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电视指南 |  体育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国家地理 |  生活频道 |  视听在线

中国城市家庭消费调查     主创人员     往期节目         



教育是一笔“高消费”


    教育消费——为我们的精神成长买单
    望子成龙心切 教育花费高涨
    不要花冤枉钱
    培养人才的一道道教育大餐
    教育是投资吗?

  从1998年起,我们国家开始实行自费上大学的政策。尽管我们已经不再有“国家办教育,上学不花钱”的概念,但教育费用增长的速度和幅度还是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不经意间,教育消费就像一匹黑马,冲到了家庭消费支出的前列。

  教育消费——为我们的精神成长买单
  十年前,“消费”这个字眼只是意味着花钱购买衣、食、住、行的方便,当越来越大的教育支出写上人们的消费账单的时候,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又该为我们精神世界的成长买单了。中国的教育逐步进入了市场化的轨道,知识的价值开始越来越多地用金钱的方式体现。就在人们为买车、买房存钱时,儿女的教育金也成了父母要提前筹划的一件事。
  1999年,某保险公司开办了教育保险业务,他们在开展业务时,首先要向家长解说的是,孩子受教育要花哪些钱?虽然50万元的教育费用对于一个年收入6万元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仍有不少家长决定为尚未成年的子女每月投保375元,以保证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发生什么,孩子的教育费用都有个保障。
  教育费上涨的速度很快,超过半数的家庭表示已经或准备参加教育保险或教育储蓄。然而,这还不算。在教育消费的帐单上,除了不断增长的学费之外,等着家长们掏腰包的地方还很多。学生们上学期间不断水涨船高的生活费就是其中之一。记者来到了北京一所大学里进行调查。这所公寓每人每学年的收费是2000元。从公寓的摆设不难看出现今大学生们的生活水准,其中不少人在学校就读期间就拥有了呼机和受机这样的通讯设备。电脑、电视、VCD等等电器也几乎成了学生宿舍常见的家用品。据我们调查,目前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平均为4000元,生活费为6000元。学生自己也算过,平均每天仅住宿和吃就要花50块钱。有的家里供一个小孩已属勉强支撑,再多就不行了。

  望子成龙心切 教育花费高涨
  如果请一些老大学生回去参观大学时代的母校,他们大概都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如今的校园可不再是当年的旧摸样”。走在其中,你会发现各种日真完善的服务设施。最耐人寻味的就是各个大学附近那些街道的变化。几年前狭窄的小路旁原本只有几个卖水果、杂货的小摊,如今它们已摇身变成了遍布餐馆、网吧和咖啡吧的商业一条街。而这些店铺每天不斐的收入则都是要转加到学生家长的身上。
  越来越高的学费和生活费并没有让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知难而退。相反,他们还在四处寻找花钱的机会,想方设法地为孩子多开带点儿小灶。在家长的心里,孩子现在所接受的全方位的教育与未来成才之间必然是正比关系。
  据调查,有39%的城市中、小学生在进行课外学习,年平均花费为1275.33元。据说,一个音乐学院的钢琴老师工资条上的数目是1300元,但她每个月在家里教学生学琴的收入则是1300元的5倍。环顾四周,你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现在养活一个孩子比养活一个大人还花钱”。 在接受调查的四个城市中,有平均56。4%的人认为目前的教育花费过高了,然而,他们当中的63.1%同时表明,教育消费再高也要花。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尽管面对高投入的教育消费,大部分家庭多会拿出“我愿意”的态度。这不禁让我们感慨“教育消费”这冷冰冰的字眼和“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暖洋洋的成语何尝又不是一回事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谁都不希望花冤枉钱。

