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两岸新闻交流在曲折中发展


  2002年11月4日星期一播出

  主持人李峰:从1987年台湾《自立晚报》的记者首次赴大陆采访算起呢,两岸新闻交流的开展已经经历了16年的时间,那么今天两岸新闻交流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局面?两岸新闻交流又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历程呢?今天《热点透视》节目特别邀请到两位嘉宾,他们是国台办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张铭清先生和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资深记者范丽青女士。

  两岸新闻交流在促进两岸彼此了解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祖国大陆为推动两岸新闻交流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7年9月,台湾《自立晚报》记者徐璐、李永得经由日本来到大陆采访,在两岸新闻互动中迈出了第一步。目前,来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已超过8000人次。1991年8月,新华社记者范丽青、中新社记者郭伟锋,就解决“闽狮渔事件”的纠纷问题到台湾采访,受到舆论界的关注,并推动了大陆18名记者组团,于1992年入岛采访,开启了两岸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交流。据了解,当时台湾当局对大陆新闻交流团的审批时间长达9个月。随着新闻交流的深入,大陆率先批准了九家台湾媒体在大陆驻点采访。

  主持人:那么从刚才的节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1987年的时候,台湾《自立晚报》的记者首次赴大陆进行了采访,可以说是两岸新闻交流迈出了第一步,那么回想起当时的那种场景,当时他们是在一种什么样的背景下来大陆,当时情况怎么样的呢?张局长?

  国台办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张铭清:那个时候因为两岸的探亲还没开放,还是处于一种隔绝状态,所以实际上严格来说不能说有新闻交流,因为新闻交流是双向的交流。那个时候徐璐跟李永德是通过日本到大陆来。我记得当时台湾方面,开放探亲以后的文件还是“复兴基地居民到沦陷区探亲”,可见当时两岸的政治气氛非常紧张。

  主持人:对于《自立晚报》的记者首次赴大陆采访,那么台湾的民众他们一般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当时还是非常轰动,其实说实在的,等于说第一次有新闻媒体的记者到大陆来,又报道了大陆的一些情况。虽然事后看看有些报道也不那么客观,但毕竟是踏出了第一步。所以回去以后他们受到了台湾方面处罚,很多的媒体都替他们鸣不平。

  主持人:我们知道除了这个轰动的事件之外,范女士您第一次在1991年的时候赴岛采访的时候,也是引起了两岸的轰动,当时情况怎么样?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那个严格说也是一种突破,对台湾现行体制的冲击,其实跟李永德和徐璐情况有点一样。但是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于我们当时在一种为了解决两岸交流中民间纠纷事件的依托下,得到了台湾方面的同意,我们才去进行采访的,所以当时也是大陆方面第一次有记者踏上台湾岛,那也是几十年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当时叫做四十年间第一步。也确确实实引起了台湾岛内民众的非常大的关注。

  主持人:尤其是台湾的媒体。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我们占据了台湾媒体,主要报刊的一个多星期的版面的头条头版。

  主持人:算起来,两岸真正地开展了新闻交流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呢?张局长?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我认为应该从1992年,18位大陆记者到台湾去采访算起。这个比较准确一点。

  主持人:那么如果说1992是正式开启了两岸新闻交流大门的话,那么1996年我们大陆允许台湾记者首批驻点采访,那么当时的这种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因为考虑到两岸互相了解的需要,如果没有一定的相对固定的时间的话,对新闻业务的采访和情况的了解是不利的。所以根据这个实际的需要,大陆方面首先在1996年的12月1号开放了台湾记者到大陆来驻点采访。

  主持人:特别想请问范主任,您作为一名资深记者,您怎么来看待两岸新闻交流,它所起的作用?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通过这样的新闻交流,通过记者的报道,可以促进两岸民众的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我们两岸民众的感情交流,两岸经济的互补互利的发展,而且两岸政治歧见的沟通,我想都是有作用的。

