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6月13日20:30分,四套播出。
主持人: 6月6日到7日,海峡两岸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来自海峡两岸的电子信息和微电子专家以及科技界、产业界的有识之士共聚榕城,围绕海峡两岸微电子产业合作的发展前景,以及福建发挥微电子产业的有效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海峡两岸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研讨会是我国微电子产业领域的一次盛会。300多名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深入交流海峡两岸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的经验,共同探讨加强闽台信息产业合作的思路与对策。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这种研讨会主要是大家对一些问题的发展,一些策略,一些政策,作一些研讨,使得人们能够比较科学地和准确地把握它发展方向,使企业的投入也能够比较清晰,不至于产生一些盲目性。
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以微电子为基础的,以计算机、通讯、信息应用相结合是目前信息领域总的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在信息领域的基础与核心作用,主要通过其渗透性和嵌入性特点,在计算机、通讯及信息应用中实现。
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微电子产品的市场份额仅占世界市场总量的0.08%,大陆市场总量的16%。如从宏观市场审视,大陆芯片市场的需求远高于微电子产业的增长速度。另据美国半导体协会预测,到2012年,世界微电子产品销售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并支撑30万亿美元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因此,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谁抓住了当今微电子产业发展主动权,谁的综合竞争能力就占上风。在与福建一水之隔的台湾,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早,因而在微电子领域,台湾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基地之一,其产值目前已上升到世界前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芯片生产基地。另外台湾生产的电脑主板占全球的60%以上。2000年台湾在半导体设备领域的投资额高达48亿美元,超过日本并直追美国。但是台湾进一步发展微电子产业的空间已不宽裕。
台湾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敏求:现在目前的信息产业除了IC产业以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它的成本,换句话说一般信息产业像比如主机板,或是一些系统产品它还是需要靠很多人来组装,台湾成本已经其实蛮高,因为人的薪水,还包括在那边所产生的一些费用,那么大陆目前来讲是相对要便宜很多,所以这些产业为什么要转移?因为如果它继续从事生产为导向的产业的话,在台湾很难生存,它必然要出来。
在科研和人才方面,根据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统计,预计到2002年,台湾电机电子以及信息产业累计短缺人才高达5万多人。而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福建省,从事信息产业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去年末,也已超过了10万人,而且省内各知名高校现都已设立了信息工程专业,每年可以为社会输送1000多名IT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台湾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敏求:在台湾想继续成长,需要更多的人才,虽然台湾已经有不错的人才,但是以量来讲,还是需要从各个不同地区来取得,所以大陆应该会是一个很好的腹地,人才的腹地。
根据台湾一家权威资讯市场情报中心调查,台湾软件产业在祖国大陆设立研发中心或行销中心的成本仅为在台湾设立的四分之一,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和企业界代表认为,在大陆设立研发基地,利用大陆的人才资源开发新产品,并共同开拓大陆市场和国际市场,成为现阶段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的最佳模式。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资讯室主任徐兴:现在台湾的科技人才比较不够,但是我们希望两岸科技人才多交流 ,可以作一个互补作用。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们认为,从台湾自身产业自身升级的需要和两岸经济的互补性看,加强闽台经贸关系,拓宽闽台合作领域,都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国家信息产业部官员也指出,海峡两岸在发展微电子产业方面进行合作将会达到“双赢”局面。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对记者说:
吴基传:现在信息产品对微电子需要,我们知道包括信息产品的整机,家用电器、网络设备、除了外壳之外,里面全就是集成电路,所以这种市场很大,那么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面,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企业和集成电路的研究人员能够联合起来在世界上能够占有一定份额,在世界市场需求上面占有份额。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现已形成包括通信导航、计算机及其外设、电子元器件、电子应用产品及软件开发和微电子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并形成福州市区、马尾开发区、融侨开发区和厦门特区四大电子基地。同时闽台两地在信息产业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果。台湾电子信息企业已有34家落户福建,产值占福建省全行业总产值的46%,冠捷电子、中华映管、厦门灿坤等企业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中华映管(福州)公司是1994年成立的,1999年它便成为全球最大的单色显示管、彩色显示管厂商。冠捷电子(福建)公司1992年投产,现在已成为大陆最大的台资企业,2000年出口额达到6亿美元。
