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台湾听众作客中央电台


  2001年8月27日20:30分,四套播出

  记者 汪朝晖:我身后的这栋大楼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业务楼,台湾听众熟悉的两套对台湾广播节目就是在这栋大楼里制作播出的。这几天,台港澳广播中心的编辑记者们正忙着接待来自台湾岛内的听众。

  8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届台湾听众联谊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台湾的15位热心听众应邀参加本次联谊会。开幕式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求副台长致欢迎词,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张铭清、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总编室副主任李宗达即席讲话。开幕式后,听众代表参观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具有61年历史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当今拥有听众最多、覆盖人数最广的国家电台,仅大陆境内的听众就有6.5亿人。中央台现在的位置是在复兴门立交桥的西南,紧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东面是著名的金融街,西面是中化大厦和复兴商业城。智能化的业务大楼于1998年6月启用,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地面至塔尖高度为112米,共有办公用房280多间,技术用房240多间,装备有7套文艺录音室、20套语言录音室和12套复制间,节目制作实现了模拟化向数字化的转变。第四层主控机房的现代化节目交换系统采用了德国西门子技术,投资约3000万人民币,目前的八套节目全部实现了卫星传送。从2001年起每天的播出时数累计达到156个小时,覆盖大陆全境并辐射周边地区。

  台湾听众 沈琬琳:整个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做这么多套的节目,供应给不同的收听群众、收听族群,所以我想,不管是组织、编制,还是硬体、软体部分,规模之大,让我们在这种“地小人穷”的台湾、以我们过去的经验没有办法了解。

  今年6月到7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广播中心在台湾听众中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和广播征答活动,参加本次联谊会的15位台湾听众代表就是从这次活动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分别来自台湾的台北、高雄、桃园、新竹、苗栗、台中、花莲、嘉义和台南等地区,年龄在22至57岁之间,有大学教授、公务员、大学生、医生,还有保险业、服务业以及大众传播业的从业人员,他们当中有的人是第一次到大陆,但是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台广播节目却都很熟悉。

  沈琬琳:很高兴,这是第一次来大陆,而且第一次来就有这个机会参观中央电台,我觉得大概身边没有哪一个朋友有这样的机缘。

  台湾听众 丁广祥:我印象最深的包括“新闻背景”、“新闻线上”,还有“国防线上”,这些都蛮有意思的。而且,以前我是光听,后来我来大陆一趟,走过上海、苏州、杭州,觉得它讲的跟看到的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它讲的消息是蛮真实的。而且听这个节目主要是我觉得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资讯,吸收到一些新的消息,甚至一些新的思考方向,所以我觉得对我很有帮忙。

  来自桃园的陈瑶今年22岁,她也是第一次到大陆,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情有独钟。

  台湾听众 陈瑶:从小的时候听,就好像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老师,有时候又是一个很好的伙伴,可以陪我度过很多无聊的时光。

  台湾听众 曾祥铎:确定的时间记不清楚,但是总有一、二十年了,断断续续地,经常有时间就会听。我比较喜欢评论性(节目),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介绍中国古代的东西等等。

  1998年初设立的台港澳广播中心是专门为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听众服务的,目前拥有三套节目,其中,第5套、第6套节目对台湾广播,第7套节目对港澳地区广播。对台湾广播节目的发射总功率达到3600千瓦,覆盖台湾全岛、辐射东南亚地区。节目播出使用普通话、闽南话和客家话三种语言,每天播音时数累计37小时50分钟,两套节目交叉播出。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广播中心 副主任 陈国雄:我们现在对台湾地区的覆盖,中波是594、765千赫,这在第一套;第二套是684千赫和909千赫,这其中594跟684是大功率的,1000千瓦,另外还有4个短波。

  业务楼的12和13层是台港澳广播中心的办公区,使用面积近1200平方米,办公室都配备了现代化的办公设备,编辑、记者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卫星接收、网络、传真等现代化手段搜集信息。现在,记者外出采访已经大都使用这种音质好、体积小的数字化录音机了。

  大楼的11层是台港澳广播中心的节目制作区,使用面积600平方米,总共设了3个直播间、4个录音间,都配备了音频工作站,全部节目实现了无磁带编辑。

  陈国雄:开设的栏目有《新闻》、《新闻广场》,专题有《空中之友》、《闽南话广播》、《客家频道》,还有文艺节目。我们对台湾广播还建立了自己的一个网站叫《HELLO台湾》。

  台港澳广播中心现有工作人员近90人,从事对台广播工作20年以上的占三分之一,从中心主任到一般人员都是集采访、编辑、播音于一身。以《空中之友》节目为例,平均每人每月制作120分钟节目。

