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沉的民族感情来自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而这种认知,扎根在传统节日的沃土中,透过千年传承的光亮和文化情怀,开出了一片似锦的繁花。 端午就是这片繁花丛中意味深远的一朵,就象朱军在《艺术人生》的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录制现场开场说的那样:“我们相聚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之畔、在美丽的余姚之地、在清澈的姚江之滨,不止是为了一年一度一种延续千年的缅怀,更为了在龙舟的鼓点声中,在艾草蒲香的气息里,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丰富风俗形成的来龙去脉。”
我们深信,追溯千年的情怀是不能被解释的。唯一能做的,是去体味经典在我们心中留下的那一抹抹文化与心灵的印记、品尝佳节背后那份殷殷绵绵的情感。其实无论时空如何转换、尘世怎样变迁、也不论你是哪一种肤色、来自于什么地方,我们的心灵始终向往文化的朴素、纯粹与隽永,向往传统中那份熟悉而又亲切的故园之思。我们也始终要在端午这样一个浪漫而又温情的节日里,问问自己“你是谁,你来自何方,要到哪里去”。《艺术人生》《中国节—端午》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逸放至纯的性灵,丢弃俗嚣、远离驳杂,赐予身心人文的温暖和乡愁的慰藉,静静体味七千年脉脉流转的中华文化…… 【策划制作:蒋黎】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被削职流放。后来楚国灭亡,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山石,纵身投入泊罗江中自尽。
吴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死前说:“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完雄黄酒后,现出蛇的原形。由此流传出揪人心魄的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