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9日星期五播出
主持人:陈水扁上台前曾为民众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前景,吸引了不少中间选民。但是三年过去了,台湾社会却没有出现人们所期待的经济繁荣与社会清新的景象。那么三年来台湾当局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目前台湾的经济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又面临哪些问题?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到了《海峡两岸》特约评论员张冠华先生为您做分析。
在陈水扁上任届满三年之际,台湾政策研究基金会委托辅仁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主题是民众对台湾当前财政经济问题的看法。结果显示,认为台湾目前的财政及经济状况好的民众有35.7%,认为不好的有60.7%,显示多数民众仍忧心台湾的经济状况。三年前,陈水扁一上任就把“拼经济”三个字挂在嘴边。但是在实际运作上,却看不到他的章法。例如,8英寸晶圆厂要不要开放?在全台湾几乎吵成了一团。台湾要不要开放陆资来台投资?要不要对大陆同胞来台观光松绑?两岸要不要直航?陈水扁总是瞻前顾后,迟迟拿不定主意。为提升经济景气指数,创造就业,台湾当局曾先后推出“8100台湾启动方案”、“扩大内需方案”、“永续促进就业方案”等至少10个以上的大型甚至特大型方案。
主持人:陈水扁上台的时候,他曾经向民众做了这样的承诺,他说他将顺应民意,提高台湾的经济竞争力,让人民过上富裕的日子,那么三年过去了,据您的观察,他在经济施政方面,他能拿到几分?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这个打分我想实际上岛内民众和经济表现更有说服力,那么最近一、两年,台湾岛内媒体各种调查都显示,应该说岛内民众和工商界对陈水扁经济施政满意度是相当低的。基本上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对他的经济施政是不满意的,可以说从民意的调查来看,他不能说是及格的。那么再从经济表现来看,大家都知道,从2000年下半年以后,台湾经济步入一个空前困难的时期,几乎所有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创战后以来的最低点,它整体的经济表现也说明他的经济施政是不能合格的。所以总体来说,经济施政已经成为陈水扁执政以来,他最大的一个包袱。
主持人:那么到底台湾经济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它有什么样的一些问题?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我们先看它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在2000年的时候还是不错的,尤其是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创90年代以来,单季经济增长率的最高点,当时开局是不错的,但是到第四季以后,情况开始急转之下,那么到2001年我们大家都知道,台湾陷入了50年以来的首次经济衰退,衰退幅度达2.18%,是战后台湾经济所从来没有过的。2002年台湾经济表现也不理想,虽然出现一些缓慢的复苏,但是经济增长率也只是3.54%,今年根据各种估测,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比去年也好不了多少。所以总体来说,连续三年台湾经济增长率出现衰退,或低于4%这种情况,是战后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再从它的股、汇市来看,在2000年3月份,台湾的股市一度曾达到万点,但是从此以后,台湾的股市可以说是急速下滑,最近这两、三年基本上是维持在5000点上下,甚至一度跌破4000点,岛内民众财富的缩水程度也达到一半以上。从汇率来看,在2000年的时候,台湾的新台币,1美元对新台币的汇率大概是30元台币左右,那么最近一、两年急速贬值,在35元左右,汇率的贬值也达到百分之十几,还有一个我们看它的银行呆、坏账,也急剧的恶化,台湾的金融呆、坏账在90年代的时候,基本上维持在百分之三、四,步入21世纪以后,台湾的呆、坏账比例急速升高,目前根据官方估计的数字是百分之七到百分之八。
主持人:刚才提到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体现在您刚才提到的几个经济指标上面,那么据您的观察,三年来,台湾当局在经济施政方面,它有没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或者有一个经济的主轴呢?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我看不出这三年以来,它的经济理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比如说它的经济战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经济发展战略,那么具体的经济施政,是如何来针对岛内一些具体的问题,深层原因进一步改革看不出来,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从政治层面,或者一些非经济层面来看,我觉得有些东西倒是一贯性的,就是说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因素在它的经济施政里面,占有很大的成分。这也是导致它的经济施政,不仅没有解决目前台湾存在的一些问题,某种程度上反而是恶化了台湾经济存在的一些弊端。
主持人:回首陈水扁执政三年来,关于岛内经济发展的一些事件来说,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可能就是“经发会”了,因为它号称是召集了岛内各界人士来共同研讨岛内的经济问题,那么站在经济的角度,您认为“经发会”对岛内的经济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它有没有实际的效力?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对整个经济发展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民进党当局的一个想法,它就是要整合在野党,还有岛内的各界,共同为当时经济恶化问题背书,那么后来它也达成一系列的共识,但是后来我们看到,这一系列的共识,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即使部分得到落实,对整个经济发展也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尤其是我们看到“经发会”最引人注目的,它达成的共识里面,比如说“三通”问题,现在都没有实现。