  陈国雄:我们的采访面还是比较广的,只要有什么重要的新闻,还有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我们都派记者去采访。现在台湾也有驻点采访记者,到目前为止是第三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节目已经有47年历史了,1954年8月15日正式向台湾广播,当时工作人员有20多人,每天用普通话和闽南话分别播出两次、共4个小时。

  陈国雄:很明确的就是为当时武力解放台湾服务的。对象也很清楚,普通话就对那些从大陆过去的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和公教人员,甚至相当一部分是对着军队去的,就是对国民党军队;闽南话对的是台湾本地的民众,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等等。

  随着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期,对台湾广播节目每天的播音时数增加到17个小时,节目由原来的综合性分类扩大为新闻性、知识性、文艺性、服务性和方言等栏目,节目定位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陈国雄:1979年元旦,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以后,整个的对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我们对台广播从整个指导思想上看,从原来的“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祖国, 一直到“一国两制”。为了适应这种形势,1981年元旦,我们推出了一个新节目——《空中之友》。

  《空中之友》是中国广播节目中第一个采用主持人形式的节目,内容平实客观,言论实事求是,对台湾听众有信必复、有问必答,虽历经20年、前后有过5位主持人,《空中之友》节目仍然拥有大批听众,每年收到上千封台湾听众的来信,另外还有大量锦旗、牌匾、字画以及其它纪念品。经过47年、跨越三代人的努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台湾同胞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培养出一大批固定的听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广播中心 主任编辑 盛志耘:我们到台湾去吧,听众知道我们去了以后就特别热情,怕我们初来乍到比较寂寞,就老给我们打电话,说你今天干什么呀?我们有时间她就过来陪着我们,带我们到处走走逛逛,希望我们在台湾这很有限的30天的时间里能够多了解一些台湾的民俗、民情,多看一点她们的街景。

  近20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广播中心举行了各种形式的听众联谊活动,邀请岛内听众到大陆来座谈、参观、游览,使对台广播从沟通海峡两岸的“心桥”变成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梁。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港澳广播中心 台播部副主任冬艳:从80年代初的时候就举办过“祖国知识有奖征答”,参加的人也是很多的。到了80年代末,我们组织了听众的夏令营和冬令营。到了90年代末,从98年开始,我们举办“台湾听众联谊会”,到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了,从1998年到现在每年一次。第一届是在云南,第二届是在内蒙呼伦贝尔大草原,第三届是在新疆,这一次是在北京开幕,然后去张家界。通过这些活动,听众朋友跟我们电台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感情,对主持人、记者,他们原来没见过面,非常崇拜,脑子里在勾勒他们的形象,走到一起我们可以畅所欲言。同时他们走了祖国这么多的地方,对祖国的认同、对大好河山的这一份热爱也更深了。

  在历届联谊活动中,台湾听众代表都以真挚、坦诚的态度对中央台的对台广播节目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一次也不例外。

  台湾听众 陈瑶:相声一个晚上,民乐一个晚上,我觉得这样听起来很累,感觉比较丰富,大家还是比较喜欢吃“综合菜”,感觉比较多样化。

  台湾听众 丁广祥:因为它是AM广播,所以收讯并不是非常完美,在台湾当地收讯状况是好一点,所以我也希望电台方面硬体再加把劲,让我们在台湾也能像在这边一样收听得很清楚。

  台湾听众 曾祥铎:中央台总要给人一个希望,让全世界能够听到你的声音,而且要(有)西班牙话、葡萄牙话、法国话(广播)。要维持另外一个标准,跟西方不同的标准。

  台湾听众 沈琬琳:我觉得在节奏上面,中央台可以稍微快一点,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两边在一些外来语上面很多翻译不同的,比如通常我们讲“单元”,而这边会说“栏目”,类似像这样子的。其实两边可以再多一些了解,同步这些不同的用语,可能在台湾的听众、一般的听众在听的时候会觉得更亲切。

  广播是为听众服务的,听众的参与和支持也推动了广播工作的改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副台长 王求:近期台港澳中心在策划一个节目调整的方案,主要的内容就是新闻要滚动播出,再一个就是要加强方言节目,技术上现在正在试验卫星直播,直接用高质量的声音传送到岛内,随意在台湾岛任何一个角落去收听都会非常清楚,音质非常好。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收音机一开始比较贵,据说一开始1000多美元一台,如果要是上千万听众的话,有上千万人来买这个收音机就能降到30美元,到那个程度看来问题就不太大了。

  据了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台湾广播节目将于今年10月再次改版,改版后的节目信息量更大、时效性更强,为了最大限度地照顾台湾听众的收听习惯,有的节目还将采用互动方式,总的目的就是为听众朋友提供更实际、更有效的服务。(编导:汪朝晖)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