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7日 20:30分 四套播出
主持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被称为福建南大门,素有中国书画之乡的美誉,台湾岛内有八十多万人的祖籍地在诏安,作为众多台湾同胞的故乡,诏安倍受台湾同胞的关注,近期,诏安县庆祝建县470周年暨首届书画艺术节开幕。
新闻背景:诏安地处闽粤边界,位于汕头厦门两个特区之间,是福建省最南部的一个县,与台湾相隔一百多海里,素有福建南大门和漳南第一关之称,县城占地1247、24平方公里,人口有553087人,虽然诏安只是福建的一个县城,但宽阔的街道、现代化的建成区、依山临海的居住环境,展现着福建南大门的风采。9月28号,记者应邀来到福建省诏安县,参加了纪念建县470周年暨首届书画艺术节活动,在县委各级领导的邀请下,中国书画界人士及来自海内外的诏安籍乡亲参加了本次活动,热情的诏安人把带有民族特色的表演献给了各方来宾。
诏安的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唐代开元年间,被民间称为“书画之凤阁”的钟绍京被贬为淮恩县尉,于是开创了诏安书画风气的先河,470年来,书画艺术长盛不衰,名人辈出,1993年,诏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
诏安县县委书记 黄浦江:明清以后特别是到清代形成诏安画派,在福建广东一带乃至到台湾,都是相当有影响的,像我们中国美协的沈柔坚先生,沈福文先生,还有曾经担任过全国书协副会长的林林先生,在国内都是很有知名度的大学者大专家。诏安画派的代表人物谢樵在四十几岁的时候多次到台湾讲学,台湾现代著名的画家沈耀初是书画界引起很大凡响的一名老年画家。
正是因为从诏安走出了许多书画界的知名人士,所以在国外及港澳台地区,诏安画派被人们所熟知,1998年12月17日,应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邀请,诏安县书画代表团一行8人前往台湾举办画展,当时参加开幕式的有台湾政界、商界、艺术界的人士250多人。诏安6位书画家现场挥毫作画。前来观看及拜师学艺的乡亲将会场围的水泄不通。每当提到这次画展,诏安画家们总是异常兴奋。
诏安书画艺术家 沈荣添:有一次到台湾博物馆去参观,我看到的自己也感到很骄傲,博物馆布置四张画。诏安占三张,两张谢樵的,一张古松的。
诏安书画艺术家 高继文:我们几个除带我们诏安历代的一百多张作品展出以外,我们几个还搞一个小型的画展,后来这些作品都给他们买去了。
诏安书画艺术家 沈洪升:当时我们诏安要到台湾举办展览,为了反映闽台文化交流的特色,所以我当时创作这幅画的意图是以和睦一家来创作这幅画,主题就是说老虎虽猛更惜子,我们跟台湾都是龙的子孙,我们要像一家人一样和睦,以这个作为主题创作这幅画,在台湾明清的时候已经有好多画家到台湾去,有一个渊源,所以诏安画派在台湾得到承认。
画展的成功举办,表明了在台湾以谢樵、沈耀初为代表的诏安画派在台湾占有一席之地。
沈耀初是台湾著名的书画家,祖籍诏安。1948年前往台湾,1983年沈耀初与张大千并列被评选为台湾十大美术家。先后赴日本、美国、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举办画展。1993年沈耀初回到诏安,当年病故于家乡。如今在诏安建立了沈耀初美术馆,揭牌仪式在本界艺术界举行。能在家乡建立自己的美术馆,是沈先生生前的愿望。
沈耀初儿子 沈秋农:我爸爸他到晚年去哪里呢,本来有几个地方要去,他的干儿子请他到美国去,他的朋友在新加坡泰国也请他去,台湾的叶荣嘉留他在台湾,他的建筑师事务所有一座楼,一层楼可以收藏他的字画,让他留在台湾不要回来了,(沈耀初)还是感到家乡好,1989年回来一次以后,决定要叶落归根,要回到家乡。
诏安之所以被称为书画艺术之乡,不仅仅因为从这里走出了许多书画界名人,更重要的是书画艺术已经溶入到百姓的生活之中。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室,还是饭店宾馆,甚至每家每户的墙壁上都挂着诏安人自己的书画作品。有的家庭甚至祖孙三代都是书画艺术爱好者。大量的书画作品在当地书画爱好者手中诞生,于是许多诏安人就地取材,做起了书画生意。
博雅斋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主要经营字画和文房四宝。博雅斋的三楼是本界艺术节的小展厅。这里收藏了国内十几位画家的作品。老板沈钦明告诉记者,近几年博雅斋的生意越来越红火了。
博雅斋总经理 沈钦名:台湾新加坡这些画廊比较早就向咱们中国大陆收购一些当时名家的作品,当时名家的作品价格很便宜,他们早期买回去的作品流回大陆来,现在这几年,咱们大陆的艺术品市场开放以后,艺术品升值很厉害,他们把早年收的作品流回大陆来,咱们把这些他们早年收的大陆名家的作品买回来,把咱们当地清朝明朝时期的字画家的作品卖给他们,也算是一种交流,互通有无的一种交流。
