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大陆舞蹈家期望两岸舞艺交流更频繁


  2003年6月24日播出

  主持人: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可谓丰富多彩,其中灿烂的中华舞蹈文化也在海峡两岸同行们共同的发展和交流中更加丰富和绚丽。今天就两岸目前舞蹈的水平现状、两岸舞蹈艺术的交流、特别是在非典疫情过后两岸将怎样拓展新的交流渠道和内容等话题,邀请了两位嘉宾。他们是中国舞蹈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史大里女士和中央民族歌舞团的导演丁伟先生。

  镜头中的这个小伙子叫欧思维,是北京舞蹈学院的青年教师。8年前他第一次随海峡两岸和平小天使艺术团赴台湾演出,那时他仅14岁。在台湾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每到一地,他们这些小演员都被安排在一个当地居民家中住。

  北京舞蹈学院 教师 欧思维:“去了台北、台中,还有高雄三个城市嘛,每个城市都有一户人家,一共有三个接待家庭。我跟高雄的那个家庭的关系是最好的,那家对我特别亲切把我当成他们的像亲身儿子一样。我就管他们叫刘爸爸、刘妈妈。虽然只待了一天半,在他们家里,但感情却特别深。走的时候就舍不得,然后就一直在哭”。

  欧思维说,到目前为止的八年里,高雄的妈妈还经常给他挂电话或通信联系。

  北京舞蹈学院 教师 欧思维:“由于“非典”之前我给刘爸爸、刘妈妈他们写了一封信,可能有一些阻碍吧。他们可能没有收到我的信件,我心里挺担心的。我非常想念他们,非常想念刘爸爸 刘妈妈。很想再去一次台湾,能再和他们见面。想看他们这八年当中有什么样的变化,我想他们也一定非常想看到我八年后现在这个样子”。

  主持人:丁先生,刚才我们在短片中看到了,8年前小欧可以说还是一个孩子,现在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可能现在他再到台湾去,他这个在台湾的爸爸、妈妈已经认不出他了。那您对他一定还有印象?当时记得您也是去台湾演出这个团的总监。

  中央民族歌舞团 导演 丁伟: “对,当时这个团就是说,我作的艺术总监。是我带过去的,应该来说,我们在台北第一场演出的时候呢,还没有演出之前我们在彩排的时候,就已经是非常地轰动了。因为台湾的专门学舞蹈的孩子是没有的。就是不像大陆有专业的训练。当时我们去的那个团(团员)才二年级,就是13岁、14岁,最大的孩子14岁。所以我们这个受过专业训练两年以后的孩子过去在那边表演,服装也很漂亮。然后表演的节目,他们在台湾有的是没有看见过的。比如说壮族的《板鞋舞》,还有蒙古族的骑马的舞蹈,应该说在台湾很难得看到的。所以当时的表演是非常非常轰动。演出完以后,很多小孩到后台来和我们的演员合影,然后他自己台湾的爸爸、妈妈也非常高兴。看见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在上面表演,这么多年过去以后,其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难忘。”

  主持人:史女士,我们知道不光是我们大陆的一些艺术团体、舞蹈团体去岛内演出,您也曾有机会参与接待过岛内艺术团体和舞蹈艺术家们来大陆演出。给我们谈一谈他们来演出的一些情况,好吗?

  中国舞蹈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史大里: “1992年在深圳,当时我在主持深圳的一个华夏艺术中心的工作。我们邀请了一个台湾的云门舞集(现代舞团),它的艺术总监叫林怀民。这个作品因为我是在1986年我在香港第一次看的,那次是在香港参加一个国际华人华裔舞蹈年会。我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感觉很激动。因为我那天坐在最后一排,整个演出中间不停地有掌声四起,到整个演出结束的时候,很多人跑到那个乐池跟前,大家兴奋就在那儿跺脚。当时看了以后,因为我正在思考我们大陆那个时候正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创作一种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我们正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我看到了这个《薪传》。我觉得它是一个既反映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且又具有很前卫的现代思维。因为他写的是一个300年前的大陆先民。那个时候叫唐山,怎么样渡过这个海峡,他在戏里叫黑水。渡过这个海峡能够到这里开拓了这个荒岛。我觉得它的含义应该比这个还要更加地深。就是说,这个大陆先民到了那边以后呢,他世代相传地去建设了这样一个岛屿。能够把它一代一代人使它更加繁荣和昌盛。所以我觉得,这个作品本身虽然讲了一个很简单的这样一个史实,但是它能够激起人们的一种对生命意识的一种很强地呼唤,我想就是能够反映了我们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主持人:那么是不是也反映了两岸同文化、同历史、同宗、同族这样一个意义?

