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要工作去大陆——台湾人才就业的新选择


  2001年6月26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在岛内经济下滑,失业率升高的情况下,目前台湾又传出了“要工作去大陆”的新说法。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一地常年居住的台湾同胞就有20多万人,那么是什么力量吸引台湾同胞来大陆的呢?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台湾同胞到大陆就业的话题。参加我们今天讨论的有台商李复圣先生、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殷存毅教授。

  主持人:李先生,目前台湾人喊出了“要工作去大陆”,这句话您怎么来理解?

  台商李复圣:早期,台湾同胞在岛内就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所以他就不见得要来,而那时,(台湾)大企业请它的干部来,给的薪水都是1.5倍,甚至2倍才来。而且,大家都不愿意去。那现在已经变成(台湾)大企业,它大陆有个工作,(现在)十几个人去抢。而大家争破头要来大陆(工作)。更有的就是薪水也下降了,这也就是说整个的一个趋势。每一个人都想把他的事业做好。都想把他的人生旅途走好。哪里机会多,他就会去往哪里。大陆来讲同根同祖,而且看到早期来的,现在很多越做越好,就更愿意来。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殷存毅:要工作到大陆这种说法反映了一个社会现状,反映了两岸的经济状况,或者投资环境这么一种极大反差。那么,因为台湾最近的失业率比较高,经济不景气,导致了一些人在岛内没有发展前景或者说是失业了,无论是从事业的发展,还是从个人的发展来看,都觉得到大陆有机会,而且机会是很多或者很好。很大一部分台商已经在大陆发展得不错。这样的信息一反馈回去,肯定就是增加了台湾同胞到大陆来做事业,或者投资等等,这么一种愿望。

  主持人:您了解到目前台湾是哪些人想要来大陆就业、求职?

  李复圣:台湾现在失业的大军最重要的有一批人,是产业界的一些经理人还有厂长这一类的。这些人大家都刚好在四十岁到五十五岁之间,那大陆现在也马上要进入到WTO,国有企业大幅度的改革,而且也是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去改革,也刚好缺乏更多这一类对市场了解、对产品品质了解、对推展市场这些专业经理人。所以,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怎么样大家人才的结合,把这个地方产生更大的效益。

  殷存毅:在谈到两岸的人才交流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大前提,必须要清楚。也就是说,大陆的就业应该说是压力还是比较大的。那么,大陆劳动力不缺,但是大陆在某些领域的专业人才是非常缺的。尤其是符合现代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懂这一套的这种人才是比较缺的。所以,要工作到大陆必须是一种智力型的、有专业的知识背景的这样的人,我想才能走得通这条路。

  李复圣:台湾也有报纸(报道),因为在台湾现在一般就业女性非常多,现在有一个统计调查30%的女性愿意到大陆来工作,这也就是说是整个一个趋势。那我们也知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愿意来大陆。有的很多来到这里到台商公司打工,那我们也知道已经有部分的台胞在国有企业打工,而且待遇呢,是按照外商待遇,北京华联商厦在西客站的华联商厦,当初有一个叫俞再培女士,她原来是外商聘请的,结果华联说外商给你多少待遇我也给你多少待遇,结果她就帮助他筹划规划华联,因为一般国内的百货对西客站的华联都不看好,但她一做起来马上生意兴隆、火爆得要死。这也是专业经理人的责任。那还有一个情形就是,来这边有开美容(店)的,也有开咖啡厅的,也有做快餐的形形色色都有。这也是一个工作的一个方式。带着自己的资金,现在整个大陆的一个市场,它是一个全面开放的。你自我创业,你只要在政府的法规允许下,你规规矩矩去经营任何的事业,都是可以产生事业发展的机会。

  主持人:那么,李先生从您个人的投资的经历,给我们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李复圣:我在这边投资的一个心路历程,实在是酸甜苦辣统统都有。也交了很多学费。后来配合了社会主义的特色,配合这个特色走,那就比较能够行得通,但是整个的大原则上还是在走一个守法的路线。守法、规矩的路线。该缴税的缴税,所有的东西都是站在法规条款去走,我们提一个建议就是,像在这种情况下,在台商来的时候,一个情形就是请清华大学多开设一些,台商投资前期的一些课程。让他了解来到这里的政策,甚至来到这边市场的运作,一些东西。不是一进来就自己摸索,我们所碰到的台商,只要是自己摸索的话都很辛苦。我刚才讲了酸甜苦辣,永远在奋斗,没有感到说哪一天能够满意。

  主持人:我们已经初步体会了一下李先生在大陆投资的一个历程,在北京还有不少的台商朋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台胞投资北京始于80年代末。而第一家来北京投资的台商是扬名大陆的顶新集团的魏应行先生。他们生产的方便面在大陆是家喻户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顶新集团也由最初的一家食品公司发展到60多家公司。产品由单一方便面扩大到饮料和糕饼。目前大陆各省市都有它的营运所。

  台商在北京投资的项目也涉及得非常广,从高科技到房地产,从茶馆、咖啡馆到四处开花的快餐业。名声越来越大的像半亩园、永和豆浆。特别是台湾的永和豆浆,仅北京就有十几家之多。由于它是24小时营业,极大地方便了北京的消费者。连锁店也越办越红火。这位台商叫李元发,他却瞄准了北京的特色教育投资。现在他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合资创办的双语幼儿园就有四所。

  而台商在这里投资的企业,其中管理层聘用的大多是台湾的干部。而这位萧雨坚先生就是放弃了美国的工作来到大陆,应聘到台资企业工作,那么他为什么要放弃美国的工作,偏偏来大陆发展呢?