  解说:大陆记者无论是专程到台湾采访还是驻点采访,关注的是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两岸关系、台湾政局的风云变化,小到百姓收入变化等等,都是大陆记者捕捉的素材。通过他们的报道,让大陆百姓对台湾有了更形象、具体、客观的了解。不仅如此,他们的工作也让世界了解了台湾,在对世人关注的华航空难事件的报道中,新华社记者放弃了休息时间,发出了《悲情72小时——直击台湾华航空难的善后》、《义工——台湾华航空难善后中最可爱的人》等多篇文章,让国外读者能够在第一时间、真实、客观地了解到台湾华航空难事件的后续发展情况。另外,新华社发出的稿子《悲情笼罩澎湖》,被“美联社”直接翻成英文转发,充分证明了国外媒体对大陆记者在台工作的认可。

  主持人:我们现在对于台湾驻点记者采访,一般政策上给予什么样的支持呢?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我们对台湾记者到大陆来采访,主要是给他们提供采访的一切方便,比如说他们提出采访的要求,我们尽快地办理。一般我们要求十天前提出来,实际上如果很紧的话,当天提当天批的情况也有,甚至没有批先去采访的也有,同时除了我们国务院台办审批之外,到目前有12家的省台办也可以受理,而且我们还准备全部开放,各省市台办都可以受理,这个工作我们正在做准备。宗旨就是为台湾记者到大陆来采访提供方便。

  主持人:目前有多少台湾的媒体到大陆来驻点呢?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不稳定,一般就是九家。

  解说:祖国大陆于1996年率先开放台湾记者在大陆驻点采访,目前有九家台湾媒体申请驻点并获得大陆批准,分别是TVBS、东森、真相、台视、中广、《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社等。几家媒体的驻点城市集中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对台湾到大陆采访驻点的媒体数量、采访人次,大陆方面没有任何限制。但台湾当局对大陆记者的赴台采访,目前却只批准四家,每家只有两人。

  主持人:虽然我们大陆的记者到台湾驻点采访晚了整整六年时间,毕竟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那么,范女士当时作为首批驻点采访(记者)去了台湾,当时的情况能给我们回忆一下吗?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应该说,驻点采访也是很不容易才踏出了这么一步,当时我记得台湾媒体也有报道,就说是两岸新闻交流蹉跎了十年才跨出这么一步,那么这一步也是争取来的,也得到了台湾媒体同行的大力协助,但是有一些问题也存在,比如一个就是限制人数、限制家数,可能有一些媒体就缺乏这个机会。比如中新社到现在不能去做,结果有一次中新社提出了申请,台湾方面就把新华社给停了,然后批了中新社。这样的话引起了我们两家之间很难协调。

  主持人:现在在大陆的媒体我们知道非常发达,各地包括北京都有很多的媒体,现在总数达到了多少?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总数得有两千多家,我想。

  主持人:我想两千多家和四家相比,这个数量比例大家一目了然。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有些方面是可以理解了,台湾岛毕竟小。太多的记者,他到底有多少新闻可跑,也是一个问题,我们也可以理解。但是在主要的新闻单位里面,我觉得还是应该再放宽一点。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申请手续来讲,也是有一些问题,我们有时候就接不上,就是我们驻点的记者一批一批之间就接不上。问题卡在哪儿呢?就卡在台湾方面审批手续太慢。它有时候,比如说据说是“陆委会”或者“新闻局”,一段时间才集中审查一次,那么这集中审查就造成好几批挤一起来审查,有时候就在时间上有一些耽误了。

  主持人:张局长我知道由于工作的原因,您也能接触到很多台湾记者,从他们最初来大陆采访和现在他们所描绘出的大陆的形象,是不是其中也发生了变化呢?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是有变化,记者的视角,亲自到第一线去体会是不一样的,最近几年台湾记者到大陆来,时间长,特别是他们有相对固定跑大陆新闻的,他们对大陆新闻的报道,比开始的时候全面准确得多了,而且在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我们觉得也更加符合新闻要素的要求,而且我觉得他们的报道,总体来说比较客观,有极少数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很少。所以我们从对台湾的新闻媒体到大陆来,驻点采访做了很多报道,给台湾的同胞介绍大陆的情况,那是功不可没,应该是感谢他们的工作。

