因为只有“难”才能刺激人心底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潜能。

  

许嘉璐

  唤醒良知,真学实修

  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指出,本届论坛的三个分议题——“明良知,仁之端,赤子心”“事上磨,动中静,求诸己”“辨善恶,去遮蔽,致良知”,共同指向了“唤醒良知”,落实下来就能够让更多的人“真学实修”,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阳明心学的三大特征——实践性、开放性、总结性。

  推动阳明心学落地,可以使学术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学术的发展有赖于教学相长。一门学问的普及程度直接影响它的理论高度。只有把阳明心学撒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男女老少门前,我们才知道阳明心学的道理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懂参透,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