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中国城市家庭消费调查     主创人员     往期节目         



乱花渐欲迷人眼——食品与菜篮子


    百姓餐桌空前丰富
    肥胖儿童愁坏家长 营养结构最重要
    猪肉上保险——“一种炒作”
    “不含任何添加剂”——“一种误导”
    纷繁“迷”人的“绿色食品”

  百姓餐桌空前丰富

  
在老舍茶馆有一段有名的三弦:北京城有小吃,做法奇特有绝门。你进了小吃店得来碗豆汁,喝它离不开个、那咸菜丝。来几个焦圈又叫油打滚。又酥又脆……(视频) 

  茶馆里的这段三弦,说的全是老北京的小吃是如何如何丰富,别看他唱了这么多,其实真的把这些小吃摆出来还不如现在一个普通超市货架上的食品多。在一个中型超市里,记者从售货员处得知,这里有一万多种食品。如果一个人每天吃一种食品的话,那他要花将近30年才能把这里的食品全部吃一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历来是咱们中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可有个德国人恩格尔·恩思特却说在吃的上面花钱太多,是贫困的表现。他还发明了一套系数来证明自己说的没错,这就是“恩格尔系数”。大约150年以前,恩格尔发现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百分比就被称为恩格尔系数。这个比例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如果以恩格尔的理论来衡量,咱们中国老百姓处于什么位置呢?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已经下降到了目前的46 %以下,正处在小康水平,目前广州已经降为39%以下,提前迈入了富裕水平的行列。

  肥胖儿童愁坏家长 营养结构最重要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曾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吃”的丰富将改变我们的文化、素质,甚至是审美。自古以来,中国的年画上都是笑呵呵的胖娃娃,他们是人们对富裕吉祥生活的描述与憧憬。可如今,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胖娃娃却成了家长们的心病。

  每当放学的铃声敲响,孩子们涌出校门时,不知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肥胖儿童。而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里记者就发现有20多个肥胖孩子走出校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重指标标准”,我国发达城市中学龄前儿童肥胖率已经达到15%,并且还在以每年9 .1%的速度上升,这种情况可能与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关,其中吃洋快餐就是普遍现象。记者在对肥胖儿童进行采访时发现,多数孩子对于洋快餐都情有独钟:“鸡肉汉堡、薯条、苹果派、菠萝派、什么都好吃。”“吃汉堡我能吃两个,吃苹果派我能吃四个。”“那次我考一百分,我爸说要奖励我。我说我饿了,带我去吃麦当劳吧!我给我爸要了一大堆,我爸一口都没有吃,全让我给吃了。”
  如今,能吃一顿洋快餐已经成了很多孩子的向往,甚至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奖励。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近80%的居民每月都要去吃洋快餐两到三次,而近九成的居民表示自己的孩子是消费洋快餐的主力军。那洋快餐里面都有些什么东西呢?
  在一本《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曾经发表了一份对麦当劳、肯德基所售食品的分析报告,结果显示:一份快餐的总热量竟然能超过人体一天所需总热量的3至5倍。因此,在2000年6月全美营养会上,当地的快餐业被指责为是制造胖子的行业。而一位美国留学生对洋快餐的看法是:“我想每个美国人都知道麦当劳(食品)对健康是不利的。如果有谁想到说麦当劳食品对身体有害,那一点也不奇怪。他们的食物中含有过多的热量,对我们的健康是没有好处的。(这些多余的热量)还会引发心脏病等等,正是因为这些不利的因素,我个人才不经常吃快餐。”
  专家告诉我们科学的食品结构应该是碳水化合物占70%、脂肪占20%、蛋白质占10%;然而快餐里的油炸食物正好倒过来:碳水化合物只占30%、脂肪和蛋白质却占70%。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洋快餐才在它的出生地受到冷言冷语。然而我们国人却对它情有独衷。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2.3%的居民认为这些洋快餐的营养成分符合标准,而且搭配合理,比中式快餐更具合理性。也许洋快餐漂亮的外衣遮住了人们的眼睛。
  洋快餐不过是偶尔为之,那我们天天吃的正餐呢?这里有一个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图。这上面标注了一个成年人每天应该摄入的各类食物量。其中谷物是6两到1斤;水果和蔬菜是2两到1斤;肉蛋类是半两到2两。奶类和豆类是1两到2两;油脂类一般不超过半两。
  当然,丰富的食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营养需求,也令人们在解决“肚子”问题的同时一逞“口舌”之快。如果每天都吃同样的50克肉、40克豆,那您还会有食欲吗?所以,“吃”还要讲究一个心情。而这其中能否吃得放心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毕竟“病从口入”嘛!可如今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却让消费者放不下心。无奈之下,商家只好连猪肉都上了保险。

  猪肉上保险---“一种炒作”

  2001年4月,上海市民在一家农工商超市购买猪肉的时候发现商家竟然给猪肉上了保险,并且承诺:如果吃出问题最高可获10万元赔偿。商家代表说:“我们生产的产品应该向消费者有个承诺,承诺我们的产品自始至终受到严格的监控。”话听上去是不错,可反过来一想,如果消费者真能获得这10万元保险,毕竟还得先吃上一口不放心的肉呀!商家有没有真正的好办法,让人们在吃肉之前先把“心”放下来呢。

