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峰: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曾经有一家欧洲大公司的老板在参观苏州刺绣的时候当即拍板,在苏州投资10亿美元,建一个半导体芯片的生产基地。苏州刺绣与半导体芯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最近,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在经历了一次丰富多彩的文化之旅之后找到了答案。
解说:这只活灵活现的猫就是闻名遐迩的苏州刺绣。这幅苏绣作品叫《猫趣图》。这是《竹叶白鹭》。这是《九鲤图》。这是《哈巴狗》。这是《百蝶图》。这一幅叫《春回大地》。看起来很像油画的是《风景》。这是还没有完成的《江南水乡》。
台湾中山大学 教授 廖宏:这种东西在台湾我没有看过,不知道是我见识不广还是怎么样,叹为观止。
解说:发出这番感叹的是台湾中山大学的教授廖宏昌,他和另外六十多名学者都是到苏州来参加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研讨会的。这些来自台湾、香港和大陆的学者们摈弃了纯粹纸上谈兵的研讨方式,对苏州进行了详细考察,实地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和交融。
解说:在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工作间里,学者们完全被吸引住了,有的拿出照相机拍照,有的围着工作人员刨根问底。看着姑娘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一幅幅精美的绣品在她们手中诞生,许多台湾学者钦佩不已。
台北艺术大学 教授 辛意云:我刚才看她们在刺绣的那个孔雀,那种绒毛的栩栩如生,尤其是她把一只孔雀抖动的毛、散开的毛表达得那么好。它那个脖子、那个眼神,完全是中国人传统绘画中的传神,真正的生命就在那样一刹那间,抖动的、眼睛看出去的那种表情,她全部做到。
解说:双面绣是苏绣一个很突出的特点,过去的双面绣两面的图案是完全一样的,而现在却有了这种双面异样绣,一面是狮子,另一面却是猫。“一体两面”的神奇效果引发了台湾学者吴屿先生的感慨。
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 吴屿:只要我们精心设计,不管怎么样,大家能够融合在一起。所以说,分,是两面,来源是一点。可爱吗?真可爱!这是中国文化的可爱,这是西方人做不到的。
解说:在过去的苏绣里面,猫的形象是整个出现的,而在刺绣研究所的展厅里,还可以看到这种叫虚实猫的展品,虽然表现的只是头部,但所传达出的神韵却令台湾学者赞不绝口。
台湾崇佑企专 教授 李寿林:传统跟现代的一种巧妙结合,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我对我们自己的苏州刺绣艺术未来的发展感到特别有信心,感到非常骄傲。
解说:传统中的苏绣在针法上大小相同、排列整齐,表现手法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体现油画和风景画的艺术效果,现在使用了一种叫做乱针绣的针法,使作品更有立体感。另外,在刺绣所用的材料上也有了改进。
苏州刺绣研究所 副所长 张美芳:我们用了一种叫异形丝,它的单纤是三角形的,产生一种自然的折光,产生一种朦胧感。
解说:苏绣用的丝线都很细,尤其是绣鱼尾的丝线,几乎跟蚕丝一样细,只有逆光才可以看见。一位工作人员当场表演了劈线技术。正是这样一种精细,给苏州带来了一个大型的半导体项目。原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先生讲述了这个传奇故事。
陕西省常务副省长 原苏州市委书记 陈德铭:刺绣艺术所培养的非常精细的作风,使美国很多的、欧洲很多的半导体巨商们看了以后叹为观止,他说,你们1000多年前做的东西就比我们现在的半导体技术还要精细。你们有这样的人才,我们就到这儿来发展。他说,你有多少人能做这样的刺绣?我说,苏州有10万绣娘都能做到那么精细。最后,在开玩笑中,真的把一个很大的、10亿美金的半导体项目定在苏州。
解说:花窗、长廊、奇石、烟雨,亭台水榭、曲径通幽。视觉上有花遮柳护,听觉上有雨落残荷,嗅觉上有暗香浮动,感觉上是心旷神怡。这,就是苏州园林。
台湾学者:我最喜欢他们的造景,园林造景。
解说:参加研讨会的学者们参观苏州名园拙政园的时候,正碰上下雨,淅淅沥沥的春雨让学者们体会到烟雨江南的特殊韵味。烟锁重楼、竹影荷风,分明是中国古典诗词和绘画中的意境。台湾学者阎啸平先生对此的体会是。
台湾东吴大学 教授 阎啸平:园林本来就是整个中国传统艺术各种精华的集结,在里面可以看到各方面,绘画呀,音乐怎么样融进到建筑里面,绘画融进建筑里面、诗词融进建筑里面,是一个最完美的结合。
解说:苏州园林的意境,就是在具体的、有限的园林景象中,融入与自然交流的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净化心灵的享受。正在抄写对联的台湾学者刘义胜先生说,中国文化就是人的全面展现。
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 理事 刘义胜:中国所有东西都是人的表现,不管读书、写东西、写字、画画,其实都是一个人的展现。事实上,整个中国的文化过程就是一个人的自觉过程,
解说:在苏州园林中,很多都是属于私家园林,通过住宅与庭园的有机结合,巧妙地创造了优美的人居环境。台湾学者杜奉贤先生说,这样的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台湾屏东科技大学 副教授 杜奉贤:一般人能够经常参观的话,或许让他对自己生活的环境更加重视,能够把环境整理得更幽雅、更舒适,不是那么随便、脏乱,对整个大环境有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
解说:在这次研讨会上,学者们在讨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时指出,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世所罕见,要想用简短的语言对其加以概括,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数学者认为,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是儒家思想。台湾已故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夫人钱胡美琦说,儒家思想就是讲如何做人。
