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首页     热点扫描     热点透视     李峰主持     录制大事记         



新华社驻台湾记者谈新书《目击台湾》 


  主持人 李红:日前,新华社十八位驻台记者共同出版了一本新书《目击台湾》。这本书讲述了18位记者在台湾的采访经历,折射出台湾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现状。今天我们的演播室邀请到了这本书的主编之一,新华社高级记者、港台部副主任范丽青女士和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新华社记者顾钱江先生来共同为我们讲一讲他们在台湾的所见所闻以及编辑这本书的一些故事。

  《目击台湾》共计二十八万字,收录了新华社十八位驻台记者的七十四篇报道,分社会民情篇、两岸交流篇、经贸往来篇、政治观察篇和文化教育篇五大部分,每部分开头都配以一篇精彩的短文。书中,新华社记者的笔触涉猎甚广,既有描述台湾风情的文字,也有对台湾社会、文化的写实,更有反映两岸交流的篇章。

  范丽青,新华社高级记者,港台部副主任。1991年8月曾和中国新闻社记者郭伟锋一起赴台湾采访“7·21”渔事中被扣的大陆渔民,成为海峡两岸隔绝42年后第一批进入台湾岛内的大陆记者。 2001年2月8日,范丽青和新华社记者陈斌华作为祖国大陆第一批赴台湾驻点采访记者在台湾工作一个月。

  顾钱江,新华社港台部编辑。2001年5月,顾钱江作为新华社第四批赴台驻点记者到台湾采访。此后,他又于2002年2月、2003年4月两次赴台湾驻点采访。

  主持人 李红:范女士这本《目击台湾》刚刚出版,可以说就引起了一些人士的关注。那么当时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来编辑这本书的呢?

  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 范丽青:说实在的,大陆记者到台湾去驻点采访在岛内还是很受关注的,我们记者一批一批做,一批一批去采访报道以后,台湾有一些方面也很重视我们的报道。甚至有一些研究机构,有一些学院的做新闻研究方面的人士呢,也在搜集我们的报道进行新闻方面的一些研究。那我们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想说,我们有了一定的积累,我们可以自己来编一本书,让我们大家来,告诉大家我们记者都做了一些怎样的报道,怎么样来看台湾。

  主持人 李红:那么两位对台湾的总体印象是怎么样的呢?

  新华社港台部编辑 顾钱江:在我们去之前心里就有一个疑问,就说台湾人对于两岸的统一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想法。从我们了解的实际情况看,我们觉得台湾人大多数还是希望两岸能够发展关系,能够两岸和平,然后共同做好经贸的交流,能够提升台湾经济地位,希望两岸中国人能够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我觉得确实是台湾老百姓大多数人的心愿。

  祖国大陆于1996年率先开放台湾记者在大陆驻点采访,目前有九家台湾媒体申请驻点并获得大陆批准,分别是台湾TVBS、东森、真相、台视、中广、《联合报》、《中国时报》和“中央”社等。几家媒体的驻点城市集中在北京、上海、福建等地。对台湾到大陆采访驻点的媒体数量、采访人次,大陆方面没有任何限制。但台湾当局对大陆记者的赴台采访,目前却只批准四家,每家只有两人。这四家新闻媒体分别是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迄今为止已先后派遣驻台记者28批,发回报道3000多篇。

  主持人 李红:那么在这本《目击台湾》里你们前言的第一句就是“台湾有大事,我们在现场”。从2001年第一次到台湾到现在已经两年时间了,可以说经历台湾岛内种种变化,你们的一种感受是什么?

  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 范丽青:说实在,真的是身临其境,看法是不一样的。跟我们过去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大多数只能通过第二手资料来做是不一样的。比如有几件大事我们书里面也都有收录。当时我第一次去驻点的时候,正碰上张俊雄(台湾行政部门负责人)宣布要复建“核四”,要重建“核四”,这个“核四”问题在岛内一直是非常矛盾的焦点,各个方面为了要建不建,要停建,其实“核四”已经建了一半多了,就这个问题吵来吵去,在当时复建“核四”的时候,我们就到了现场采访,也提问,后来在街上我们还听到一般民众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我们也都能够身临其境做出一些观察和报道,这个和平常依靠台湾媒体报道来做报道是不一样的。

  这18位到台湾驻点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关注的是台湾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到两岸关系、台湾政局的风云变幻,小到百姓收入变化等等,都是他们捕捉的素材。另外,他们还采访了许多台湾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的名人,比如在大陆很著名的三大漫画家,几米、朱德庸、蔡志忠等,还有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在采访完林海音之后不久,林海音女士不幸去世,新华社记者的这篇文章也成了与林海音之间的绝唱。通过他们的报道,大陆百姓对台湾有了更形象、具体、客观的了解。不仅如此,他们的工作也让世界了解了台湾,在对世人关注的华航空难事件的报道中,新华社记者发出了《爱与哀愁---华航“5·25空难”》等多篇文章,真实、客观地介绍了台湾华航空难事件的发展情况。

  主持人 李红:顾先生我们注意到在这本书当中也有您的《在台北感受春节》和《佛指舍利台湾供奉》等等报道,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

  新华社港台部编辑 顾钱江: 《佛指舍利到台湾供奉》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因为这件事情是发生在去年春节以后,当时我和另外一位记者在台湾驻点,过春节,春节之后这件事情,因为我们亲历其间,就发现在岛内引起非常大的轰动。