诏安与台湾两地的书画往来非常密切,在此次书画艺术界的拍卖会上,我们见到了远道而来的香港、台湾书画界人士。提到诏安与台湾的关系,不仅仅是因为书画方面的往来,更重要的是诏安县是80几万台湾同胞的祖籍地。
诏安县台办主任吴建辰:从明末开始就有诏安的乡亲随同郑成功前往台湾,后来在清朝以及20世纪40年代末期,又去了一批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台湾的诏安籍人士包括他们的后裔有八九十万人,姓氏达到四十多个姓氏。
在台湾的大多数的诏安同乡,是四五十年代到台湾的。当年他们离开诏安时,诏安的百姓过的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许多诏安的乡亲都记得,当年诏安有个远近闻名的乞丐村--桥园村。村民们过着乞讨的生活,民间流传着“好女不嫁桥园村”的说法。记者在采访时遇到了几位当年被称为乞丐王的长者。
桥园村村民:我们桥园村以前就是乞丐村,给人家抬死人,这是我们桥园村的事,人家演戏时用的很大的木桶,里面装着锣鼓,我们桥园村的人专门给人家抬那种东西,都是苦活。四几年的时候,我们村庄被冲掉一大半。台湾有一个老乡,他回来最高兴的就是我们建了一个大梯田,防汛的,他说我们在台湾一直担心我们这里一发洪水会遭水灾,会淹下来,回来一看,我感到很放心,整个堤岸都修的那么大,这样我就放心了。
老人们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桥园村的变化。从当年的破草房到如今连成片的住宅区,村民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往日的乞丐村如今被称为明星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头的桥园市场。这个市场主要经营海产品,占地四十多亩,每天在这里经营海产品的人有五、六百人。
采访市场村民:这种虾多少钱一斤?行情好是二十多块。一般到你这里来买海产品的是哪些客商?都是广东人。一天最高的收入能达到多少钱?最高一千多块。像你这种收入在咱们这个市场是比较普遍的还是说比较高的?比较普遍。
在这里经营海产品的方式分为零售和批发两种,现场记者看到了许多辆广东厦门的运货车,据了解广东厦门许多大饭店宾馆的海产品都是从桥园市场购进的。别看这仅仅是一个小市场,村民的收入都在千元以上。除了桥园市场,桥园村村民还与外地合资建起了七个养鳗厂,两个甲鱼厂和一百多亩的鱼塘。村民们告别了贫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桥园村的变化只是诏安县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诏安人的骄傲。
诏安县县委书记 黄浦江:我们建设了青梅、欧鳗养殖、水禽养殖还有荔枝龙眼还有八仙茶,一共七大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跨世纪的发展我们要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我们建立了好几片的工业小区,在城关跟广东交界的闽粤边界开发区和闽粤边贸旅游区,将近有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我们实行了特优惠的政策,实行了无税区的政策,也就是说海内外客商来这而投资,我们在这个范围内取消一切行政性、事业性收费。
佑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刘启祯:我是1990年到诏安投资的。高科技EM微生物群,到这里来办了一个培训班,叫做诏安富裕EM科技培训班,同时也在办美术馆,民俗馆,我在这里办美术馆的时候,我又想民俗馆说不定更好,大家已经不用的,过去的农器具,旧床,冬天用的取暖用的东西,煮饭的东西,很多盖新房都丢掉了,我认为太可惜了,但是我现在还不满足,还需要再充实。
诏安县从最早的破土城已发展到拥有5.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街道、供水、绿化等基础建设初具规模。尤其是新建的公路宽阔平坦,崭新的居民小区展现着诏安风采。很多回诏安探亲的乡亲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看到这些保存完好的牌坊,和这整条街的骑楼,他们已经认不出这就是家乡诏安县了。
如今的诏安县以闻名全国的书画艺术,飞速发展的经济吸引着八方来客,近几年来许多台湾乡亲纷纷返回诏安旅游或者探亲,他们告诉记者,家乡发生的变化是值得每一个诏安人为之自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