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5日星期四播出
主持人 李红: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相声”。作为中国传统的曲艺形式,相声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那么作为大陆第一个与台湾相声界交流的艺术家,姜昆老师有很多两岸相声交流的感人故事,那么今天,我们就将采访姜昆老师,和观众朋友一起来分享他在与台湾的相声艺术家交流中的体会和感受。
主持人:姜老师,我们知道您第一次跟台湾的相声演员接触是在1986年,在新加坡举行的相声大赛,给我们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1986年的时候,作为一个相声演员来讲,我接到了新加坡的邀请,邀请到那里去当评委,他们请我们去的时候正好台湾也请了两名演员,一位叫做王振全先生、一位叫叶余金女士,他们两个作为当时台北曲艺团的代表到这里来,然后我们在一起共同,那是第一次大家互相见面,有很多很激动的场面,比方说,王振全他学山东快书、学快板、学相声,但是很多话他就听录音机,他不知道什么意思,因为他听过《八扇屏》,他说目生重瞳是什么意思,他就不知道,后来我就告诉他,目生重瞳,两个瞳孔,他说打竹板,巴掌一伸,扑扑棱棱棒槌长,就是说这个手指头像棒槌一样,那么长,他每天就围着我问这问那,他说这些都是录老师,就是录音机的录老师教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就听,在广播里听,在录音机里听,我们也弄不清楚有些话什么意思,非常刻苦。板打的也是,拿咱们那个板,他打的那个板像过去要饭的,还拿板一刮,我说你这是干什么,他说我这怎么弄,然后我就开始一点点教他,第一次我后来请他到北京来的时候,我请他到李润杰先生的大弟子张志宽老师家,一把板打起来他哭了,他没见过。他哭了,所以那个时候就看到当时很渴望这种交流。
主持人:那么据我们的了解,当时您还特意写了一个相声的段子,由新加坡的相声演员、台湾的相声演员以及我们大陆的相声演员合说的一段相声,您还记得当时的内容吗?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这个是主要创作是以新加坡的韩劳达先生他创作为主,我来进行修改,三个演员上台来以后说,新加坡的一位女演员说,我们欢迎来自中国的两位相声演员,然后王振全就说,我是从台北来的,我叫王振全,我说我是从台南来的我叫姜昆,底下就是一愣,他说,嗳,你怎么是从台南来的,你想想,你从舞台北边上来的,我从舞台南边上来的,所以我这么说,底下“哇”就开始热了,这个序幕就是这样拉开了。
从1986年的新加坡相声大赛开始,两岸开始了相声领域的交流活动,1992年,大陆首次派出了一个大型的文艺表演团体到台湾演出,在这个演出团中,也有大陆的相声演员,随后,马季、 常宝华、赵振铎以及一些年轻的演员都先后到了台湾,与台湾的相声演员交流。
主持人:那么台湾的相声演员是否也到我们大陆进行过专场的演出?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台湾的相声演员一共我知道的有这样几次,那么第一次是1993年的时候,上海举行国际相声大汇演,那么台湾的相声演员参加了演出,大概当时有这么两对三对,第二次是前年的中国曲艺节,又请来了一些台湾的相声演员到大陆来演出。
主持人:那么可以说,我们和台湾的相声艺术界有很多次的交流,那么您觉得这些交流对于我们两岸的相声艺术发展各自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我觉得这个影响还是很大的,包括你看我们很多相声演员,我们的前辈,收了台湾的一些新弟子,马季老师收了李国修,陈涌泉老师在我们那次去台湾演出的时候也收了一名捧哏的演员,这次常宝华老师也收了大概有两名到三名台湾的相声演员,也是列为自己的门下,我觉得像这种师承的传承关系他会有一种对自己的要求,看老师怎么演,能不能把老师的东西学过来。艺术这个东西的相通我觉得是人为的有一种隔阂的,那么现在一下子通了,现在通了以后,我想一切过去认为神奇的东西,都变为平常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包括现在我的相声,可以说在台湾哪里都卖,在地摊上,基本上都是盗版的,哪里都有。而且很多台湾的观众,包括小燕姐姐说,姜昆你不知道,你所有的相声我都有,我是你的相声迷了,因为已经互通了,所以就不像过去那么闭塞了。
相声从传入台湾至今,有50多年的历史,早在20世纪40年代,陈逸安老先生将相声艺术带到了台湾,台湾的观众马上被这种幽默而又通俗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到了50年代,吴兆南先生和魏龙豪先生成为了台湾相声的代表人物,他们主要继承了传统相声的表演形式,穿上大褂、拿着扇子,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台湾的观众带来了笑声。最近几年,相声艺术在台湾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相声表演团体,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台北曲艺团、汉霖说唱艺术团,“相声瓦舍”,他们不但表演传统相声,还努力地寻求突破,在传统相声的基础上,结合台湾当地的语言和曲艺形式开创了新的相声表演方法。
