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文化类谈话节目《家风中华》:给家风传承加点“仪式感”

电视 来源:光明网 2017年11月27日 20:42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走到哪里,去向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

  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上,尤其是在“心灵鸡汤界”,一直流行着一个词——“仪式感”,它所表达的常常是身处都市的人想把生活过得更精致、更有趣一些的愿望。但实际上,对待生活的仪式感并不是都市白领的专属,更不是现代生活中才有的什么新鲜物,而是中华家族文化传承中与生俱来的东西。近日,开播的一档文化类谈话节目《家风中华》,就用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几个动人故事,为我们诠释了中华家风的“仪式感”。

小仪式蕴含大历史 60年老帐本助力勤俭传家

  “红糖,1块4;12尺布,6块1毛2;一条鱼,2毛2;肉,8毛;大米30斤,4块零8分……”这一组价格如果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可能已经让你跌破眼镜,但是从主持人杨澜口中念出的,其实是丽水市张春晖、董万春夫妇1970年账本上的内容。《家风中华》第二期的第一位嘉宾董淑萍,带来的是她的家庭从1957年开始,持续60年,传承三代人的“记账”故事。一个看似家常、琐碎的小事,却成了这个家族传承家风的重要仪式。如今,这家人的这些“老帐本”已经被丽水市档案局作为珍贵资料妥善收藏。

  看似不起眼的家庭小账本,实则反映了时代大变迁,同时也通过记账这小小仪式,传承了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我国历史中,很多知名人物都给子孙留下了关于勤俭的训诫。有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更有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风中华》节目的文化嘉宾,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还强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越是富贵之家,家训中越是少不了勤俭二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请客“四菜一汤”的节俭故事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这段典故还在《家风中华》的节目中由著名表演艺术家高强用小短剧形式演绎出来,更为节目点睛添彩。

  节目中的董家人,记账从来不为算计,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铭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家风中华》正是通过这样寻常百姓的家风故事,向观众展现着其背后伟大的历史文化意义。一摞摞泛黄的老账本,很好地诠释了仪式感之于家风传承的重要性,更诠释了勤俭节约之于家庭发展,甚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神奇古迹成“活家训”“陈草薋”延续勤俭家风

  镜头中的一座五层楼高的草垛,是冒氏家族最宝贵的财富,它还有其专属的名字:“陈草薋(音zì,草垛之意)”。这座草垛已有三百六十多年历史,不仅是冒氏家族,它也是当地百姓心目中“家”的标志。

  来到节目中的冒俊老人如今已过古稀之年,但他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经常在草垛周围玩耍,在他的记忆中这“陈草薋”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位亲人。传说清顺治年间,如皋冒氏十一世祖冒宇文为了教导子孙勤俭持家,留下草垛,并定下了“只可加高不可妄取”的规矩。后来这一规矩便成为冒氏后人崇敬传承的家训之一。据说,三百年来冒氏族人从来没有从草垛中取走过草料,现在这座通体“浑圆”的大草垛,已经成了如皋奇景。在冒氏子孙们的心目中,这个体型庞大、外表质朴的草垛,已经成了一个“活家训”,借着“陈草薋”,他们为子孙们讲述家风故事,教导一代代族人勤劳、节俭。到了每年该给“陈草薋”加草的时候,冒氏族人都要聚在一起,这已经成为了整个家族最重要的仪式,而这仪式背后,延续的是冒氏一族对于勤俭持家的坚持和信仰。

  正如主持人杨澜所说,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无论你漂泊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只要心有所属,就会觉得安定。而蕴含在这种或大或小的仪式之中的家风、家训,正是给人提供了这种宝贵的“归属感”。这个“陈草薋”,已经成为了连接整个冒氏家族的精神纽带。秸秆没有生命,但“陈草薋”还有生命,它将会伴随着这个家族走过一代又一代。

好节目讲好故事家风传承也需要“仪式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其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无论是董家的账本,还是冒家的“陈草薋”,虽然已经传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是它们蕴含的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到今天谈起来也一点儿不过时。《家风中华》节目,创新性地将传统家风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综艺有机融合在一起,展现出家庭发展、国家发展之路上“家风”的重要性。虽然是用“秀”的方式,但“秀”出的却是对中华家风的无限溢美和深刻内涵。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道德传家则可十代以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中华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家风是《家风中华》的节目之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良好的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走到哪里,去向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根脉,保持一些必要的仪式感,更能助力良好家风的传承。也许你的家庭没有传承了几十年的老帐本,也没有堆积几百年的“陈草薋”,但就算是一次小小的家庭聚会,一封家书,也能用仪式感唤醒我们对于家庭的归属感,从而更用心地对待生活。即便是物质丰富的今天,崇尚自由发展的个体,也需要铭记家风家训来保持对民族、文化的敬畏。无论时代怎样变换,沧海桑田,家风总是与我们相伴相生的存在。(杨 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