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晋 鸣
曾有人说,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但这对于我这个身处滇南胜迹———哀牢山区元阳县的一名摄影爱好者来说,却是一点儿也不贴切。
冬春两季,是我们进行梯田风光摄影创作的好时机:清晨,特别是雨过天晴、云海涌起的时候,我们或独行,或三两影友,背上相机,直扑目的地,选好角度,支好脚架,等候日出时的美妙光线。
而往往很多时候,我却是一个“独行侠”,早晚背着相机,在三家,在箐口,在岩子脚,在坝达,在老虎嘴,在座座静默的制高点,用一颗蹦跳的心,去迎接初升的太阳,去感受云雾与梯田和自己的亲吻,去送别即将消逝的余晖,将片片阳光制造的灿烂梯田收入镜中。
无论是立于老虎嘴的悬崖上,还是站在坝达村头的岩石边,面对这亘古而浩瀚的万千级梯田,我心跳,我激动,我感叹———哀牢山哈尼、彝等族的先祖啊,凭着一双手和一把锄,你们是怎样像北方民族修筑长城一样垒筑起这万万千千的梯田,把山山岭岭雕凿得如此奇妙,如此壮观?
面对如此壮阔的梯田群落,一切一切的溢美之词都显得苍白无力,唯一能表达对塑造梯田这一壮举的先辈们的仰慕之情的,只有两个字:致敬!
我所在的元阳县位于滇南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下段,北回归线以南,山势神奇雄伟、层峦叠嶂,自古有“地险山越峻,天平岭自雄”之说。东西两座观音山峰顶密林苍翠,腹背土地肥沃,流水潺潺,加之云雾缭绕,雨量充沛,于是,修筑梯田,就成为哈尼等各族山民发展农业的一大优势。千百年来,哈尼人民同彝、汉、傣、苗、瑶、壮族人民历尽艰辛,在2189平方公里的山脊河谷地带开辟营造出19万亩水平梯田,创造出举世闻名的灿烂的“梯田稻作文化”。
哈尼梯田是元阳梯田的主体,在全县36万人口中,哈尼人口达19万余,梯田也占了大半。如今,元阳哈尼梯田的磅礴气势、壮观宏伟,已为天下奇观,当地政府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正在进行。
元阳云海也是很迷人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生于梯田,伴随梯田,又以哈尼“蘑菇房”为伍,编织出一幅幅奇妙的哀牢美景。
元阳云海之奇,奇就奇在它以红河河谷和哀牢山脉为依托,时而如平静的海面,铺满峡谷,绵延无际;时而又像风卷残云,瞬息万变,一会汇聚,一会散开,给人一种飘浮不定的神秘之感。
清晨,推开窗儿一看,呀哈,好漂亮的云海哟!天边都发红啦。我抄起家伙,直奔山城脚下东面一片梯田前,支上脚架,“咔嚓、咔嚓”地拨按着快门。云海茫茫,与梯田相偎相依。太阳翻越对面高山,把金色光芒慷慨洒向云海,不但把白色的云海尽染成了“金海”,把云边的梯田也映红了。在这“日出云溶金”的时刻,看云海一望无际,观红日喷薄欲出,真是云蒸霞蔚,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云海与梯田的组合,就可称得上是动与静、静与静、动与动的有机搭档了。因为云雾时而安静,时而奔涌;而梯田,虽然看上去处于静态,但它平静的水面在阳光反射映照下,在微风中会掀起片片波光,粼粼耀眼,似片片银雀在水面上奔腾、飞跃。一道道曲折蜿蜒的梯田田埂,又仿佛一条条舞动的龙蛇,在同云雾戏耍、奔涌。
居高临下,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传统民居犹如朵朵破土而出的蘑菇,在绿树掩映与梯田环抱之中,显得那样安详、神秘,加上它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它成为当今元阳观光旅游、文化探索的新景点。
我赞赏“蘑菇房”,因为它的设计与建筑均融入了哈尼先人的勤劳与智慧,不信您看哈尼山乡的民居,他们把土基墙砌得笔直整齐,把屋架搭得稳当结实,把屋顶铺得滴水不漏,使座座“蘑菇房”玲珑美观,独树一帜。哈尼“蘑菇房”以其特别的结构形式,具有良好的保温散热性能: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会暖融融的;而在赤日炎炎的夏天,里面却十分凉爽———这种冬暖夏凉的特点,为其它房屋所不及。因此哈尼人有“谁不会盖‘蘑菇房’,谁就不是真正的哈尼”之说,显然他们视“蘑菇房”为一种骄傲。
走进“蘑菇房”,您会体验到它不一般的特色。它分三层:底层用来关马圈牛,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顶层用以置放粮食柴草之类;而中间楼板层就是主人住的地方了,做饭、休息、会客均在此层。此层一侧有一道小木门外通平晒台。中间一层是“蘑菇房”的主体部位,其设置很有特色,尤其是正中央那常年烟火不断的长方形火塘。火塘象征着哈尼人火一样的性格,待人火一样的热情,以及民族的兴旺发达。倘若您来到这古老的民居之中,好客的主人便会邀请您围坐于火塘边,让您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男主人“哈八惹”(酒歌)的嗓门敞开了,向您展示出哈尼人像哀牢山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古今,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火塘边,延续着一段段哈尼人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