主持人:透过对于“经发会”的分析,我们对于岛内领导人对于经济施政能力也产生了一定的质疑,那么您怎么来评价他这种经济施政政策的有效性?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对民进党上台以来,三年的经济施政,我们可以大体进行一个评估,第一个方面民进党当局没有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这个环境方面,一方面是岛内政局,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状态,两岸关系处于一种紧张,民进党它是第一次有“台独”党纲的政党来上台,而且在一系列施政过程中,又搞“渐进式台独”,这就使岛内的民众和工商界对台湾的前途,以及台湾经济未来的发展,充满一种不确定感。第二个方面我们看,台湾当局的经济政策,就像在“经发会”里表现得一样,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第三个就是台湾当局施政经验不足,整个经济政策不能保持连贯性,那么我们看到民进党执政以来,“行政院长”就换了三个,“财政部长”换了四个,“经济部长”也换了三个,政策的连续多变,经济部门首长的不稳定性,也使工商界和岛内民众无所适从。
不久前,台湾政策基金研究会分别在台北、新竹、桃园举办了三场座谈会,邀请了岛内学者、专家、民众以及地方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针对当前台湾经济情况、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黄耀辉:台湾经济最大的问题在于政策摇摆,当局在许多问题上都违反诚信,导致民众对当局失去信心。
台湾交通大学 教授 沈华荣:建议当局不要从政治的角度看台湾企业到大陆发展,而是要回归经济面,限制或管制产业到大陆发展都不是好方法。
台湾大学教授 周治邦:台湾当局在两岸政策上的反复,对岛内外的投资意愿有很大影响,以春节包机为例,可以说陈水扁无意改善两岸经贸问题。
台湾政治大学 教授 赖士葆:台湾所面临的最大财经政策,在于重大政策的摇摆不定,不论是工时还是“核四”问题,都使台湾的经济受到重创。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当局现在又出台了新的经济举措,您怎么来看待这些新的措施,您认为这种新的措施能否有效执行?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我觉得最近台湾当局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在它施政的不成熟性,还有意识形态色彩重的这种特点是更加明显了,我们看到最近出台了200亿元(新台币)扩大就业计划,还有一个500亿元(新台币)的公共投资计划,这些计划都在岛内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因为200亿元(新台币)的扩大就业计划,实际上它不是从一种专业化的考量,而是从一种政治的角度来考量,它要解决目前的失业问题,为以后自己的选举,营造一些声势,然后匆匆忙忙通过200亿元(新台币)扩大就业计划,临时在有关机构里面增加一些比如说临时工,或者闲职这一类的,临时补充一些就业人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这也反映出陈水扁施政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说不从专业化的问题来解决经济问题,再有500亿元(新台币)扩大投资案,公共投资案也是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尤其在500亿元(新台币)方案通过以后,500亿元(新台币)怎么分配,这个资源是公平分配,还是分配对自己以后选举,或者巩固自己政经势力有用的范围里面,这里面都藏有很多的玄机。所以这个问题最近在岛内“立法院”也是闹得不可开交。
主持人:在我们一开始的讨论当中,我们就提到陈水扁当初向民众做承诺,他要让台湾的经济具有竞争力,让民众过上好日子,那么您认为,如果陈水扁要实践他这样的承诺,台湾经济的出路在哪里?
特约评论员 张冠华:其实台湾经济现在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上,台湾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三年以来,它有短期的因素,也有长期的因素,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从经济方面本身来说,台湾经济正处在一个新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在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以后,如何进一步发挥服务业主导作用,由内需型的发展转为外需型的发展,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一个长久动力,第二个就是说,它的一个瓶颈是工业升级问题,工业面临着如何确立一个新的主导产业,再一个就是如何摆脱过去的委托代工,委托设计这种模式,进一步向更高层次的研发和设计提升,当然还有一个两岸经贸关系的问题,如何处理台湾经济发展与两岸经贸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台湾当局急切处理的问题。
主持人:今天我们分析了民进党执政三年来,岛内经济状况的问题。台湾岛内舆论指出,陈水扁执政三年来,他内心并非不想实现他上台时所做出的经济承诺,只不过是三年来,他的心思更多地放在了拼选举、拼政治上面,经济成了选票的牺牲品。面对即将来临的2004年大选,台湾当局又提出了“拼经济、大改革”的论点,不过舆论指出,台湾民众现在更看重的是实效,口号恐怕不可能为陈水扁带来更多的选票。(编导:高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