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3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李峰:近日,台湾当局为落实陈水扁提出的要台商“南向”发展的建议,正纷纷研究各种可行政策,力图在政策面上扭转台商赴祖国大陆投资的热潮。那么,台商为什么会大规模地在岛外投资?在岛外投资的广大台商都走过怎样的艰辛曲折道路?他们中的很多人为什么会选择在大陆投资?今天我们《热点透视》邀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是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的刘震涛所长,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曹小衡先生。
二战后,受到重创的台湾经济,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国民党接收台湾初期,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善。40年代末,50年代初,台湾社会动荡不安,国民党为了在台湾站稳脚跟,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土地改革,金融改革等,再加上美国的经济援助,台湾经济趋于稳定。60年代,台湾开始推动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先后设了3个加工出口区,同时通过财政税收改革,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使台湾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转变成以工业经济为主。70年代,台湾继续调整经济政策,通过10大建设项目的推动,台湾的基础建设和重工业得到发展,70年代末,台湾进入新兴工业化地区的行列,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台湾曾经被誉为亚洲的“四小龙”之一,特别是从60年代到80年代,将近20年的时间里,台湾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据了解,当时台湾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左右,那么曹所长,您怎么来看,台湾经济在那个时期,迅速成长,迅速发展,它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天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我想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方面的原因,当时的国际因素,整个国际,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台湾经济的发展,6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时间正好是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个,第二点我想就是岛内的因素,当时台湾在60年代到80年代,由于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再到第二次进口替代的整个过程中,那么台湾整个经济发展是比较好,而且资金、技术有比较大的相应提高。这个支撑了它大概二十年的发展时间,比较高速的发展时间,第三个,我想就是台湾从60年代到80年代,他们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进口替代的政策,包括出口导向的政策,我想也对整个二十年来台湾高速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主持人:回顾80年代台湾经济迅速成长的时期,它主要呈现的特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天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从60年代已经开始比较快速增长,到了80年代同样也保持这种增长速度,其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产业结构开始转变。比如说1980年,台湾就搞了新竹科技园区,这个当时也开始带动台湾岛内高科技的发展,更吸引了美国、欧洲一些高科技产业到台湾发展,第一个是产业升级,第二就是有些传统产业也开始有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外移。
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台湾经济受到影响,再加上美国对台湾施加了压力,一方面要求台湾开放市场,另外一方面,迫使台币升值。台湾岛内的工资和土地成本迅速上升,这对台湾岛内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压力,台湾经济进入转型期。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前,许多中小企业就近选择了东南亚作为投资地。
主持人:台湾的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以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我们注意到,特别是80年代中期的时候开始,台湾的企业纷纷寻求向外发展的道路,刘所长您怎么来看,台湾企业在那个时期,纷纷出走,它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台湾事实上到了80年代初期以后,出口、对外贸易大量增加,在这个过程中间,台湾的外汇积累相应地逐渐增加,主要是来源于贸易的顺差,到了中期,大概1985年、1986年的时候,它的顺差到了160亿(美元)左右,它都没有超过,这种情况下,美国就对台湾施加压力,要求它台币升值,当时台币大概价位在40块钱台币一个美元的比价,最后一直压,升值到25块钱(台币)左右这么一个水平上。美国人第二个要求,希望它开放内部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台商,尤其是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经济结构下,它的岛内的竞争力就没有了。所以它必须要走出去,走出去,走到哪里去呢?当时因为大陆还没有开放,所以它首先选择了,特别对中小企业来说,就近就是东南亚市场,走出去的产业大部分也都是低档的,就是劳动力密集型的。这种衣帽、鞋子、雨伞、塑料制品、玩具制品,这个东西相应来说,技术层次比较低,当时的市场情况还比较好,所以在东南亚,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比较多,那个时候越南还没怎么开放,所以越南吸引台资比较少,比较多的是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泰国这些地方,这个时候的外移完全是一种它的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一种经济规律的作用,跟所谓的后面提出来的,政府主导下的“南向政策”还不是一回事。
90年代初,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迅速增长,李登辉为了让投资大陆热急刹车,分散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第一次提出了鼓励台商投资东南亚的“南向政策”,以当时国民党的党营事业为投资东南亚的急先锋。