  2002年2月23日下午1点45分,国宝级的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在两岸佛教界人士的护送下,顺利抵达台北桃园机场。顾钱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写下了《佛指舍利赴台供奉》等文章。文章中说:“佛指舍利的到来不仅满足了台湾佛教信众瞻仰礼拜的心愿,而且加强了两岸民众的沟通。台湾信众说:这是两岸最亲切、最自然、最和气的交流。”

  新华社港台部编辑 顾钱江:佛指舍利到了台湾的时候,可以说是万人空巷。很多老百姓夹道欢迎,行跪拜的大礼,也可以看出非常虔诚。我记得台湾报纸标题上谈到这件事的时候,用了一句话是叫做“佛祖来了”,因为这个佛指舍利是释迦牟尼的舍利,它来到台湾以后,台湾百姓把它视为“佛祖来了”。可以讲从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两岸之间的这种文化的交流,宗教交流是非常有前途的,而与此相对地搞“文化台独”恐怕是没有前景的。

  主持人:范女士我们看到在这本书当中,也收录了您的多篇报道,谈一下当时一些采访经历和情况。

  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 范丽青:说实在的,我们每批记者要走之前都要做一个采访计划,采访计划除了跟踪当时发生的一些大事和可以预见到的一些大事以外,其他好多部分有的凭记者自己的兴趣。我长期做台湾新闻,加上政治、文化这些领域我还都比较有兴趣的。所以我说实在,你像我在书中有我一些对台湾选举一些观察,对台湾一些政治事件一些接触,另外我们也做一些文化方面的专题,比如我去采访台湾的歌仔戏。

  范丽青是福建人,对歌仔戏情有独钟。在台湾采访期间,她写下了《百岁歌仔现新貌》的文章。文章中不仅介绍了台湾年轻一代歌仔戏演员的生活,也记录了两岸第一部共同创作的歌仔戏剧目《周阿春》的合作经过。

  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 范丽青:台北有个戏剧学校,他们开了歌仔戏专业,我就挺感兴趣的,我就看,因为我是福建人,我们对歌仔戏与漳州芗剧之间的渊源我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们也挺有兴趣就去采访他们,他们学生正好排练,要推出一个新戏,接触了很多为什么要来学歌仔戏的这帮小姑娘们?她们说得都挺好的,她们对于传统文化有一种希望继承,希望传承的心愿,为了这样的目的来学戏,我觉得这个都是目前来讲我们如何保存中华文化优秀文化里面非常难得的一种精神。通过采访学生,我们跟学校的教戏排戏这个过程,你也可以看到,随时你可以看到两岸交流的痕迹。

  主持人 李红:您曾四次驻点采访报道,您觉得台湾民众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新华社港台部副主任 范丽青:其实最关心就是经济的状况,因为大家知道,其实台湾经济也是进入一个转型时期,那么经济的不景气,已经从2000年开始以来已经持续有几年时间了。当然了,经济不景气就牵涉到收入下降的问题,我们第一次到台湾采访的时候其实已经感觉到这个问题,回来以后我们也曾经写了一个台湾观察,里面讲到这个事情,当时一般的老百姓跟我们谈到的就是有一句话,用闽南话来讲就是世道不好,也没办法。就是时机不好,没办法,大家只好熬着点,是这样一个感觉。所以现在台湾当局提出拼经济,提了很久了,经济到底怎么样,目前一时还是拼不上去。另外一个方面呢,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大家对于政局混乱也感到很不安。

  主持人 李红:顾先生我们知道您台湾岛内驻点采访报道的时候,采访了很多台湾的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其中包括台塑集团的董事长王永庆,还有统一集团的总裁高清愿以及极力推动“两岸三通”的台湾知名人士章孝严先生,那您在与他们接触过程当中他们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新华社港台部编辑 顾钱江:您刚才提到这三位他们都是希望两岸能够尽早“三通”。像我在采访王永庆的时候,我第一次驻点采访的时候,当时正好是台湾新领导人上台大概一年,一年的时候台湾媒体有一个形容词,从政治上来讲,是“一片乱象”,从经济上来讲是“加速沉沦”。作为工商界这样的大佬级的人物,王永庆、高清愿他们在这个时候纷纷发表言论,当时王永庆曾经几次写万言书,敦促台湾当局能够尽快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加快两岸的“三通”。

  主持人 李红:顾先生,在您对这些人士的采访过程当中,您觉得他们对台湾目前的经济现状以及两岸的经贸往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新华社港台部编辑 顾钱江:王永庆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候,他举了一个非常有人情味这样一个例子,他就以他自己家里的情况做比喻,因为他家里兄弟姐妹很多,他的两个妹妹因为小时候家里穷,过继给别人家了。可是这两个妹妹情况很不同,其中一个妹妹,他的大妹妹非常愿意回到自己亲生父母家里,另外一个小妹妹好像就不太愿意回来,就比较认生。王永庆说,你即使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感情比较少,但是你必须承认那是你的亲生父母。所以他的比喻就是台湾和大陆是家内人,是一家内人。王永庆他形容台湾的经济是百业萧条。我们在采访他的时候,我们也问到他,您认为怎么解决台湾经济这样一个局面,他说问题解决起来可能很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发展两岸关系,尽快实现“三通”,他认为这是解决台湾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主持人 李红:采访当中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对台湾政坛、台湾社会有忧虑、也有兴奋,有失望也有希望。实地的采访让他们感受到了真实的台湾,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他们耳闻目睹的台湾风云变幻告诉大陆的读者。(编导:欧阳群 摄像:雷昊 杨华)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