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50年代的“蓝海洋”、60年代的“绿军装”、70年代的“绿灰蓝三色虫”、80年代的“百花齐放”、90年代的“国际迷狂”之后的又一次审美复苏,反璞归真的中国人已开始用他们的身体和内在民族语言,讲述他们与唐装华服解不开的情结。
在这阵新刮起的中国风中,立领、敞领、斜襟、对襟、盘花扣、织锦缎为特征的“古装式样”重新“包围”了追逐时尚的时髦男女们,在北京王府井、西单等繁华的大商场,随处都可以看到身着唐装的身影。据了解这些服装便宜的一两百元,贵的两三千元。这股反璞归真的“怀旧风”有人视其为一种“逆反”,“穿惯了西式的,又想起老祖宗的衣服了”;也有人觉得“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好看”,有的人认为只有中式服装才是为我们中国人度身订造的,特别是女性着唐装最能表现端庄、典雅、温婉的中国气质,展示她们娇美玲珑的曲线……你看,这些丝绸面料,柔滑、体贴、亲肤,就很能传达中国女孩特有的温存和含蓄。
传统唐装的再度兴起,被服装界人士看做是中国人“文化上的回归”,因为一款能够领会中华神韵的创意设计,往往可以像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样丰富、细腻、令人回味无穷。
几年前,穿正经唐装上街还需要一些勇气,可是今天我们已经能从巴黎、米兰和纽约的时装秀上看到许多中式服饰的痕迹,大师们在吸收了华服设计的诸多因素后设计出了自己的新古典作品:绣片、中国结被巧妙地移植在袖口、裙角,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神秘迷人的东方气质。
在上海的大街上,几年前我们只能看到着长袍马褂的洋人,而今,着洋装的小姐们开始青睐于经过巧妙改良的旗袍式晚礼服,“我的身材比较瘦小,不适合穿露肩晚装,所以我特别为自己设计了这件中式长裙带一点点荷叶边,穿着它我觉得更自在而且别致。”从事服装设计的夏林说。
其实在民间,古典主义的情结也从未泯灭过,只是因为思想观念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处于蛰伏的状态。按照传统习俗,普通的城镇人家在迎娶新娘时都会置办大红缎子棉袄,即使是在经济不很发达的农村,人们买不起织锦缎的衣服,也会以尼龙纤维面料来代替。喜欢收集民间艺术品的韩女士曾在90年代中期的安徽省太和县古老街道—隅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在一家小裁缝店里横拉着的铁丝上,并排挂着十几件新做好的图案相似的尼龙面料棉袄,在这些衣服下坐着几个即将成为新嫁娘的青年女子。“这些传统款式的嫁衣就像是一个独特标志,而她们在自己的嫁衣下是那么地幸福与平和。”韩女士似有所感。服装艺术:搭上古典的末班车。 (美容时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