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李峰: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近来台湾所谓的“外交部”已经明确表示,台湾希望与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而这个消息也被台湾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甚至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社论也表示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那么究竟台湾为什么如此热衷与美国建立自由贸易协议?它的原因是什么?这项协议对于台湾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它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少?今天我们就邀请到两位嘉宾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这位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寇廷耀先生,欢迎寇教授的光临,这位是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的所长曹小衡教授,欢迎曹教授的光临。
主持人:世界上有一些自由贸易区,比如说北美自由贸易区、比如说欧盟等等,那么像这样的一种自由贸易区对于区内的经济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或者说为什么人们要采用自由贸易区的这种形式?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它主要产生的经济上的好处主要是两点,一个属于静态的效益,就是使签订这种自由贸易协议的、参与这种自由贸易区的这些国家或者单独的关税区,它们在贸易上、在经济上会有所发展,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个所谓动态的效益,动态的效益就是由这个贸易所创造出来的其它的一些方面,比如说像投资,像科技的共同开发,甚至像教育的联系等等,由于这两个方面,就可以推动参与这种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或者地区,它们的经济共同发展。
解说: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框架下构建的更加紧密的经济贸易联系机制,它有两个特点,一方面该集团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或其它贸易限制,另一方面各个成员又独自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尤其是关税政策,90年代受欧洲统一市场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推动,区域主义浪潮几乎波及全球每个角落,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看,1994年1月1日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正式实施相关的贸易协议后,对促进区内成员的经济有很大帮助。
主持人:台湾希望通过签订这种与美国、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协议来融入到日美经济体系当中,您认为,寇所长,台湾这样做最主要的考虑是什么?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 副所长 寇廷耀:这个原因通过台湾领导人的谈话是非常清楚的,4月11日陈水扁曾经谈到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说的,“为避免中国大陆的磁吸作用及过度向中国大陆倾斜,美、日、台三方有必要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以确保彼此的共同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安全与平衡。”台湾驻日本的代表罗福全说,为有效遏止中国(大陆)势力的扩张,台湾、日本应早日签定自由贸易协定,这就是台湾报纸上讲的“联日抗共”。它认为这样的话可以拉着美国和日本跟中国对抗,这样的话可以实现它自己的目的。
主持人:通过构建更大的一种经济网络来遏止。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 副所长 寇廷耀:来抗衡中国大陆,来解决台湾问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它希望通过经济的一种形式得到某种政治上的突破。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有非常明显、强烈的一种政治企图,要推动贸易协议,这个推动的主导单位是什么呢?主导单位不是经济单位、不是台湾的经济单位,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台湾的“国安会”,就是“国家安全委员会”来主导推动;第二个是由“外交部”来主导推动,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看签署这个协议的,用什么名称呢?不是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单独关税区”的名称,明确提出,要用“台湾”这种名称来跟日本、跟美国签定自由贸易协议。那么从这些一系列的行动上来看,我们看,它的政治的企图心是远远大于经济上的目的。
主持人:李登辉他也公开说,如果(台湾)签定与美国、与日本的自由贸易协议的话,对台湾的经济会有很大好处,曹教授您的看法?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我们拿贸易来说,2001年大概它跟美国、跟日本的贸易都在500亿美元左右,就是相当于整个台湾外贸总额的将近50%,它(们)已经联系得非常密切了;第二个它们之间的关税也相对来讲比较低了,按照现在台美、台日这么密切的经济联系,即使签定了这个自由贸易协议以后,可能对它的(经济)进一步的促进,我想可能作用不会是太大。
主持人:实际上对台湾的经济的这种帮助不会是很大的。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相反的话,可能会对台湾的一些产业,比如说像农业产业正相反会有比较大的负面作用。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 副所长 寇廷耀:如果和美国签定自由贸易协定,台湾的农业、金融业、服务业,台湾受到美国这个冲击很大,包括制造业;和日本签定自由贸易协定,首先台湾的汽车制造业肯定受到很大的冲击。
主持人:那么现在两岸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台湾而言是以经济发达体这种身份进去的,也就是说它进入之后会对它岛内的一些产业会产生相当的冲击,有专家认为,如果台湾再与美国、再与日本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话,会对它的产业产生第二次冲击。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 副所长 寇廷耀:所以陈水扁也感觉到这个问题,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是一次阵痛,再签定贸易协定是第二次,这是他预感到这个问题。这个区域经济来讲,区域经济一体化现在在世界上是一个潮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发展趋势,台湾绕开了周边的国家,绕开了东盟、绕开了大陆,绕开了这些地方,绕道到遥远的地方去建立这样的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从这个角度来讲它的利益远远不如就近。
