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书画艺术连两岸


  2003年6月17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 李峰:书画交流是两岸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越来越多的大陆书画家到台湾去交流,也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书画家到大陆来办展。那么近年来,两岸书画界的交流态势是怎样的?未来又存在着怎样的合作空间呢,就这一话题,今天我们演播室邀请到了两位嘉宾,他们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飙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郭怡孮。

  两岸的书画交流最早可以上溯到唐朝,1949年因政治原因导致两岸同胞暂时分离,也切断了两岸的书画交流。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两岸同胞往来的密切,两岸的书画交流也日益热络,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为代表的民间机构与台湾的同行进行了大量作品和人员往来。除了一年一届的“两岸书法名家邀请展”这样的定期活动外,还有大量不定期的团体作品交流展和个人作品展览,目前两岸的书画界还在推动办学、开研讨会等更深入的交流活动。

  主持人:那么有没有具体计算过,就是累计下来,我们有多少大陆的书法家去过台湾,台湾有多少书法家来过大陆呢?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恐怕应该在三位数到四位数吧,你想一年总有那么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的来来往往,还有很多不是中国书协组织的,或者不是台湾的那些协会组织的,各种书法团书法家都去,据我所知,渠道非常多,刚刚宋庆龄基金会就带了若干书法家,书法家的来往应该说是非常非常多的。无论是我去,还是他们来,我们在人民大会堂搞过活动,在“国父纪念馆”搞过活动,在孔庙搞过活动,这都是咱们比较著名的地方,也是比较神圣的地方。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咱们中国美术馆,就有全国的油画作品展到台湾去展览,引起很大的轰动,“第九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也拿到台北去展览;像我们最近在“扬州八家”的研讨会,台湾很多专家都来了,研究“扬州八家”;去年我们上海博物馆搞的那个国宝级的绘画展,把几个大博物馆,(包括)故宫里面的都调去了,台湾大批的画家来,而且不但来,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来上课,这个情况是很感人的。

  主持人:在您的记忆当中,我们启动两岸国画界的交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我记得早在八十年代初,许多台湾的画家到大陆来举办画展,当时我们看到了台湾绘画的一些现状,特别是当时刘国松先生的画展,比较现代的一种气势,给大家的印象还是很深刻的。但是当时在那个情况下,我们的画家到不了台湾去,我们的画展到不了台湾,这是很遗憾的,我记得我的画展是比较早的,就是咱们的中华书局和台湾的中华书局联手举办的,在台北举办的我的画展,那是1990年的画展我是第一个,那时候邀请我去,但是台湾没有批准,当时就很遗憾,主办方就感觉非常遗憾,郭先生没有亲自来参加开幕式。

  主持人:您本人没有去参加这个画展。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我没有亲自参加开幕式,所以我只好有一个讲话,有一个录音,有一个录像带,在开幕式上播的,那是那个时候的,但是很快这个局面就比较打开了。

  主持人:没能去台湾您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我也很遗憾,我很想去看一看宝岛的风光,我还真想去画一些宝岛的风光。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人虽然没去,但是思想去了。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当时展览应该说还是比较有影响的。

  主持人:台湾的这些观众怎么评价您?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台湾的那个《中央日报》的海外版都是大面积的,大标题是“民族艺术的一抹新霞”,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墨和色,这个评价还是蛮高的。

  主持人:后来有没有机会亲自到台湾去?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去过了。

  主持人:什么时候?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那是四年前吧。后来这个展览会就很多了,台湾方面也在慢慢地互动,大陆方面的很多画家也到台湾去办画展,包括徐悲鸿先生的展览,李可染先生的展览,还有许多老先生的展览,有刘海粟先生的展览,潘天寿先生的展览,都在台北举办过,而且是非常隆重地举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主持人:1999年您去台湾的时候,您是去做什么?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1999年我是去参加那个“和平统一委员会”的一个书画家代表团,当时刘炳森先生是团长,我是副团长,那个时候局面就很,大家交流就很融洽,非常融洽,我们带着展览去,台湾的画家也经常跟我们座谈、联欢,甚至有很多学生跟着我们,从台北到高雄,然后去听我们讲课,这个交流就很热闹了。台湾的很多重要画家也都(跟我们)互相交流、互相座谈。

  主持人:张先生,据您的了解,两岸的书法界在新时期开展交流。这个起源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1949年以前,台湾的书法的现状和现在是大不一样的,那么在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的时候,当时从故宫里面运了大量的东西走,这样奠定了现在在宝岛上的那些历史,古代留下来的帖,和咱们一些传统的东西在那儿很多。那么从那儿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期,两岸的书法交流应该说是很少的。真正两岸开始交流,从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这儿来说,大概是九十年代中期,我们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的主席,当时是代主席沈鹏先生和我们的一个副秘书长张虎先生访问台湾开始,正式揭开了中国书协和台湾书法界的一些交往,这个交往应该说是历史性的,拉开了两岸正式交往的序幕。