  商家之所以这样用心良苦,消费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悬心,与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不无关系。仅在2001年,这方的月饼刚刚包上去年的旧陷,那方的“爱美”之猪也耐不住性子,吃起了减肥药——“瘦肉精”。一时间,消费者是谈肉色变、谈吃色变。那么猪肉从饲养厂到我们的餐桌到底要经过那些过程呢?
  首先,从种猪开始就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饲养在一个干净、卫生的环境下,使用正规厂家生产的饲料,定期为猪进行检查,防疫。有的厂家还给猪制定了身份证,实行一猪一卡。当猪长到一定重量的时候进入屠宰厂。在屠宰的过程中,还要经过宰前和宰后两次检验。屠宰后要有标准的冷藏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储藏。运输,需要使用专用的冷藏运输车来,在零售的过程中更需要有标准的储藏设备和分割工具。除了这些还要经过政府的层层把关。初步算来,从饲养厂到我们的餐桌竟然有十几个环节。
  我们常说一句俚语:“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于是,政府推出了“放心肉”“放心米”。潜台词就是,政府已经替消费者监控了每一个生产环节,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政府毕竟不能给每样食品都贴上“放心”二字吧。那么消费者如何才能对购买的食品放心呢?对于生产食品的企业来说,最起码应该做到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

  “不含任何添加剂”---“一种误导”

  记者在超市里看见一罐午餐肉的配料中写有“氩硝酸钠”,但问了很多购物的顾客,都说不知道这是什么。而实际上“氩硝酸钠”是食品添加剂中护色剂的一个学名,就是保护食品不变颜色的一种化学物质。现在我们已很少能在食品的包装袋上看见添加剂、防腐剂、护色剂等字样了,取而代之的是像苯甲酸哪、氩硝酸钠这些令人费解的化学名称,但实际上它们都是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商家为什么如此遮遮掩掩呢?在消费者当中长时间流传着防腐剂会致癌、防腐剂会绝育等说法。正是这些流言使得消费者对防腐剂多了几份戒心。也难怪商家要如此煞费苦心的玩文字游戏。
  那么防腐剂到底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门来到河北农业大学,采访了我国著名的防腐剂专家,王振文教授。王教授从70年代就与防腐剂打交道,对它们已琢磨了将近30年。王教授说:防腐剂无非就是起着防止食品腐烂的的功能,只不过有不同的种类。现在常见的防腐剂,有苯钾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还有尼泊金丙脂。当我们问起,防腐剂对人体到底有没有害处的时候,王教授给我们搬出了一本由中国食品添假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编的《食品添加剂手册》。

  王教授解释说,我国依照食品法,特别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这里面规定了使用的品种和剂量,以及每公斤食品可以添加的限量。因此按照国家标准添加防腐剂的食品,应该是安全的,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看来防腐剂并没有那么可怕。而有些厂家则宣称他们的食品“不含任何防腐剂”,这是真的吗?王教授笑了,这是瞎说。有些食品包装上写着“本品不含任何防腐剂”我看是一种误导。

  纷繁“迷”人的“绿色食品”

  现在都说消费者是上帝,可厂家就是不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要么闪烁其辞偷换概念,要么睁眼说瞎话,如此,消费者怎能吃上放心食品?而如今满大街的绿色食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视频)

  先让我们看看绿色食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当记者来到北京近郊一家绿色蔬菜的基地时,发现这些绿油油的蔬菜都长在水里。这种蔬菜叫“水培生菜”,属于无土栽培的种类。它的生产工序很复杂。首先是育苗,把种子播在一种海绵状的物体里,当长到一定程度时,进行第一次分苗。从菜苗到成菜需要三次分苗。每次分苗后都要在不同的营养液里生长。营养液的配置也要根据不同的生长时期改变不同的配方。

  其实不仅这些无土栽培的蔬菜有严格的规定。国家对各种绿色蔬菜的生产,都有一套严格的监控程序。这些程序包括:生产基地的空气、土壤和水源都要每三年检测一次;如果发生病虫害,要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如七星瓢虫;温室的天窗是由电脑控制的,当温度不适合生菜生长的时候,天窗和风扇就会自动打开……

  据生产厂家介绍,一个这样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光建造费用就要3000多万元,每月的电费也是好几万元,更不用说技术引进、工人的工资,原材料等各种各样的花销了。如果把这些费用加起来,再平均到每一棵生菜上,初步算下来一棵生菜的价格成本竟然要五、六元钱,等到了市场上就会卖到七、八元钱。

  如此不菲的价格,对我们消费者来说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但“绿色食品”一经提出就深入人心,好象一夜之间,所有的食品都印上了“绿色”的字样。这不,就连鸡蛋也“绿色”了,也终于把消费者给“绿” 糊涂了。采访中,消费者对于“绿色”的回答望文生义。“那蔬菜不都是绿色食品吗?”、“油菜呀、还有芹菜、黄瓜一类的不都是绿色食品吗?”“很多呀,鸡蛋、大米……”、“青菜、芹菜、都是绿色的”。

  这些绿色让我们想起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当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吃的是什么?米和菜是自家种的,酒是亲手酿的。而我们今天呢?放眼望去,我们已经看不到食品的源头。从田野到餐桌,原来的一墙之隔变成了千里之遥。不过,“吃”还是我们最基本的需要,而让我们吃的明白,吃的放心,也仍是商家与厂家们最基本的原则。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