  解说:为推动两岸新闻交流,祖国大陆从1992年开始,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合作,先后六次举办了海峡两岸记者联合采访活动。走访了西藏、新疆、重庆、云南等地,为两岸记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详尽报道祖国大陆某一方面的具体发展情况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在祖国大陆的采访报道中,台湾记者关注的焦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了祖国大陆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问题、古城文化的历史传承、民族风情、百姓生活等等。

  台湾记者在云南:在纳西古城开放观光之后,属于外来的酒吧文化也接踵而至,但是纳西民族有着喜欢接受外来文化的特色,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景象。

  台湾记者在重庆:在我没有来到重庆之前,三峡移民给我的感觉都是哭哭啼啼、心不甘情不愿的,我们实地去采访,他们感觉都很愉快,而且通过这个移民工程使他们整个物质条件都提升了,生活条件也改善了很多,所以大家都很高兴。

  台湾记者在重庆:感觉冲撞力比较强,特别是在长江两岸边的房子,那时我记得我(四年前)来的时候,高楼也只有几栋,还很明显看得出来,只有几栋高楼,大部分都是矮平房,现在等于是高楼是一片,所以这四年它进步相当快。

  主持人:我们再来聊聊两岸新闻记者联合采访的事情。我们知道先后已经举办过六次这样的活动。那么,从台办的角度来说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要推动这项活动?这项活动它最后的成效又怎么样呢?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为什么举办这样的活动,一个就是我们觉得这些地方都是台湾记者比较关心的。我们在确定进行联合采访的时候,我们先征求他们的意见,你们愿意到哪儿去,这样我们就提供方便,更集中一些。再一个就是两岸新闻界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当然有一个互相了解的过程,如果联合采访的话,对他们进一步加深了解、交朋友、对业务的交流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们每年,最近几年每年都办一次,而且得到台湾媒体热烈响应和很好的评价。我想今后根据台湾媒体的要求,我们还可以,不仅可以继续办,密度还可以更多一些。而且根据他们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和办得更好。

  主持人:范女士你怎么来评价两岸联合采访这种形式?据我们了解,台湾方面现在也在效仿这种做法是吗?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我是很有幸,我今年6月到7月之间驻点采访的时候,也参加了“陆委会”组织的第一次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如果要比较一下的话,就是说,在台湾的这次驻点采访,我们大家觉得比较困难的地方就是没法写稿子,因为“陆委会”组织我们是沿台湾东海岸线,那么走一下,但是因为大多数地方都属于观光性质的地方,所以不知道该怎么报道。

  主持人:走马观花。

  新华社港台部 副主任 范丽青:行程也很赶,最后“陆委会”也征求大家意见,包括征求我们意见跟台湾记者意见,要怎么样来办这种活动?我们还是建议他们要有一个专门的方向,让我们进行深入地采访这样。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了很多,两岸新闻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知道张局长在多次场合,他都有一个呼吁,两岸新闻交流现在是不对等的,那您的主要的观点是怎样的呢?

  国台办主任助理 新闻局局长 张铭清:按照我们作为新闻交流的管理部门来说,要求不应该设限制。因为我们对台湾媒体到大陆来驻点没有设限制,不管是家数、还是人数都没有限制,所以台湾也不应该限制。同时可能大家都非常想知道,两岸新闻交流怎么样往前推进?所以,最近钱副总理接见“联合报系”的访问团时曾经说过,他希望两岸能够常驻,当然这有一个谅解,实际上这是两岸记者一个共同的要求。范主任到台湾去采访,也有这种切身的体会,很多台湾记者也跟我说:“什么时候可以常驻?”我说,从我这个角度最好明天就可以做,但是,实际上现在在两岸新闻交流不对等的情况之下,没有改善的情况之下,再往前推进是有点困难的。所以,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不要对大陆的媒体到台湾驻点采访有这么多的限制,解决这个限制以后,我想推进两岸的常驻指日可待。

  主持人:新闻作为一种媒体,它有一种放大的功能,透过新闻交流可以让两岸民众增加互信。新闻交流对于促进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是必不可少的,加强新闻交流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期盼,我们希望台湾当局顺应民意,取消在新闻交流当中设置的种种干扰和阻挠,改变目前两岸新闻交流中的不对等、不平衡的状况。(编导:安倍含、柴玉潞)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