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敢生病 生不起病--药价虚火过旺 ★ 以药养医 以药补医--为药价虚高把脉 ★ 价格公开 严禁回扣--给药价虚火开张去火药 ★ 医药分家 消除垄断--给药价虚火开一记猛药 ★ 重拳出击 标本兼治--把药价虚火送上手术台
过去公费医疗的时候,单位规定上哪儿看病能报销,职工只能上哪儿看病。医疗改革以后,上哪儿看病由您自个儿说了算,您不但可以选医院还能选医生、选护士。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代价的,现在看病的钱可得自己从腰包里掏。我们对4个城市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医疗支出已经排到了家庭消费的第五位,仅次于饮食、住房、教育和家用电器。钱是没少花,但并不是每人都清楚,钱花到什么地方去了。家住北京复兴门的王先生,11月初扁桃体发炎上医院看病,连打针带吃药,花了上千块钱,收费单据有40张之多,其中有一大半,王先生都搞不清楚收的到底是哪门子的钱:"提起这看小病我就来气,我咽喉发炎,去了两个医院,花了1000多块钱,我都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以后谁还敢看病。"
不敢生病 生不起病--药价虚火过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病人理应享有法律上的知情权。也就是说,在看病过程中,无条件为患者提供每一种药品、每一项服务的收费细则是医院的责任,也是我们消费者手中的权利。刚出炉的新《药品管理法》又再一次明确了医院主动提供药价清单的法律义务。尽管有法可依,有案可查,可消费者仍然抱怨:自己是糊涂看病,模糊消费。 此次四城市调查显示,85.4%的人不了解医院医疗价格,近六成患者有过被医院多收费的经历,知情权被侵犯的现象十分普遍。 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与法律部李卫东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去年第3季度,全国收到了5584件关于医疗的投诉,比较集中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反映几个方面,一个药价,一个是开的处方,医院使用的仪器同时包括仪器的价钱,比如说CT,从这些看出消费者这方面的意识强。作为医院,怎么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应该引起广泛注意。"
在这份2001年第三季度投诉统计表中,我们发现医疗方面的投诉主要集中于价格,而价格问题的焦点则在于药价过高。卫生部门2000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居民每次看病的平均开销为79元,每次住院的平均花费为2891元,其中药费分别占了60%和47%。 面对逐年上涨的医药费,让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不敢生病,生不起病。 在北京,我们在采访患者的时候,很多人都是牢骚满腹:"你们到儿童医院二楼去看一看,特别是冬天,一片,好像点滴治百病,一水全是进口的,一针点滴一百多。他知道家长就一个孩子,反正舍得花钱";"药费太高,医院乱开药,上次我手肿了,给开了止痛药,叫太诺宁的,一下开了五盒,加上别的一种药就300多块,实际我一天多就好了 ,止痛药只吃了两片,这么多药都放在家里"看个小病就有可能花上1000多,这成了一块心病。
以药养医 以药补医--为药价虚高把脉
中国卫生经济研究所蔡仁华所长为我们介绍了医院的收入结构:政府补贴10%,业务收入40%,药品收入50%。常规医疗项目是不挣钱的,医院只能靠药费补贴,这也就是一直以来"以药养医,以药补医"政策。所以医院倾向于开好药,贵药。医院要从药价中获利,自然提高了药品的整体价格水平。而部分医药代表在促销过程中,利用政策薄弱环节向医生提供回扣,更给药价虚高火上浇油。 根据这位医药代表的自述,药厂要想真正把药落实到消费者手里,必须经过医院进药、药房上药、医生开药三大关卡。医药代表所做的工作就是拿钱去打通每一个环节。水份就是这样一层层地渗入到了患者的帐单里。 张玉萍以具体数据为医院药价把了把脉:"医院卖给患者的零售价格是63块钱,按国家规定医院应该是按照药品的批发价进货加15%的利润卖给患者。批发价是五十四块七毛八,实际上医院买药的时候不是这个价格买进来的,它是在这个价格的基础上八五扣到八零扣,比如说我们在这里乘以85%它应该是四十六块五毛六,医院除了正常的15%的利润之外,还挣了15%-20%的它不应该得到的利润,这部分利润,比如说这盒药就是八块两毛二;下面就是生产厂商获得的利润,生产厂商必须拿出来,就这个药而言必须拿出五块钱来给医生回扣。"按照张玉萍的计算,这盒药除掉医生回扣和医院多得的利润,实际零售价应为36.95元,这与国家核定的63元零售价相差了26元。巨大的利润给厂家留下了充分的暗箱操作空间,也让患者背上了沉重的药费单。
价格公开 严禁回扣--给药价虚火开张去火药
针对药价"虚高"现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入市场机制调整药价,立法严禁医务人员收受回扣,明令各医疗机构公开价格。去年10月,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明明白白看病"活动。所有这些,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药品的价格、医院的收费放在这样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让医院的收入成为阳光下的利润。 让我们看一看回民医院在价格公开上的做法:在北京回民医院口腔科,一张菜单式的单子引起了我的注意,记者:"医生, 您填写的是什么单子?"医生:"口腔科专用收费单,"记者:"和以前用的小单子有什么区别?"医生:"原先的单子很简单全院通用,对我们科来说,只有治疗,手术,镶牙等几项,现在地单子每一个治疗项目,具体项目和金额都有,具体治疗多少步,治疗是什么填一下钱就出来了。" 除了检查收费单以外,如果需要用药,交费的时侯还能得到一张药品清单费,住院的话,医院则一日一清单送到你手上。病人在医院里接受到的所有检查和诊治都将一清二楚、白纸黑字地在单子上标明。这就是北京回民医院推出的"三张清单制"。 我老伴去年住院出院时给了一个单子,我儿子就说,花了六七万块钱,究竟花在什么地方了,你到单位报销单位也要审查半天,从今年开始实行三张清单制,我们就比较清楚了,花了多少钱,花在什么地方。例如,我老伴前几天输液,开了三天的药,实际上只输了了一天,两天没输,人家给退钱。600多元,退了400多元,医院清楚我们也清楚。
