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综艺官网

做好每一张纸 让宣纸走进大众生活

文化艺术 来源:光明网 2017年12月11日 15:39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想知道中国一年宣纸产量有多少,统计出来泾县的产量就行了。”在安徽泾县,宣纸行业的人都会很自豪的说出这句话。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只有在泾县生产出来符合一定标准的才能叫宣纸。

做好每一张纸 让宣纸走进大众生活

  宣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邢春荣向网友介绍宣纸历史渊源

  一群工匠的坚守与传承

  11月29日,雨后的泾县已经露出了冬日的寒意,尽管如此,在中国宣纸文化园依然有慕名而来的散客和团队游客前来。穿过宣纸博物馆,L型的徽派建筑最能让人嗅到“古”的味道。正是这份古朴,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与咪咕文化联合主办的“致非遗 敬 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直播活动宣纸制作技艺专场也将地点选在了这里。

做好每一张纸 让宣纸走进大众生活

  捞纸工人正在进行捞纸工作

  虽然这片文化园是游客参观体验区,但里面的工人并不是“演员”,所有“演示”都带着品质和数量的双重考核,“这就是最真实的宣纸生产车间,而且是古法制作。”邢春荣说,作为宣纸制作技艺目前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退休后又返聘为技术顾问,除了参与厂里重大技术改造的讨论,另一部分精力则是在宣纸行业协会,将宣纸制作技艺的各个阶段和流程分别在《中国宣纸》杂志上展示,并免费发放给一些院校、经销商。每年还带领团队成员参加国内外文化、艺术、非遗等各种展览,“走出去,不仅仅是宣传宣纸,也是让所有在一线坚守的工匠们感受到职业所带来的个人价值,宣纸制作技艺绝不是仅凭一两个人就能传承。”

  留住人 才看得到未来

  一张宣纸的诞生,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成品需要经过108道传统工序,大约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邢春荣介绍说,中间每一道工序基本都需要人来操作,如果说捞纸、晒纸的工人是“水深火热”,总有某个季节特别难熬,那么对于那些常年从事晒滩等户外工作的工匠来说,无论冷热,都是对体力和毅力的考验。

做好每一张纸 让宣纸走进大众生活

  邢春荣向直播间的网友展示晒纸技艺

  在晒纸间,邢春荣熟练的撕下一张潮干的纸贴在烘焙墙面上,温暖的墙面对南方湿冷的冬季而言就是一个自助“取暖器”,邢春荣笑着说,“舒服吧!最早可没有这么好。以前都是烧煤,灰尘大,工作一天鼻孔里都是黑的。后来技术改造使用蒸汽焙,既节能减排,蒸汽焙方便控制温度,也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

  尽管如此,这样的工作环境依然很难留住人,“曾经与当地职高合作开设过一个班,30人,最后留下来的不过一两个。”邢春荣说,为了让这项技艺完整保留,从2011年开始,宣纸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得到政府支持,企业先后有多名工人荣获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宣纸大师等荣誉称号,还培养了年轻学徒170多名。“一线工人的工资也比之前上涨了20%左右,这种职业认同感很重要。”

  从小众文化到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宣纸,很多人觉得它是阳春白雪,是书画家使用的,是小众文化,与普通人关系不大,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文军告诉记者,缺少大众的理解与参与,成为宣纸产业做大做强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如何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宣纸的位置,为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是当代“宣纸人”在坚守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同时必须做的事。

做好每一张纸 让宣纸走进大众生活

  在宣纸文化园文创区,众多宣纸产品供游客选择

  目前,宣纸小镇已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一批特色小镇,胡文军说,与此同时,已经计划在北京、上海、合肥等城市开设宣纸体验工坊,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广大宣纸文化爱好者,就近体验宣纸技艺,展示、销售宣纸及其文创产品,进行书画艺术交流和交易。“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开始热爱书画,很多中小学也专门开设了书法课,可以说,书画初学者的总量在上升,书画正在慢慢走近大众生活,这对宣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现在,公司在全国八大美院设立了“红星宣纸”奖学金并开设宣纸讲座,未来还将积极走进孔子学院,走向海外市场,传播宣纸文化。(文/光明网记者彭扬 摄影:冯一苇)

 

 

热点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