台湾素书楼文教基金会 董事 钱胡美琦:儒家传统观念里头最重要的讲什么东西呢?不是讲你赚多少钱,不是讲你的商业怎么发达,它是讲你的人品、你的品格,你是要做个好人还是做个坏人。
解说: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主席许嘉璐先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 主席 许嘉璐:人和人之间讲和睦、和气生财、睦邻、和合、一团和气。人和天的关系、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也讲究“和”,这就是现在社会上大家说的“天人合一”,应该尊重大自然,从大自然索取要有节制。
解说:参与研讨会的许多学者认为,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主导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台湾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 董事长 陈癸淼:韩国、日本、新加坡都有孔庙,他们在历史上相当时期受到儒家的影响,这些国家在亚洲经济都是最好的。所以我觉得儒家的思想,或者讲得广一点,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现在的发展,不管是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发展都有正面的作用。
解说:一些台湾学者指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刻苦、创新的精神,使台湾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相对安定、人民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但是,近几年出现的背离中华文化的趋势却给台湾造成了伤害。
台湾政治大学 教授 吴琼恩:因为迷失了,没有儒家的思想做根底,现在台湾人与人之间的互信感(降低),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恶斗造成人际之间的猜忌、不信任,这种情况对台湾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都是很重大的损失。
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念是这次研讨会中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人历来讲究伦理,在家庭关系中强调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学者们在参观位于苏州市东山镇的雕花楼时,就看到了保存完好的“二十四孝”木雕。
解说员:“亲尝汤药”。这个中年孝子端过药以后自己亲口尝一下,再给病重的母亲喝。亲尝汤药,中年孝子。他是汉文帝,汉朝一个皇帝。小孝子“怀橘奉母”。这个小孩子只有六岁,他把这个橘子放在怀里,这个橘子是在深秋成熟,他把这个橘子放在怀里暖和一下,给他母亲吃。怀橘奉母,小孝子。这是老年孝子“戏彩娱亲”。这个老年孝子本身也已经是70多岁了,为了逗他父母亲开心,拿着摇鼓、梳着小孩子的辫子,在挑水的时候故意摔一跤,逗他父母亲开心。戏彩娱亲。
解说:雕花楼建于清末民初,当时用了250个工匠,历时三年,平均每平方米造价折合黄金一两多。除了木雕以外,雕花楼还有砖雕和金属雕,尤其是门楼上的砖雕,层次清晰、雕刻精美。内容有古代故事“尧舜禅让”、“文王遇贤”,还有“八仙庆寿”。近乎完美的艺术表现和深刻的内涵让香港学者胡从经先生仿佛回到了精神的家园。
香港中国文化研究院 教授 胡从经:回到自己梦回萦绕的故乡一样。我觉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是民族精神的所在。经过全体中国人的努力的话,中国文化会在世界上更发扬光大。
解说:在苏州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者们参观了享有盛名的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这是苏州的另一项传统工艺。在雕刻好的模板上经过多次套色,精美的年画就印制出来了。在作品展示厅里,一些以驱邪、祝福为内容的年画让台湾的学者倍感亲切。
记者:这个可能台湾比较多了。
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 吴屿:这个多了,过年常常见。财神爷,福、禄、寿。尤其是过年,很多人家都会有。
记者:台湾人也很信这个?
台湾师范大学 教授 吴屿: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只是他们现在有些偏激的人胡说八道而已。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苏州人不也是中国人吗?对不对?整个的文化体系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 结束语:这次研讨会的题目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会议选在苏州举行,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苏州的实践证明了,要保持和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这对于同样面临西方文化冲击的两岸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好,感谢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下期节目我们再见。(编导:汪朝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