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人物期刊(2002下半年)     台前幕后     经典回访     人物检索     主持人专栏         



曾竹韶:开始了“虎门销烟”的创作


  1950年,艾青给他在重庆的朋友写信说,天安门广场要建一座大型的纪念碑,按照建筑师梁思成的设计,碑座需要十几块浮雕,现在杭州的雕塑家刘开渠就要到北京来负责这个工作了,机会很难得,希望你也能来。艾青的这个朋友,就是雕塑家曾竹韶。当年他接到艾青的信,很快就赶到北京,纪念碑第一块浮雕《虎门销烟》就是他的作品。

  1919年, 11岁的曾竹韶随父母从福建厦门同安县迁到了缅甸。父亲在那里做粮食生意。那时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影响到了缅甸。受进步书刊的影响,曾竹韶决定回国。1928年初,曾竹韶回国报考刚刚建校的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来他在那儿学习了一年多的绘画和雕塑。那时刚从欧洲留学回来的一位教员经常提到他在欧洲学习雕塑的经历,渐渐地曾竹韶便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1931年底,曾竹韶考入巴黎国立艺术学院,在雕塑家布夏的工作室,学习雕塑。曾竹韶是1929年秋天到法国的,那正是中国留学生在法国最多的时期。学习艺术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都集中在巴黎。1932年12月24日,曾竹韶、刘开渠、常书鸿、王临乙、滑田友、吕斯百,共23人在巴黎成立了中国留法巴黎艺术学会。他还结识了冼星海、艾青。在思想上艾青和冼星海对曾竹韶影响最深。

  1952年8月1日,纪念碑在奠基35个月以后,正式动工建设。就在这一年年底当时是雕塑系教授的曾竹韶,被选派到了纪念碑雕塑组,这一年他44岁。这时曾竹韶做雕塑已经有24年,但是过去的作品都是单独的肖像,从来没有创作过公众雕塑,现在能够在天安门广场中心,这样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对曾竹韶来说非常有吸引力。1960年,他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经过》这篇文章中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高兴的是我能够有机会参加有伟大意义的浮雕创作工作,忧虑的是自己的革命经历浅了,创作经验也很不够。”

  在1949年以前,中国许多重要的雕塑都是请国外的雕塑家来做。坐落在南京中山陵的孙中山雕像,就是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的院长,雕塑家伦多斯基的作品。但这一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大型浮雕,中国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

  曾竹韶来到纪念碑雕塑组的时候,才发现浮雕的内容还没有确定。在当时,对于曾竹韶这样没有革命经验的雕塑家来说,他们真不知道该怎样表现中国的革命历史。这时,纪念碑筹委会开始组织学习中国革命史,雕塑家们跟着范文澜学了两个多月的中国革命史,到1953年年初,浮雕的八个主题基本确定了下来。纪念碑第一块浮雕《虎门销烟》的创作任务指派给了曾竹韶。但这时除了一些简单的构图外,浮雕整体设计还没有办法做。从1949年10月开始到1953年,纪念碑征集到了180多份方案,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平铺在地面的,用巨型雕像表现革命气概的, 碑形的或塔形的。

  1953年春天,纪念碑的形状基本确定以后,曾竹韶开始了“虎门销烟”的创作。要反映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浮雕一定要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情境。而中国传统雕塑这种写意的表现方法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在参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品后,曾竹韶准备用欧洲雕塑写实的方法来表现虎门销烟的主题。

  由于在欧洲学了十年的雕塑,曾竹韶对欧洲雕塑非常熟悉,但当他把欧洲雕塑的方法移植到中国时,还是遇到了麻烦……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