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24日播出
主持人 李峰:中央电视台与台湾中天电视合作,通过卫星连线采访了享誉海峡两岸的台湾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在节目录制现场有80多位读者一起与李敖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李敖先生畅谈了他的治学著书方法、政治理念、特立独行的性格以及对大陆的情感等内容,从本期节目开始,我们将就这些内容分别向您做出详细的报道,在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重点介绍李敖先生的著作以及他的文学观点。首先我们通过大屏幕来请出我们今天的嘉宾李敖先生,以及台湾中天频道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李晶玉小姐,晶玉您好,李敖先生您好,首先和我们北京的观众打个招呼好吗?
台湾中天电视 主持人 李晶玉:李峰好,很高兴中天电视台又可以跟中央台再一次地合作,那么今天很巧合的,我们三位都姓李,这个在北京的主持人李峰姓李,在台北的主持人李晶玉我也姓李,而我们今天的重头的主角人物李敖大师,他也姓李,虽然说李敖大哥非常喜欢享受孤独的欢愉,但是能够和北京的读友来会会面,他也是很高兴的李大哥跟大家问个好吧?台湾作家 李敖:李峰好,各位北京的朋友,老朋友好。
主持人:李敖先生,前些时候我在电视里看到,您在医院里打着吊针还在坚持开讲做你这个《李敖大哥大》的这种节目,当时心里很是感动,但是也很担心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知道你现在身体情况怎么样?
李敖:我就是前后3个月开了两次刀,第一次割掉了胆,第二次是总输胆管结石,又开刀,不过第二次开刀,就是开大刀,14公分很大的伤口,那个什么感觉呢,就应该算是一个66岁的高龄产妇剖腹生产,就是那个感觉,所以我认为这个大刀使我元气大伤,到今天都没有完全恢复。
主持人:我代表大陆的观众向你表示问候,希望您好好保重身体,其实在大陆关心你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您看今天演播室我们就请到了80多位观众,还有不少观众因为条件所限,不能来到这里,那么今天到场的观众他们是来自北京各大高校,北京四中的师生们,还有部分在京的学者和热心的读者们,下面我想让您看一个简短的录像,来看一看您在大陆读者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
观众:李敖是台湾的吧,是台湾一个著名的作家,非常好,对中国人的感情特别深,他是哈尔滨人。
观众:我就知道他是台湾人,然后别的是歪批过金庸吧。
观众: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真实的人,是一个也比较有才华的人。
观众:就是被国民党关了很多年那个吧,应该是一个很具有个性的,很有性格的一个作家。
观众:我很欣赏他的性格,但是在生活当中如果真正像他作为我们一个普通人的话,像他那样生存我觉得可能有一些困难,但是我佩服他的勇气和胆量。
观众:我只知道他身边有很多女人。
观众:狂人李敖。
观众: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一个学者,这是我所了解的。
观众:李敖我觉得是一个有骨气的人,第一次听说他是我们校友,挺自豪。
主持人:不知道李敖先生听了大陆读者对您的印象是不是觉得说得是不是贴切呢?
李敖:我真的很感动,并且受宠若惊,真的,受宠若惊。
主持人:好,我们请晶玉小姐带我们到李敖先生的书房,他的家里去看一看。
晶玉:好我们先来看看我们昨天在书房当中所做的一段介绍,再来看看我们的介绍当中有没有一些漏网的镜头,我们再继续请教李敖大师。
这是李敖先生的工作间,50平米开外的房间里满眼可见的是书,随手可及的还是书,书房的规模非常大,像这样的书房李敖先生还有4个,共有藏书好几十万册。凡是到李敖先生书房做客的人,李敖先生总是自豪地介绍,他的书房从不给人一种图书馆的感觉,所有的书都是随意码放,站、坐、躺、走都可随手拈来。一般人的书房都是按图书分类,而在李敖先生的书房,图书的分类就分得很细了,细到按人物分。
李敖:这是一本当时我小时候看的,叫《儿童实用科学大纲》,好可爱,那时有李敖的印,这个印丢掉了,是铜印。还有李敖实验室。当时我还盖了这么一个戳,台湾叫图章。
在李敖先生的书房里,还摆放着李敖先生的夫人和孩子的照片,从中我们也感受到李敖先生不仅爱书,也更爱他的家庭。
主持人:看到您的书房果然是名不虚传,而且就理解了您那句话,就是您的独家观点来自于您非凡的资料,那么我就想问的您是,您每天要花多少时间来读书,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读书方法和秘诀呢?