解说:2001年11月,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曾在第14届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上说,中国将构建香港、澳门和大陆的自由贸易区。同月,中国与东盟国家达成共识,在文莱会议上宣布,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5月6日到7日,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和发展合作国际研讨会”就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问题深入探讨,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贸易区谈判,这个贸易区将拥有17亿人口、近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量,将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主持人:中国现在要与东盟10 国签定这种自由贸易区的协议,那这样的一种做法会不会对台湾造成压力?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 副所长 寇廷耀:这是肯定的,中国大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世界上跨国公司大量进到大陆来,包括世界500强的公司,400强已经在大陆投资办厂、办企业,都开始有了,如果还保持台湾现在这种状况,(台湾)在大陆的相对优势会逐渐缩小,时间长的话,对台湾的经济会造成一个边陲化的问题、也就是边缘化的问题,所以台湾现在迫切寻找其它地方来建立自由贸易协定、来开辟这样的途径,关键是现在台湾选哪个对象来建立自由贸易协定,现在它选的是日本和美国。
解说: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不断有两岸经济学界人士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新模式的建议:美国立博尔大学的郑竹园教授提出“大中华共同市场”的构想,其成员包括大陆、台湾、港澳以及新加坡;香港大学的陈坤耀教授提出“中国圈”的概念,由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组成; 1990年 香港学者黄连枝博士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的概念,包括香港、澳门、台湾和华南地区的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今年1月24日钱其琛副总理提出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后,关于两岸合作模式的讨论更加深入,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岛内学者李国雄教授。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 副主任 李国雄:台湾早在80年代的时候受到美国“301条款”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不得不接受美国方面所提的要求,让美国的农产品,鸡肉或者是稻米能够运销到里边(台湾)来,那日本呢?我们跟日本的贸易一向是入超,日本占了台湾很多很多的外汇,实际上早就有一些专家或者政府官方人士已经指出,如果台湾没有大陆这块市场的话,那么台湾早就成为一个贸易入超的经济体,事实上目前两岸经济上已经在慢慢达成整合,比如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额是占整个台湾对外贸易总额的23.1%,这是相当可观的,而且WTO的机制开动以后,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额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因此如果两岸四地自由贸易区的规划能够成为事实的话,这对两岸四地的所有的人民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影响,一个非常好的正面的发展。台湾现在目前最担心的就是,在中国跟东协自由贸易区在公元2010年成立之后,台湾如果被排斥在外的话,台湾怎么生存,怎么跟东协进行交流,怎么进行互动。这是最担心的,如果两岸真的到那个时候,两岸关系完全正常的话,那我想台湾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东协自由贸易区里边一个经济体的一员,这是台湾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最乐意见到的一个发展方向。
主持人:您怎么来评价,两岸自由贸易区的前景问题?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 副所长 寇廷耀:两岸四地从整体来讲,是非常好的一个经济体,两岸四地从GDP来讲,联合起来排世界第四,外汇储备是世界第一,整个进出口贸易,两岸四地占世界的8.3%,今年前二季度台湾的出口整体下降了7.9%,但对大陆(的出口)来讲是上升了18.9%,从台湾的报纸来讲,(中国大陆)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所以这样经济上的紧密联系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是非常好的一个条件,然后再加上我们两岸经济上的互补非常强,产业、资源的互补非常强,再加上同文同种、同文化,这样的话对建立自由贸易区所进行的改革来讲,造成的压力很小,所以现在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已经慢慢出来。
主持人:曹教授您怎么来看这个问题?
南开大学台湾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台湾的官方跟民间实际上是两条线,民间现在实际上,我们经济学上叫作“功能性一体化”实际上已经推动着,或者在形成之中了,但是在官方呢,在这个两岸的一体化当中,它们起着一种阻碍的作用,比如两岸 “三通”这方面还处于一种停滞状态,民间推动,推一步,然后官方往前走一步,民间走一大步,官方走一小步,但是这种趋势总是往前走的,因为两岸的这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非常密切,而且两岸这种交往对两岸人民都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这种一体化的趋势是挡不住的。
主持人 结束语:今天谢谢二位嘉宾光临我们的演播室,谢谢。现在两岸之间的经贸关系在民间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识之士已经提出建立机制性的经贸制度的要求,应该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契机,它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提升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好,感您收看今天的《海峡两岸》节目,《海峡两岸》跟踪海峡热点,反映两岸民意,下期节目我们再见。(编导:柴玉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