  中国舞蹈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史大里:当然了。因为他从唐山渡过黑水,渡过海峡去到这个荒岛,而且在那里开拓以及繁衍。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已经说明它是一种同宗同族的血缘关系。

  主持人:我们两岸的这个舞蹈交流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舞蹈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史大里:应该说,我们由于是同宗同族,所以很多亲朋好友之间的民间的往来是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作为两岸之间的比较郑重其事的比如说是我们这种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是应该讲从1985年。我们首先是到香港去参加国际华人华裔舞蹈年会,因为是全世界的华人,所以大陆跟台湾同属在这个会议的范畴之内。我们在那儿交了很多台湾的朋友。

  旦周多杰和慈仁桑姆是一对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的藏族夫妻。他们创作的很多舞蹈作品在海内外,特别是他们给台湾学员排练的作品在岛内舞蹈比赛中多次获得一等奖。1992年他们收了第一个台湾学生学习舞蹈,并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去台湾从事舞蹈教学和排练舞蹈节目工作。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教授 慈仁桑姆:“今年本来也要走,但是因为这个“非典”去不成,听说北京疫情那么重以后纷纷给我们来电话,哎呀,老师怎么样?我们也给他们打电话,后来一看台湾突然间就猛增,我们又给他们打电话。”

  谈起学生,他们说对第一个教过的台湾学生记忆最为深刻。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教授 慈仁桑姆:“叫李佩绮,也是1992年第一次跟我学,她母亲给我打电话就说,要把这个孩子在我手下学。”

  桑姆老师回忆说,由于那时祖国大陆还没有接收台湾籍学生学习舞蹈的先例,因此担心如果这位学生过来吃住和上学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经过与校方沟通,桑姆夫妇最终以个人名义接收了这名学生。所以她在我这里住吃整三个月,一个学期。我给她教课我们下了很大决心。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副教授 旦周多杰:你想住吃教都是我们管,这是压力很大呀!我们下决心还是做些海峡两岸这样的文化交流,不仅从教学上、感情上、相互的帮忙上。三个月,而且冬天,我女儿睡在地铺。那个时候还不是这种地板,水泥地。所以她们家里来了很感动。她们家对我们也很好。

  在桑姆老师的精心培养和关心下,第二年李佩绮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成为第一批考上大陆舞蹈学院的台湾籍学生。桑姆、多杰夫妇向记者还谈了对两岸舞蹈交流的感受、两岸舞蹈的异同、发展水平比较和应该相互借鉴的方面等话题。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教授 慈仁桑姆: “因为是同祖吧,互相之间接受的能力特别快,所以一接受一次以后,又看到了里边的一些文化的内涵。所以我就觉得就是说,通过我们的这种交往以后,台湾的不要说老师就是那些小不点的小孩们都喜欢民族舞蹈。谈到兴致之处,他们还对着摄像镜头模拟了辅导台湾学生时的舞蹈动作和要领。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副教授 旦周多杰:“我就编了一些马步啊,我给他们讲,马步要的是什么呀?就是民族的一种性格,就是冲出困难。”

  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教授 慈仁桑姆:“我的教学呢,是各个民族的,比如说,蒙族这种硬腕,还有拉臂,他们也喜欢傣族的,南方的一些(舞蹈)。还有教藏族的这些都很喜欢。

  主持人:那么我们在民族舞蹈和民间舞蹈上是不是也有相通相融的地方呢?

  中国舞蹈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史大里:应该说,有很多相通和相融的地方。我觉得在很多的动律,情感的表达很像我们的苗族、景颇族、佤族都很相似。

  主持人:刚才我们一直在谈论舞蹈的交流,二位可不可以再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舞蹈的分类。

  中国舞蹈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史大里:

  “有很多的分法,但是比较多的,大家比较通用的就是有五个舞种。就是古典、民间、芭蕾、现代和当代”。

  主持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有一些进一步交流打算吗?

  中国舞蹈家协会 常务副主席 史大里:我们有很多计划。当然由于“非典”对我们整个计划的推进可能有一些影响,但是绝对不会从根本上改变首先我们是同宗同族。我们理当应该有比较频繁地交往。而且中国舞蹈家协会将组织一个中国舞蹈家明星艺术团。这个艺术团也初步有一些打算。在整个环球巡演当中呢,也一定会把台湾作为我们一个很重要的演主持人:丁先生,你有什么打算和希望?

  中央民族歌舞团 导演 丁伟:特别渴望是能够在2004年我们国家大剧院落成的时候,台湾能够有一个团在里面表演。

  主持人:可以说我们两岸在文化上有共同的根基。那么舞蹈作为一种形式,又成为了两岸人民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个纽带。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中国舞蹈是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神韵和风貌,中国舞蹈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全体成员智慧和心灵的结晶。我们相信,随着两岸舞蹈家们更频繁地交流,中华舞蹈艺术会更受海外观众的喜爱。(编导:张利中)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