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台《周末喜相逢》栏目播出了一部大型电视系列节目《中国相声一百年》,这个作品旨在使人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相声这种艺术,这部作品的总策划就是大家熟悉并喜爱的相声演员姜昆。本期节目中,姜昆将与大家聊聊这部作品的由来。
孙小梅:作为相声界的人士,你是第一次介入电视创作的领域,感觉怎么样呢?
姜昆:好象有点不是人干的活儿,现在看屏幕眼睛老是恍恍惚惚的,我发现搞电视工作真不容易。我们平常看到的30分钟的一段节目是一秒一秒的制作完成的,这块儿加一段只是3秒钟,然后把那段搁在这块儿又是2秒钟,节目都是按秒来计算时间的。所以我们这个节目做了八个月。我当时还说,你们这也太慢了,等我实际进去了以后,发现八个月真不够。
孙小梅:我手里拿的这张碟就是您的作品,您是这部片子的总策划,能不能跟我们说说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担任了这部电视片的总策划?
姜昆:近几年来,由于相声走入了低谷,所以相声的兴衰一直是人们特别关心的话题,相声界的动态也被大家所关注:姜昆做网站去了,是赔了是赚了?是不务正业了还是还干这行?冯巩拍电影去了,牛群当县长去了……大家都非常关心。我自己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一直在想,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来讲,我也挺有责任的,马季老师把我培养出来了,他从侯宝林老师那儿接过了班,我又从马季老师手里扛过了旗,那么现在往下,如果在我手中把这杆大旗扔了,或者相声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走向了它的灭亡,你说我怎么办?对不起祖宗呀!所以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你不知道网上骂我骂得有多厉害,网友说:姜昆是不是有汽车了,听说过去老相声演员可都没汽车;姜昆现在是不是吃好了,穷人的活儿怎么现在让你们这帮人干了,能有不败家的吗?哎呀!说的话特别的刺耳。我想,一方面我自己应该在创作上努力,在各个方面给大家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能够尽到我们这一代相声艺人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也在想怎么培养新人,让大家能够从相声艺术的本质上认识相声艺术,从而发展。
孙小梅:通过制作这部电视片重新梳理了中国相声一百年的历史,您现在是怎么看待中国相声的现状?
姜昆:首先我要说一点,看了我们这个片子的人都会惊奇。你们怎么有那么多的材料?你们怎么有那么多丰富的历史资料?我跟大家坦白,好多东西我都是第一次见到。1974年,在大家都没有录音录像的时候,马季老师曾经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搞过一次小型演出,录制过几个资料性的片子也被我们挖了出来,连他自己都为之一惊。我们听侯宝林的录音,他学那个“吊炉烧饼扁又圆,油炸的麻花儿脆又甜”,我一听,这时候才去领略侯宝林的相声,真好,他不但嗓子好,学得像,而且一丝不苟。咱们现在都学的皮毛。他讲什么是相声美学,包括演员的做派、演员的说话方式、演员的表达方式、词语的运用、语言的清晰,我隐隐约约就听着侯宝林的字里行间、话里话外跟我说:姜昆,说相声可别让人觉得你是拉平板三轮的。我就觉得一定要让人觉得你有知识、有修养,舞台上要给人以美感,这是相声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因为我重温了这些历史,我钻到这些历史当中去领略老一辈艺术家艺术真谛的时候,对自己是一种感悟。
我认为电视确实是在相声的发展过程中,用非常迅速的传播手段,让相声艺术走过历史以来从没有过的巅峰。过去侯宝林的一段相声,能像我们在春节晚会说的《虎口遐想》这段相声一样一下子让那么多人听见,恐怕那时侯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先进的手段。然而也正是因为手段先进,传播得太快了,也就入不敷出了,也没有时间到剧场去实践,没有跟观众互相回应,看人家哪儿乐把它保留,人家哪儿不乐把它修改,没有回炉的时候,所以这时我提出了相声要回归剧场,必须要到群众当中去磨练摔打,要在拆洗、变新的过程当中逐渐磨成一个新的精品,然后在电视当中给大家欣赏,必须有这个过程。当然,这个过程现在究竟要用多长时间来实现,而且这种方式能否适应电视的飞速发展,恐怕还有争论,但我想还是应该这样去做。
孙小梅:有很多观众说:我们很喜欢姜昆,可是最近发现姜昆的好段子是越来越少了。
姜昆:对,说得确实对,经常也有人这么说我,姜昆,送您四个大字——江郎才尽,你的辉煌时期已经过去了。曾经有一位很著名的评论人给我写过一篇评论文章,叫作《末日的黄昏》,名字非常美,但是基本上已经走到了夕阳西下的位置。有没有道理?都有道理。我认为他们骂的有道理,说的也有道理,我自己确实不如过去了。过去我们家只有9平方米的时候,我坐着小板凳,趴在床上写,现在我有大办公室,家里有非常好的环境,我已经不能踏踏实实坐在那里写了,我感觉自己没有过去踏实,没有过去那么勤奋的劲头了。
孙小梅:拍摄电视专题片《中国相声一百年》,有没有激发出您新的创作灵感呢?
姜昆:可能也是一种感觉吧,我觉得好象新的时候又来了。尽管相声都不尽如意,有时候我看那么多演员在台上演,我都为他们脸红,可是我们收视率还是那么高,说明大家还是喜欢相声,我有时候扪心自问:老百姓够对得起你们了,你们应该怎么办?所以我自己隐隐约约感觉到,从观众的需求,环境的改变,好象有一个高潮要到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