医药分家 消除垄断--给药价虚火开一记猛药
价格公开确实让患者明明白白看病了,但并没有从机制上解决医患关系。因为从经济学角度看,具备专业技术的医院拥有天然的垄断地位,只要有垄断,就很难避免说不清道不明的"暗箱操作"。为了治标又治本,国家卫生部开出"医药分家"这一剂"猛药"。 从2001年3月开始,北京、上海各地陆续启动医改方案,定点医院定点药店纷纷挂牌,80%的城市居民明显感受到医药分家带来的变化。 医药分家的第一步是收支两条线,也就是说,医院销售药品的利润不能直接揣进自己的腰包,而要上缴卫生行政部门;第二步要把医院药房改建成独立的零售业,彻底切断医院和药品营销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 对患者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拿到医生的处方以后,可以选择在医院药房买药,或者去定点药店拿药。货比三家,任君选择。 自从实行医药分家以来,位于北京月坛南街的这家金象大药房,每天都能接待上10位购买处方药的消费。在这儿买药首先免受排队之苦,其次时间上也非常宽裕,因为药店24小时都营业。当然,影响消费者最终选择的主要因素还是药价。 买药者表示,在药店买药,药房不会加价。可是医院收回扣,给孩子看病开的都是好药,份量大,一般的病也用不了这么好的药,有抗体,本来要一盒他开两盒,一开药感冒就看了100多,我到药店买的话我可以买一盒。药店取药。我觉得药店便宜,板蓝根,药店是9块多,医院要10块多,现在我什么药都是医院开处方,到药店去买。 理论上看,和医院的门诊药房相比,在药店买药即方便又便宜,因此很多人认为,医药分家一旦推出,医院药房将受到巨大冲击。但是此次四地调查显示,愿意拿处方去药店买药的患者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6.7%。 为什么大家的反应如此冷淡呢?我们的记者进行了一个调查,原来问题还是出在药价上。
我们在医院的药房里选择了10种常见药,和药店的标价一一对比,发现价格相差不大。比如六味地黄丸,医院买14块5毛,药店也买14块5毛,一分都没有少。 对于这种惊人的一致性,药店经理解释,他们都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对药品进行定价的。按药品价格管理规定,物价部门对药价进行监控的主要方式是最高限价,药品零售单位在不突破国家规定的零售价格前提下,可根据市场状况自行确定药品价格。也就是说零售部门有权利下降药价,让利于患者。 可是我们有趣地发现,无论是医院门诊药房还是社会独立药店,基本上都严守最高价格标准,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国家计委自1997年以来先后10次降低了中央管理药品的价格,品种超过200个,降价总额累计约100亿元,而消费者并没有完全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好处。 任何改革都有一定的滞后性,尽管医药分家的效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立竿见影,但在一些市场前沿地带,星星之火已经点燃。2001年下半年,湖南长沙市300家药店,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降价风暴,降价幅度超过20%。长沙市金沙大药房负责人告诉记者:"像利君沙,我们以前是卖15元,现在是12元,安必先以前是卖27元,现在我们也调到了22元。" 在一个自由的市场里,对价格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竞争和需求。这些药店之所以在国家规定动作之外,上演这套自选动作,为的是在消费者这个裁判那里得到更高分。 湖南九芝堂药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一个是市场竞争造成的药店比较多;第二个是全国批的50多个连锁企业纷纷进入湖南市场,造成竞争态势(激烈),各个企业纷纷打价格战。 长沙的价格战打得消费者大声叫好,也打得各地药店老总心惊肉跳。发生在湖南的故事,过不了多久就会在全国各地逐一上映。 2001年,全国的药品零售商似乎都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铺网设点占地盘。在深圳,店面密度已经达到了300米一家药店。如果"医药分家"的政策全部落实,改为药品零售企业的医院门诊药房,也将加入这场市场争夺战。可以推断,药店之间越发激烈的竞争,将使长沙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但是也有零售商指出,长沙这次药品价格下调,削减是全是药品经销商的利润,如果不在流通领域和生产领域下工夫,商家那儿已经挤不出太多水分了。
重拳出击 标本兼治--把药价虚火送上手术台
其实,国家经贸委医药司早有打算,把医药流通体制也送上手术台。在未来的几年内,现有的国有、集体四级站批发模式将被多种所有制企业并存的集约化配送制、连锁制所取代。并且全面实行集中招标采购,让药厂和医院直接见面,医院公开购药,价格性能比优胜者获得订单。如果能在药品流通之初把好价格关,把药价虚高的源头堵住,价格洪水就不会轻易泛滥了。其实医疗费用持续高涨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为了让老百姓花钱更明白、看病更便宜,我国在价格控制上可谓重拳出击,从费用明示到医药分家,从销售领域到流通环节,实行全方位的改革方案。 不过,对于复杂的医改来说,调整医药价格只是浩大工程的其中一个环节,要让这个机器快速和谐地运转起来,还需要其他零配件的互动。明天请继续收看中国城市消费调查之医疗服务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