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首页     人物期刊     台前幕后     经典回访     人物检索     主持人专栏         



李玉祥:把乡土文化的精髓永远定格在了某一个瞬间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中,农村一直是我们民族的家园,人民在农村中成长,在农村中读书和受教育。仗剑远游四方的男儿,还是要回到农村中颐养,最后在村边苍翠的山坡上埋下骨骸,在农村里积储着的是农业时代我们民族的智慧和感情,它们是我们民族善良、淳厚、勤奋和创造力的鉴证。

  桃溪,这个美丽的村名来自当年溪水两岸的十里桃花,桃溪最早建于近代,建村的应该是避兵祸而来的中年衣冠,其地势之偏僻,当年的学子进京赶考需得提前一年动身。150年前,中国的社会结构就是由这样大大小小的村子组成的,但是到了今天,仍保持如此风貌的农村已不太能见得到了。

  李玉祥一位专业摄影师,他所拍摄的照片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大家的,也不是一般意义上摄影的构图和谐,光影丰富,脱掠世俗的浮躁和烦嚣,而是在照片中有种浓郁的人情味,他用镜头记录了农村生活的宁静、闲适、恬淡,也叹息着这种生活的落后、贫穷和闭塞,他歌颂那些老房子的自然和优美,也无可奈何地描画出他们不可避免地消亡。

  在李玉祥来到桃溪之前,曾有建筑学方面的学者带着学生对它的建筑做过一些考察,李玉祥此行的目的,是希望在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的侵蚀彻底来临之前,拍摄到一些尚能看到传统精神的历史遗存,包括建筑、民俗、人情风貌等等。

  少年时代的李玉祥,梦想是做一个杂志插图画家,在一个播放着音乐的空间里过一种宁静的世俗生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走的如此艰辛和遥远,但是高中毕业后,李玉祥并没有机会进入艺术院校,在八十年代的中国,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如果他没有坚定的信念,可能就会与所谓的艺术从此无缘,而永远成为一种业余。

  1985年,在南京大学,李玉祥生平第一次拿起相机,并且得到了自己第一张获奖作品,对于一个有绘画基础,敏感而热情的青年来说,拍照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但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如何实现对摄影的认识,以及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式,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李玉祥的早期作品明显烙印着当时摄影圈主流的标记,沙龙似的,唯美的,或者是一些能带来特殊光影效果的题材,同时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也做过一些观念性的作品。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当时江苏美术出版社准备做一套有关老建筑的书,以纪录一些可能会在中国猛烈的现代化进程中消逝的美好事物,最终李玉祥以他自己的素质和远见,得到了时代赋予个人的一次机遇,这次机遇几乎花去了李玉祥十余年的时间,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十年来,李玉祥走过的每一个古村落既使他兴奋也使他痛苦,在感情激动时,他会在口里反复念叨着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把美毁灭给你看,这,就是悲剧。

  他总是希望能在农民的拆建,开发商,以及接踵而来的旅游者之前到达,因为历史的进程势不可挡,我们的民族正在告别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更强有力的工业文明。

  手中的相机对李玉祥来说,仅仅是对真实生活进行记录的一种工具,而支撑他进行这种艰苦卓绝的田野工作的,是他来自内心深处对自己工作价值和意义的自信。

  乡土文化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都渗进了李玉祥的世界里,随血液流遍全身,保留在数以万计的胶片中,尽管家园远去令人有些伤感,但是李玉祥还是用他的方式,为历史保留了一些标本,他把乡土文化的精髓永远定格在了某一个瞬间,如同凋零花朵被凝固在了枝头的一刹那。

  基本上李玉祥不是个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人,他与世界的交流和抗争都展现在了图片中,他的信念不是来自书本,而是出于心田,因而他不会轻易妥协也不会轻易放弃……

  请收看1月7日 22:50 cctv-10 《人物》栏目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