目前福州市为了吸引台商投资微电子产业,福州市还出台了扶持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认定的微电子企业实行“零地租”“项目贴息”等九条优惠政策。福州市还在金山工业区规划出一块1400亩土地专门用于微电子工业用地,无偿提供完备的道路、电力、电信、煤气、供水、排水的平整地块。省政府制定的鼓励微电子产业政策近期也将出台。
福建省省长习近平:福建与台湾一水相连,一脉相亲,闽台在两岸经贸合作发展上应该有更多更出色的建树和表现。今后两岸在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合作,除了直接投资之外,应当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如人才交流、技术合作、风险投资、科研成果开发和市场化等,以促进两岸信息产业的共同更快发展。
来自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的徐兴先生也看好两岸的合作前景,他认为,两岸在信息产业方面合作的空间非常大。
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资讯室主任徐兴:事实上来讲,从整个生产制造研发,整个过程来讲,合作空间非常大,都可以合作。
其实,目前大陆和台湾的一些高科技企业已经开始有了合作,厦门联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的科技企业,董事长徐中佑在研讨会上从公司自身的实例出发,指出两岸科技合作大有可为。
厦门联创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中佑:我们实际上已经有很多很多的合作,我们第一个产品就是给台湾公司设计的,在台湾的联华加工,为台湾的设计公司开发的,我们现在做的,比如我们开发的鼠标电路我们全部销给台湾,每年可以争取做100万以上,占了很大比例,台湾相当一批人掌握了世界的市场,我们跟他们合作,就能把大陆这种研发,大陆相应产业直接带到世界市场上去,台湾也非常需要大陆的市场,因为台湾发展空间很小,台湾也多次发生地震,它们的IC产业如果不进大陆,它们将来前景也是很危险,所以它们也需要进大陆,这种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
面对大陆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众多的台湾高科技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大陆,但是由于台湾当局对高科技的输出严格监管,继续顽固坚持“戒急用忍”政策,因而令许多想在大陆投资的厂商颇为谨慎。台湾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台湾第四大IC公司,总经理吴敏求先生这次应邀在研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虽然吴敏求先生认为在大陆投资可以解决影响台湾信息产业长期发展的土地、人才、市场等问题,但是吴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受限于台湾的政策,台湾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没有在大陆投资。
吴敏求:目前我们受限于台湾“法令”规定,所以我们还没有正式在大陆投资,
记者:那你们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吴敏求:我们会多了解大陆情形,当然也要看台湾“政府”的态度,所以我们会做一个适当的安排。我个人认为大陆市场是台湾旺宏一个长期可以挥洒的地方。
针对台湾当局极少数人无视台湾同胞愿望,不顾台湾经济发展需要,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在海峡两岸信息技术与微电子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指出:=众所周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正常、顺利发展,需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一定要有一个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大环境,我想在座的各位台湾朋友们很清楚地感受到这一点,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两岸政治分歧,从而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有利于台湾社会与经济发展,最终是有利于我们台湾同胞的利益。
陈云林希望台湾当局能够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一九九二年海协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陈云林指出由于台湾当局迄今不愿意这样做,这使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依然存在,这对两岸双方都不利,尤其不利于台湾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台湾同胞的利益。
张铭清:我们非常明确地表示,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源即可消除,双方即可以进行对话与谈判,我们可以谈政治,谈经济,谈“三通”,谈台湾 方面所有你关心的各种问题。
虽然两岸在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但是两岸合作毕竟是一种趋势。这次研讨会无疑对两岸在微电子产业方面的合作是一个较大的推动。一些有识之士还指出,这种研讨会要继续办下去,并要在两岸轮流举行。研讨会上,台湾企业界代表纷纷建言献策,他们认为研讨会的举办,使他们看到了大陆更多的商机。
台湾艾德科技公司总经理吕季龙:这个会议,让我们认识福州,认识了福州市政府想做的事,省政府想做的事,福建省本来就跟台湾有血缘、地缘、感情上的因素,所以这次我们很多参会的人都能够认识到大陆一直对高新技术的支持,这对我们观念的洗新、刷新就是有极大的帮助,这次会议让我们看到大陆的一角,福州可能是第一个点,可能还有好几个点要看,但这个点很正式地推出来,给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商机,将来可以合作的,给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观念出来,启发很大的。
主持人:祖国大陆和台湾在科技合作的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上来说,大陆和台湾在科技领域进行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具有更紧迫的需求。大陆在“十五”期间启动的全面提升国家科技水平的“八六三计划”,提出将把微电子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深信这个讯息以及两岸科技界人士、业者正在从事的交流将加快两岸在微电子产业方面的合作步伐。(编导:贺亚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