主持人:那么姜老师,据您的了解现在台湾的相声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阶段?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第一个研究相声的人多了、第二表演相声的人多了,年轻人多了,第三个其余的情况我不太了解,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我想欣赏相声艺术表演的人也多了。
主持人:您可以不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现在台湾的相声形式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出现的?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我想大概无外乎还是三种形式,一种还就是非常传统的,那么在台湾同样有人专门说传统相声,学背《八扇屏》、背《菜单子》、背《地理图》,滚瓜烂熟,这是第一点,新创作的相声不多,所以它基本上还沿袭了一种古老的,那么我就作为一种传承、一种表演,给人唱个堂会,到时候大家一看,穿上大褂演出了,这种相声就出现了。那么第二种,能够跟相声靠边的就是脱口秀,那么脱口秀的演员,像吴兆南新收的这个学生,侯冠群,像侯冠群,他就专门采取了一种脱口秀的方式,他是作为我们相声界的传人,他就是全新的,化上妆,用讽刺政治人物这样的方法,充分利用相声这种语言的功力和表演的这个功力,我觉得给这种相声表演也注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那么再有就是像,作为台湾宝岛的现代戏剧之父的赖声川先生,他一眼就盯到了相声这门传统的艺术上,他认为相声这门传统的艺术,他听每一个字,好像他说的,我听每一个字都蹦着这个中国和民族的这几个在里边,相声每一个字。他就一遍又一遍的听侯宝林的相声,一遍又一遍的听我们新相声,他说它怎么那么机巧,它的语言为什么会那么简练,它刻画人物为什么会那么深刻,他就潜心致力地研究,然后他把他这些感受就告诉他工作坊的同志,让他们一起来听,这些人员坐在一起听,然后开始他们就构思,能够首先定下来讽刺什么样的东西,你就这个人你怎么说吧,他们就胡乱说,他就在电脑上打,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创作方式,然后搞出了《这一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还有《千禧年我们说相声》这样的东西。
由赖声川先生执导的这部现代戏剧《千禧年我们说相声》,还在大陆进行了专场的演出,它虽然不是一部相声剧,却是一部展现了相声艺术精华与魅力的戏剧,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赖声川:想不到一演再演,观众非常喜欢这个戏,非常轰动。演到我们也租不到场地,演员也没有体力了,我们才停下来。
主持人:那么可以说,现在我们这种传统的曲艺形式相声,它也是处在一个转型的阶段,那么您觉得台湾目前的相声的形式和我们的相声的形式,您当然也在力求突破,我们的结合点在哪里,有没有可以互相借鉴的地方?
相声表演艺术家 姜昆:相声艺术表演越来越难了,这是一个现实,第二个相声这个艺术,跟现在目前的观众在整个这种关系上,我感觉现在处在一种很微妙的时期,人们喜欢相声吗,喜欢相声,人们满足相声吗,人们不满足相声。我觉得大家都在共同寻找,寻找什么,寻找一个更好的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也许是我们引导了我们观众的欣赏情绪的一种转变,或者欣赏方式的一种转变,比方说我提出来了相声回归剧场,我们在回归剧场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就说明了我们在引导观众在相声欣赏情绪方面,一个氛围的改变,那么就纯在舞台上表演的相声来讲,说句实在话,台湾的水平还不能够吸引住大陆的观众,因为它毕竟从表演上和师承上的学习方面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他们表现的热情,和他们对艺术事业的执着,我倒觉得是非常钦佩的,这种表演我也感觉到,确实是应该力求改变,在求新求变,能够更步时代的步伐这个方面,我觉得台湾这些相声演员做的还是比较实的,而且走的比较往前,尽管他们步子有的时候你感觉到还有点歪歪扭扭,但是脚尖是冲前面的,他是往前走的。
主持人:可以说,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项目,曲艺形式,就像是胶水一样,粘住了两岸的人。在采访当中,姜昆老师一再地说,他十分敬佩台湾相声演员的敬业精神和对相声事业的热诚,他相信,两岸在相声领域的合作,一定会给处于困惑时期的相声带来新的希望。(编导:陈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