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发夕至,现代交通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若您早晨从北京出发,飞往福州,再转乘巴士,到达位于福建省东北部鹫峰山脉的鲤鱼溪时,还只是下午3点多钟时分。途中景色宜人,巴士从神话到宁德的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游人可远眺东海军港——三都澳的万顷海涛,然后沿霍童溪岸省级公路行驶,观赏溪两岸宛如漓江般的绿水青山风光,当您到达鲤鱼溪,体味那里的延续了八百多年的淳朴民风、人鱼同乐的风情时,剩下的也许只有陶醉了。
鲤鱼溪所在的周宁县是华东区地势最高的县城,海拔888米,夏季清风习习,凉爽宜人,享有“天然空调城”的美称。
从县城向西,到鲤鱼溪风景区仅5公里,由310省道贯通,路况甚好。
车子从鲤鱼溪上游的新亭街进入景区,停在同乐桥畔。长里许的溪上横着许多小桥,独木桥、石板桥、石拱桥、水泥桥,构成鲤鱼溪另一道风景。溪岸边遍植垂杨翠竹,但见来源于紫云山麓的鲤鱼溪水从浦源村蜿蜒贯穿而过,长约一华里、宽数米,溪中各色大大小小的鲤鱼成群结队,悠然邀游着,迷人的江南水乡风光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导游介绍说:溪中有上万条色彩斑澜的大鲤鱼,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此鱼源自宋代,相传郑氏八世祖晋十公为澄清水源,便在下游村口筑坝蓄水施养红鲤鱼,讹称神鱼,宣明不得捕食,否则降灾得疾。为严明此项纪律,晋十公可谓用心良苦。他暗示其子“偷捕”,然后当众将其子吊打得皮开肉绽,并“罚宴”全村三日。古人“涧水施兰翠,游鳞遂浪多,羡鱼休唱钓鱼歌”的词句,即指此事。此后乡规民约日久愈固,禁止捕钓,繁衍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就是在三年困难时候,村民宁可吃糠饼野菜也不致偷鲤鱼吃。
往村中走去,脚下是一条历经数百年被踩得油光滑亮的青灰石道,偶见身着清代服饰、裹着小脚的老妪。
鲤鱼溪长约一公里,宽数米溪中悠游着两万多尾色彩斑澜的大鲤鱼,当你走近溪边,鲤鱼群迎面而来,可谓“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这固然是期待人们抛食物给它们吃,但它们也不单纯为了食物,而是生性喜欢与人同乐。你如果向鱼群抛出饵料,鲤鱼即争相逐食,彩鳞惺闪,吞咽之声唼喋可闻,婀娜之态悠然可掬。夏季,村里的孩子更光着身子跳进溪中与鲤鱼嬉戏。村姑到溪边洗菜,鲤鱼也群集觅食,时而甩尾拍打起水花,洒在村姑的脸上、身上、时而张嘴轻含菜叶拖向水中,有时还会给村姑一个吻手礼。这种人鱼同乐的妙景,可以说是举世无双的,也就是鲤鱼溪远胜于其他“鱼景”的“秘密”所在。一旦山洪暴发,溪中鲤鱼还会乖巧地紧咬岸边蒲草或藏身石同以求存身,不愿随波逐流而去。
与淳朴的民风相一致,鲤鱼溪两岸的民居结构也是古朴别致,大多二至三层木质、上盖青瓦的建筑。顺着蜿蜒的小溪,一座座原木本色的小屋错落有序,富有明清乡建筑特色。
溪下游更有看似平凡却奇特的民居,其底部由数十根大松木桩撑起,下面是一片水塘,是鲤鱼躲避洪水或过冬之处。整个浦源村就像一座明清民居建筑博物馆。溪流下游的村边,有一座巨大的船形古建筑,那就是郑氏宗祠。
鲤鱼溪的郑氏源自河南荥阳,为中华望族之一。其先祖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郑桓公为谱系始祖。宗祠南侧是一片占地数千平方米的小湖,湖上亭台桥榭错落有致,湖边茂林修篁绿树成荫。湖南岸的林公宫是一座道教庙宇,林公宫后的高台上是一对鸳鸯古树,所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雄树虬枝缠绕,苍劲挺拔,雌树枝叶丰满,婀娜多姿。两树枝干连理,根须相接。恋爱中的男女多在此处合影,增进感情。
台上还有鱼冢,是村民们葬鱼的地方,大鱼老死后必葬之鱼冢,焚香礼拜,敬若神明。
鲤鱼溪不仅水美,山也美。浦源有八景,即:石牛西卧、天马南旋、松间鹤语、涧水鳞潜、半月沉江、紫云晓霁、麻岭春睛、双峰插汉。其中“涧水鳞潜”就是现在鲤鱼溪景观。
鲤鱼溪民风淳朴,乡土气息浓郁,流连其间,古意弥漫,令你“神游忘归”。在领略其无限风光之余,还可品尝独特的风味小吃,如泥鳅面/甘薯粉条、糯米糍粑、高汤扁肉、清沌石鳞(野生棘胸蛙)、菜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