  北京百脑汇资广场总经理萧雨坚:当然这是因为(台湾)经济不景气的关系,今年很压抑的就是,他们在1月、2月的时候,对这一届7月现在要毕业的这一届应届大学生做一个市场调查,他们竟然有67%的学生希望到中国大陆来工作,也就是他们完全对台湾本岛的失业、就业市场跟失业率产生了很大的怀疑。1993年那次我到祖国各地看了以后,我还是觉得北京才是我要的那种感觉,所以在1996年我第一次想到中国大陆来,我就决定了北京是我长居的地方,北京是我想呆的地方,这是我大概来北京的原因吧。

  台胞到大陆工作主要还是在台资企业中工作,也有一些是在大陆的外资企业工作。现在逐渐也有一些台胞到大陆企业工作的。大陆政府为了促进两岸经贸发展,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吸引台资的优惠办法。1988年7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决定,给予台商投资优惠待遇。例如,在可投资地区和行业上,台商有较大弹性,在投资方式上,台湾投资者可购买大陆股票、债券和房地产。在经营管理上,台商可以担任合资企业董事长,经营期限不受限制。由台商自己决定机器设备的进出口,并可免除进口许可证等。

  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台商大陆投资热,台商大陆投资创办的企业会不断地增加。这也为台胞到大陆工作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主持人:就人才而言,大陆也是人才济济,而且这种竞争的压力也比较大,如果台湾同胞希望来大陆就业的话,在就业的渠道和需求方面,殷教授有什么样的建议?

  殷存毅:需求最大的就是资讯产业的技术人员,一个是金融管理、法律层面的,还有一些实际上还有一些,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甚至像做广告、管理、策划,都是一个需求。谈到大陆的人才济济,我是有这样一种感觉,在北京和上海来看,可能是人才济济,但是放眼去看,就像刚才李先生前面谈到的,大陆是一个世界,一放眼全国一看,其实人才还是很不够的。而且就从北京本身来看,据我的了解,我们的人才现在也面临着很多要更新换代,比如说,像改革开放二十年了,八十年代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研究生,到了今天,已经新世纪了,他的知识结构,还有当时受教育的局限于我们教育的结构等等这些,现在也不见得百分之百都是人才。所以说,需求量是很大的、但竞争也是很激烈的。但是,我想台湾的人才,如果他真是人才,真是我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有他们的优势。

  主持人:目前大陆在吸引这些人才方面,有什么样的相关政策呢?

  殷存毅:我就举个例子,像清华大学它要聘请海外的学者,首先第一个保证,给他收入要和他在海外、或者在境外的收入,这个水平不能有落差,有落差人家不来。第二个,来的要给提供相应的工作环境,比如说你是搞研发的,那么你研发的项目,第一,要保证资金要充足,第二,研发所需要的设备和人员,这些都要保证的。所以,我想像这样其它作为企业也好、民间也好,各个公司也好他们开出来的优惠政策,那就是叫做按照市场规律来,没有一个统一的。但是作为国家的统一的、宏观大政方针政策上,在吸引人才上,只要是需要的人才,不论来自何方,第一是欢迎,第二是要给以优惠,具体针对每一个案子,给以优惠促成对人才的吸收。

  主持人:李先生从您自己的个人经验来看,我们的台湾同胞要来大陆工作,他在选择职业方面有哪些因素是首先必须考虑的呢?

  李复圣:第一,他先要了解他自己本身是不是,专业性够不够,因为这边现在要的是专业的人才,专业性如果够,他可以考虑。第二,在这边不管是从台资企业或者大陆陆资企业去工作,他必须要熟悉整个的环境。现在我们也要建议,因为现在非常多的台湾同胞,愿意来这边工作。但是他现在不知道从哪个角度知道有哪些工作需要他,这个上面,现在还没有一个对口的单位。现在,所以一般来这里都是通过找台资企业打工,或者通过朋友介绍,或者自我创业,是这种情形。做一些心理的准备。

  主持人:希望今天二位嘉宾的谈话能对希望来大陆求职的一些同胞们,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好,非常感谢二位嘉宾今天光临我们的演播室。相比而言,大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人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但是如果台湾朋友要来这里工作,首先,我建议您还是先到大陆来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这里的生活环境能不能够适应和喜欢。同时,还应根据你自己的资金和技术等多方面情况,多做几手准备。(编导:马叶英、安倍含)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