李敖:我花在读书的时间,每天大概有10个小时,还是很多的,可是没有过去多了,过去坐牢的时候不止10个小时,我读书的方法是很邪门的,我现在跟北京的朋友讲话偶尔会讲出来北京话,是很邪门的,我一般是用剪刀,美工刀不断地看书,不断地把它剪下来,切下来,这个书的背面如果有资料我才用影印机把它影印下来,然后就开始分尸,五马分尸,大卸八块,然后就分类了,我分类分得很细,也分得很邪门,一般人我们分类按照图书分类,好比说宗教类,宗教类好比说天主教,然后神学,中古宗教这样分。
主持人:不管怎么样,您在读书方面的功夫下得非常深,而且您这个搜集资料的办法确实很独特,那么听了李敖先生的介绍之后,我想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一学,那么从李敖先生做学问的态度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李敖先生会有100多本著作,而且10年间是每一个月出一本书,十年都没有间断过,那么今天我们想重点谈一谈您的《北京法源寺》这本书,大陆读者都非常熟悉这部作品,但是据我们的了解,您并没有去过法源寺,我们的记者特意为您走了一趟,去法源寺拍了拍法源寺的今天,来看一看这个法源寺和您心目中的法源寺有什么不同。
法源寺在北京城内可以说是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清雍正年间赐名法源寺,乾隆皇帝曾到访,并赐了法海真源的匾额,阐明了当初被赐名法源寺的含义。
在长达近一千米的中轴线上,布置了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寺内并无池光水影,金碧黄瓦,所有的庙宇都是接近民居的青色瓦顶,让人感到古朴、清新而又亲近,法源寺的隆恩法师告诉我们,他真心希望李敖先生能有机会亲自到法源寺一游,也许那时会给李敖先生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
主持人:李先生,我想告诉你的是北京的法源寺,因为你这本书的出版带来的香火还是非常的好。李先生,您刚才看了这个节目,您看到的这种景象和您想像的景象是不是有不同呢?
李敖:应该是很接近,我在北京住了11年,可是我没有去过法源寺,当我以法源寺写小说的时候,我是根据很多法源寺的历史资料,还请我的朋友到法源寺去丈量,去拍照片,然后才有这样一个构图,才以它做背景写出来,所以法源寺什么地方有一棵丁香树,或者有什么地方,其实我已经神游了,已经神游到那个地方去了,其实我认为做一个文学创作如果没有这种想像力,一定要身临其境的话这种人太笨了。
主持人:法源寺跟一般的小说不太一样,不一样的地方体现在这个小说里几乎没有一个女主角,可能惟一的女主角就是西太后了,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具有阳刚风格的作品,那我想问的是您个人和这个小说当中的男主角谭嗣同是不是在精神气质方面有这种相通的地方,或者说这个谭嗣同是不是寄托了你的某种理想或成为您的精神偶像呢?
李敖:没有错,你讲的没有错,不过我可以告诉你,如果在身临其境的时候我不会做谭嗣同,我会做梁启超,为什么呢?我不要做烈士,我要做一个战士,所以梁启超离开了北京,到了海外,他有机会办报纸,对他的敌人开始打击,最后直到他的敌人垮台,他不要做个烈士他要做个战士,所以我认为做战士比做烈士应该更实际,虽然做烈士使我们觉得很佩服。
主持人:那您希望通过这个对谭嗣同的描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哪些精神特质呢?
李敖: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里面,那种侠义和情义是很重要的一个因子,所以我们在《史记》的《游侠列传》里面都可以看到这一类的东西,《刺客列传》都可以看到这一类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中国文化里面很特殊的一个资产,虽然在现代的社会里面,已经被消灭掉了,严格说从汉武帝时代就开始被消灭了,所以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已经开始被逐渐消灭了,可是我认为这个精神如果发展得正确的话还是一个很值得怀念的一个精神,尤其我觉得它非常代表了这种男子汉的气概,当然很多女孩子也有,像秋瑾她也是个非常有侠气的女孩子。
主持人:《北京法源寺》一书可以说是你的得意的作品,但是我们也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比如说有人说这部著作缺乏故事和情节,当中有太多的这种论述和对时事、对人生的看法,尽管这些论述我认为都非常的精彩,但是他们认为您的长处可能还是在杂文或者政论文,作为小说家的您可能并不成熟,对这样的评论您怎么来看?
李敖:我不能怪读者,因为我个人的光环太复杂了,又可以写杂文,又可以写批评性的文字,又可以写小说,所以难怪别人会弄混,可是我可以告诉有这种怀疑的读者,我是一个很好的文学作家,原因就是说好比有人说你在这本书里面议论太多了,大家请看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们》,当它里面一段议论出现的时候,连续占了11页,比我的议论还多,可是我们认为那是很好的苏联的俄国的小说,所以有人说议论过多不算小说的人,他没有看过《卡拉马佐夫兄弟们》。
主持人:李敖先生写了100多本著作,其中被台湾当局禁止发行的书就有96本之多,他自称他是世界上禁书最多的作家,不过现在这些书都可以面世了。目前大陆读者要想读到李敖先生的书并不困难了,《李敖大全集》已在去年出版发行,那里收录了李敖先生1500万字的著作。据了解,李敖的另外20本著作也即将在大陆出版。那么在明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向您介绍李敖先生对于时事的看法。(编导:高辉、贺亚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