主持人:刘所长您怎样来评价台湾的“南向政策”?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所谓李登辉正式提出“南向政策”,是在1993年、1994年,一个是为了阻止台商到大陆来,第二是为了他的政治目的,这一波实际上是所谓的当时台湾当局去推动的,而推动这个事情的急先锋是当时的党营事业。事实上老百姓里面的反应并不强烈。但是据我了解,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间,不少台商是受到了冲击,这个冲击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金融危机中的汇率造成的,对他们的冲击,这是一个,另外一个,就是社会的稳定的因素,对他们也是心理上的影响蛮大,所以有一些关掉了,有一些转过来,这个并不是说,我们把他拉过来,而是他们自己选择了,他们在这里已经投资,有一个比较。我们一般见到台商,我问他,你为什么到大陆来,李登辉叫你们到东南亚去,为什么你们不去,他们就会讲,讲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当然也有一些个别的情况,比如说,我们当时受美国的纺织品的配额问题,有些人就到东南亚去,因为那个地方可能提供一些配额,总体上来说,我认为李登辉的“南向政策”是失败的。一个就是他政治上想打通跟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事实上是没有达到,他倒是搞了一些花样,什么“度假外交”,“旅游外交”,乱七八糟,事实上是闹剧,这是一个,第二从经济上说,并没有说台商到东南亚去以后,给台湾经济带来多大的好处,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目的,但是事实上不是那么回事。
80年代初,两岸关系缓和,少数台商以通过第三地的方式,开始到大陆进行试探性投资,1987年,蒋经国开放了岛内人士赴大陆探亲,许多台商开始到大陆投资,但是企业规模还比较小。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大陆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台商开始大规模地投资大陆,仅1992年一年投资大陆的台商达到1万家。1994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对台经济工作会议,会上提出祖国大陆是台商发展经济的腹地,同时提出了对台商投资大陆,“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政策,此后,台商投资大陆兴起了第三波热潮,科技密集型产业开始进入大陆。
主持人:有没有这样一个比较数字,到目前为止,台商在东南亚发展的规模和与在大陆发展规模的比较。
天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根据台湾官方的统计,大概在整个东南亚投资现在大概是300多亿美金,那么在大陆的,按照台湾“中央银行”的统计,实际到资额,到大陆投资的金额,大概是1000亿美金左右。
主持人:我们再看时间问题有一个吻合,当时大陆提出“三通”呼吁之后,从80年代开始就有少量的台商到大陆来投资,那时候恰恰也有一部分台商已经走向了“南向”发展道路,时间到了今天,这两条不同的道路,对于台商来说,他们的结果又是怎样?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我们来衡量一个地方的投资环境,不能以个别企业办得好,还是不好来作标准,事实上我们也有一些地方,在我们大陆也有个别的地方办得不成功,也有个别的企业迁到东南亚去,前不久,我知道广东有一些台商做鞋子的,他们到越南去了,因为什么呢,他说广东那个地方相对劳动力成本高了,到那边去,所以我想这种来往是正常的。但是总趋势来看,一个就是产业的层次在大陆这边,我想比在东南亚这边投资要高,而且趋势就是高科技产业往大陆来走,资金密集型的往大陆来走,什么道理,一个,中国经济发展快,中国市场大,他要看到这个远景。所以规模大的在这边比较多一些,现在到东南亚国家去的,据我了解都是比较接近民生的,还是服装、食品,生活用品,我们这里说法叫轻纺工业多一些,这里面还有原因,台湾有一些传统产业,比如说一些水泥、有些水泥制品,有些纺织,这里我们的产业政策,因为也还是有一些限制,所以它们,这些传统产业也还是愿意往东南亚去,这也是原因,所以我觉得是这样,我们不能说,到东南亚去就一定会失败,但是我想的话,看它的产业层次,看它的规模,看它的发展趋势,我感觉到还是在祖国大陆这边有更大的吸引力。
大陆社会的稳定、繁荣,经济的快速成长,申办奥运的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无一不吸引着广大台商到大陆投资。从台湾官方的统计来看,台湾岛内已经对外投资的厂商中有74.7%已经在大陆投资设厂,其中54.8%的企业营业额持续增长。两岸经贸往来热络,台湾“经济部”日前公布去年两岸贸易总额首度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占台湾去年对外贸易总额的11.2%,台湾顺差金额高达199.39亿美元。在此背景下,今年8月陈水扁提出了台湾要走自己的路,随后重新提出了投资东南亚的“南向政策”。对于陈水扁“南向政策”的老调重谈,台湾工商界反应冷淡,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辜濂松说,只要大陆能赚到钱,他爬也要爬去。
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辜濂松:大陆和台湾是最近,而且讲一样的话,两岸可以互相了解,同样中国人,这种地方,你假如说为了政治而不去,让外国人去,我们政治说可以去了,没有位置了,太晚了。
而多年前,曾经配合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投资菲律宾苏比克湾的台湾宏基集团总裁施振荣则表示,台湾制造业要走自己的路,布局还是要到大陆。
台湾宏基集团总裁施振荣:我们如果借重大陆,也是我们走我们的路,全球的资源就是我们的资源,所以我们应该要有主见。
主持人:对于台商来说,经济规律,经济利益是他首要的驱动力量,我想台商选择大陆是他自主的一种选择。刚才我们探讨了台湾“南向政策”,已经实施了,从1993年算起的话,已经将近七、八年的时间了,可以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就已经名存实亡了,直到今天我们又听到陈水扁又重提新的“南向政策”,他提出这种政策,他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天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我想还是跟李登辉时代的考虑,基本上没有根本的变化,一个是政治方面,还是想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在经济方面,试图创造,给台商创造机会走出去,我想最重要的目的还是政治方面的目的。
主持人:曹教授您怎么来看,陈水扁这种“南向政策”会对台商来说,有什么样的影响?
天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小衡:他该去的他会去,不该去的,你再怎么道德劝说也好,利诱也好,他也不会去,为什么?这个就是目的不一样,他最后的行动也会不一样,台商的目的是为了赢利,那么他一定是寻找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去,最能赢利的地方去。
主持人:今天我们谈论话题的主要内容是,首先回顾了台湾从60年代开始的经济发展的道路,曹教授您认为,从这段历史到今天的现实以及对于未来的判断,对于台商来说,他的发展之路会是怎样的呢?
天津南开大学台湾经济研究所 所长 曹小衡:我想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台商要发展,要继续生存,要壮大,那么我想他必须要按照经济规律来走才行。有专家指出台商持续到祖国大陆投资,并能够取得相当不错的业绩不是偶然的,它表明祖国大陆的经济改革是成功的,日趋市场化的社会经济,为包括台商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台商早已抛弃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他们总是从追求利润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投资方向,而无论在什么样的地方投资,一个不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不会对投资者有吸引力的。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编导:罗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