   不要花冤枉钱
  一本纸张优良、印刷精美的小学5年级语文课本,标价16.2元,乍一看,也不算贵。但仔细算一算,每年这个版本的书在中国就要卖掉上千万册,它所创造的利润就可想而知了。巨大的印刷数量使教材的制版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一本教材的印刷成本和出版社成本大约占售价的33%,其余的则全部是各个中间环节的利润。据调查,城市小学生一个学期的书本和练习本的费用平均在200元左右,高中生则达到300元。一些业内人士告诉我们,很多经营不善的新华书店仅靠出售教材就可以获得客观的利润,温饱无忧。几个月前,国家有关部门下达了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的规定,仅这一项就可以让全国的家长每年省下6亿元。去年年底北京市的有关部门在全国统一降价的基础之上再次下调了中、小学生教科书的价格。等到今年春季开学时上学年卖的英语书8.7元就可以买到了。
  办教育的人按劳索酬,理所应当,但把一心只把学生当唐僧肉的做法实在让人难以容忍。我手里拿的是一张从深圳发来的传真,一位学生家长列举了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开学一个月里的开销,里面竟然还列有“春游服”、“升旗服”这样的项目。显然,有人趁着教育费用的普遍上长在搞浑水摸鱼。在本次消费调查中,认为学校教育收费存在不合理情况的家长竟高达28 %。那么,遇到这种情形时,消费者应当怎么办呢?2001年9月,教育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开通了两部投诉电话。现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已经解决了件投诉个案。问题大多集中在跨区入学的择校费和五花八门的违规收费两个方面。如果您是一位学生家长,在遇到不合理的收费时,请拨打投诉电话:68323158,66096240,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培养人才的一道道教育大餐
  “教育”和“市场”这两个概念发生亲密接触不久,很快就有人发现教育这个行业是块风水宝地。私立学校、海外留学、考试补习班等等等等,各种名目的教育收费服务项目层出不穷。教育市场开始像我们身边的“餐饮一条街”,各种各样的菜肴和形式都摆了上来。让我们走马观花,看看教育市场的淘金者们如何给我们的消费者上菜:
  有些人不是不满足四菜一汤的家常饭吗?于是有人给他们做出了一道高档菜肴——各类私立学校。举个例子说,各种各样的私立学校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北京的某家私立幼儿园,共有入托儿童104名,教师47位,外籍教师4位,平均一位老师只负责照看2名孩子。每天,幼儿园还专门为新入园的孩子做详细的饮食和大便记录。精良的设备和师资使它成为不少家长心中的首选,但平均每月3000多元的费用也会让很多人咋舌。不斐的花费让只有0.32%的被调查家庭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接受教育。尽管这个数字很小,但各类私立学校发展的脚步却很大。对于这些丰富市场的民办教育,国家的政策是给予大力扶持。
  还有人为学生们上了一道道西餐,那就是眼下盛行的海外留学。你可以在一张《广州日报》整版广告中找到为从零岁的婴儿到成人提供教育服务的各种单位和组织。其中,最醒目的广告语是“去海外留学吧。”
  海外留学早已是教育领域一个热门话题,但在今天第二届国际教育展览会的现场,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这一话题还可能继续升温。在一个1000多平米的会场里集中了来自世界25个国家的120多个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其中除了来自传统的教育出口国英国、德国的学校之外,还有来自泰国和印度的学校。这似乎说明了中国的教育市场已经成了一块巨大的、香气四溢的蛋糕。
  近几年来,中国海外留学市场的份额有多大?业内人士的回答或许会吓人一跳——“20个亿”。巨大的市场容量让无数只手远隔重洋地伸了过来,直接伸进了家长们的钱包里。各路神仙纷纷前来,说明此地一定有宝。虽然每个城市中,有留学打算的家庭还不足一个百分点,但如果考虑到我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换算出来的数字也是十分惊人的。随着不可阻挡的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我们有理由相信留学市场还会继续膨胀。
  如果说私立学校是高档菜,海外留学是洋西餐的话,那么还有人在正餐之外为我们送上了小吃、便当、零点、外卖等等等等、形形色色的快餐。在各个大学食堂前的布告栏里常年不断地张贴着各种补习班的广告。每天都有不少职业贴小广告的人在添补这些信息,而刚刚贴上的广告糨糊未干就已有人迫不急待地来搜寻信息了。据说,北京有几家大的英语培训学校早年就是靠贴小广告起家的。如今,这些学校的年收入都要用亿来计算了。
  北京北四环的一家著名的外语学校。动辄上千元人民币所购买的只是几十堂英语课的教材和听课权。在这里接受再教育的价格不斐,但是来到这里的人们却都毫不犹豫。
  在一所著名的私立外语培训学校里,寒假才开课的学习班早在去年就已经报满了。据报道,中国每年有大约300万人在学习英语,以每人每次投入1000元计算,这将是一个年产值300亿的庞大市场。再看看其他的各类学校——学美容美发的,学开车的,学烹饪的,还有各种证书的学习班……
  中餐、西餐、正餐、快餐,刚才我们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市场,不过您别忘了,这块土地上也并不总是阳光明媚。去年秋天,北京几所民办大学为争抢学生而大打出手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想着孩子的前程,一部分心情急切的家长丧失了辨别的能力。所以我们提醒您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千万别让自己撞进了黑店。
  湖北武汉有一家出国留学中介公司。2001年年底,14位已经赴法国留学的学生的家长为中介的收费问题找上门来。被蒙骗了不少服务费的家长们自然有一肚子的怨言,但面对记者的镜头,他们都不愿多谈,理由是害怕自己远在法国的孩子遭受报复。其实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并不复杂。2个月前,送子留学心切的家长们在没有看到任何合法的收费规定明细的情况下,仅根据中介公司的口头允诺就交纳了9万多法郎的服务费。等孩子们到了法国才发现,中介公司的许多承诺根本就是空头支票,不能兑现。几十万法郎就轻易地揣进了骗子的腰包。然而,令闻讯前去的记者惊讶的是,就在这件事被媒体曝光之后,居然仍有家长“慕名”前来咨询。
  经过纠纷双方的讨价还价,家长们要回了部分费用。这一次他们又在一个不平等的协议上签了字。理由是先把能到手的退款拿到了再说。看来,我们除了要大声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出国留学市场的监管之外,还要提醒各位家长,在望子成龙之余一定要注重法律程序,保护好自己的血汗钱。

  教育是投资吗?
  最近一两年有个新名词——“知本家”被媒体炒得火热,一个个真实的发家故事十人们认同了一条真理:知识会给一个人创造不可计数的价值。既然这两者间存在着转化关系,那么为获取知识而接受教育是否也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呢?去年记者在同一天采访了北京不同身份的两个人,我们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27岁的杨代龙是一家物业公司的总经理,年薪 1`5万元。在忙了一个星期的工作之后,每个周末他还要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去参加MBA课程的学习。在他的心理,教育就是对未来前途的投资。在杨代龙108个同学中,有90%的人认为自己在拥有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的文凭之后一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程。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学生的平均年薪至少是十四、五万以上。
  持同样看法的人不仅仅是北大的MBA们。在同一个北京城里还有这样一个政府专门为下岗女工开办的免费电梯学习班。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抱着“接受再培训,找份好工作”的心理来的。45岁的尹良生在拥有了保险代理证、计算机初级证后仍然在不断地接受新知识。
  说到这里,我们忍不住要重新打量“教育消费”这四个字。教育事关我们的精神世界, 教育不仅仅是投资,教育更不仅仅是消费。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