  主持人:我们知道书画一家。这个中国画在台湾的状况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1948年,1949年这个时期,这个时期大陆有几位画家到台湾去,而且是地位很高的,很有成就的画家,你像溥心畲先生,黄君璧先生,后来张大千先生又巴西、从美国回到台湾,“渡海三家”,所以很快这三个人就成为一个主流派,影响了台湾一代美术人的发展。

  2001年10月24日首次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展出近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绘画作品。此次展出的79幅真迹中有许多大千先生在海外和台湾的力作,从未在祖国大陆展出过。张大千,祖籍四川内江,1948年移居台北,张大千先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的画早年取法明清的文人水墨,中年时远赴敦煌考古,习得唐宋精细的画风。他的后半生中有二十多年侨居欧美,使他在晚年开创了一种极具现代感的泼墨泼彩画风,以《墨荷通屏》为代表作,是中国画革新的大家,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五百年来第一人”。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台湾地区来说,比较明显的一个传统派和现代水墨,但是现代水墨,我感觉比大陆走得早一点,他们做了一些尝试,做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尝试。

  主持人:从书法界这个角度来讲,张先生有没有做这样比较,就是说从这种风格流派,从书法本身的特点来说,大陆和台湾在书法界的作品当中有什么样的一些区别?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我们不但是做过这种比较,还做过这种研讨,台湾的书法应该说,对传统的研究和继承下的功夫更多一点,那么咱们中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各种流派在台湾,几乎每一个有点名的书法家,在那儿都有人写他们的字,都有人在继承,就是说台湾一直继承下来,中间没有一个断裂的过程,咱们大陆的书法,在有一段时间有点断裂的那么一个过程。

  主持人: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那么我们大陆的书法家在发展这上面、在创新这方面,可能要比台湾的书法同行做得要好一点。

  主持人:张先生,您怎么来看,大陆的书法作品与台湾书法作品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这个非常简单,大陆和台湾的书法就是一个共同的传承,咱们写的中国汉字都是一样的,继承的艺术传统也是一样的,宗法第一个就是取法,你继承了什么,你写的谁,那么现在有的同志说,我写王羲之,有的说我写米芾,有的写赵孟頫,你无论是写谁下来的,都是从中国历史上一脉相承下来的,他写了一个“远上寒山石径斜”,他也写了一个,俩人写的一看,写得还基本上还一样,传承也一样,传统一样,最后风格也一样,就感觉到一种内心的这种交流,根本不用说什么,就是那种交流。无论是台湾的、是大陆的,那么现在包括韩国的、新加坡的、马来西亚的,凡是写到中国书法的,都只有一个传承,就是咱们老祖宗对中国书法这个传承,这没有任何问题,同根、同源、同发展、同进步。

  主持人:书画是一种纽带,它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年龄。那么郭先生,我想问这样的问题,您在和台湾同行交流的过程当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中国画艺术委员会 主任 郭怡孮:江兆申先生,台湾的画家,非常有名的画家,就是到我们大陆来讲学,就是在我们大陆的美术院校讲学的时候,突然在讲台上病发了,就过去的,讲得非常激动,讲我们的民族艺术,在这个时候,那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感情来谈的;去年我办了一个花鸟画创作高研班,这是大陆首次办的这样一个创作高研班,台湾有一个中青代的比较知名的画家,叫白丰中,在台湾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他就来学习,因为十 年前他到大陆来,感觉他必须把大陆的这些东西很好地去学习消化,所以十年以后他又来了,又来以后,在这个班里面非常认真地搞创作,他就谈到,他思考得很深的,我们到了2008年,当世界的目光都关注到北京的时候,我们中国的绘画应该不管是大陆的,还是台湾的,我们中国的绘画拿什么向世界来展现,这种思考还是很深入的。

  主持人:相对这种国画界对于发展与创新的思考,那么书法界对于两岸的优势互补有什么样的一些思考?

  中国书法家协会 副主席 张飙:书法怎么发展,这是台湾和大陆大家遇到的共同问题,你刚才问的这个优势互补的问题,确实各有各的优势,你比如说,我们跟台湾的交往里面,普遍地感觉到一个,台湾的书法家年龄比较大,这一层人将来随着自然规律,将来不在了以后,下面的那个佼佼者,能够继承、能够发展的人不太多。大陆这儿意识到这个问题,意识得比较早,而且从目前来看,我们办的大展也好,“兰亭奖”也好,“国展”也好,年轻人冒头的非常多,而且刻苦学习、刻苦钻研、继承传统、争求发展的,三、四十岁的人冒出来相当一批,后继有人的问题我们不太发愁,就是怎么样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把传统的东西再进一步加强,这个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事情。

  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 主任 郭怡孮:我们怎么去认识我们的传统,怎么去发展我们的传统现在也引起了两岸的重视。

  主持人:两岸同心,书画传情,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的交流把两岸同胞的心拉得更近了,两岸书画界人士用他们的笔墨表达了各自对书画艺术的理解,使优秀的中华书画艺术能够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编导:柴玉潞)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