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峰)今年暑期以来,台湾的教育改革成为了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近期,一些台湾的专家、学者联名发表了“教改万言书”,对台湾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普遍感到忧虑,那么,台湾的“教改”究竟怎么了?事件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的演播室请到了两位嘉宾是全国台联研究室副主任杨毅周先生和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刘红主任。
20世纪90年代,台湾教育部门就开始准备着手对中小学教育进行以升学方式改革和课程统合为主轴的“教改”,先后推出了“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教学等措施。按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设想,新的“多元入学方案”实施后可以纾解学生升学压力,使学生摆脱联考制度下“一试定终身”的梦魇。“教改”方案几经反复,在2001年在部分学校开始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教学,到今年,“九年一贯课程”教学,全面推开,同时高考招生也开始了全面改革,也就是以“大学多元入学方案”全面取代过去的联考升学制度。
就在“教改”全面推行不久,台湾大学学费传出调涨的消息,这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了巨大压力。据了解目前台湾在校的90万大学生中,靠就学贷款支撑学业的高达58万人,占一半以上。经济不景气,大学学费却越调越高,学生与家长的反对声不断高涨也就不难理解。一些由大学教授、老师和学生组成的“教改”团体日前在陈水扁办公室门前举行抗议活动,他们头上绑着布条,高举“饶了孩子吧”的牌子,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台湾大学生:太多的人都没有办法负担了,要上台大,要这样念完,可能到时候都已经是负债了。
其实调长学费问题只不过是导火索。日益深入的讨论、争论,牵出了台湾教育界更多、更严重的问题,许多人士将批评的矛头直指岛内各界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的“教改”问题。7月20日,岛内100多位大学教授联名发表的“教改万言书”出炉,学者们认为,目前到处可听见学生与家长们对教改的不满,最令学者们忧心的则是人才竞争力流失,最让专家学者不满的是,教改政策推出后,10年换了6任“教育部长”,各吹各的调,既没统整也没检讨,现实情况跟原构想有落差,校园生态动荡不安。
台湾大学心理系 教授 黄光国:学生程度降低,学费不断调高,造成我们今天的问题,如果没有反省能力的社会,注定是要继续往下沉沦的,那我们看到10年来很奇怪,问题百出,整个社会一点反省能力都没有。
在“教改”政策中反弹声浪较多的是“大学多元入学方案” 原本是想纾解学生升学压力,使学生摆脱联考制度下的“一试定终身”。但结果却变成了“多元入学、多次考试”,而且实际上通过“甄选入学”进入大学的学生人数很少,反而出现了“推甄不公”、“内定人选”、造假等弊病,有碍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利于出身贫寒家庭的学生。
主持人:台湾这次“教改”它最核心就是废除联考制度。给我们简要地介绍一下这次台湾“教改”主要内容好吗?
全国台联研究室 副主任 杨毅周:台湾这次“教改”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引起争议大的主要两点,一个就是联考,以“多元入学”来代替一次考试定终身这种制度。还有一个比较大就是所谓的课程的这种统合的问题。就把原来各种分科的教学统合成七大领域,比如物理、化学就变成理科的一个领域,文科还有社会、道德、历史等等这样子弄成一个领域,变成了七个领域,用这七个领域方式来进行统合这种教学方式。
主持人:类似这种“多元化入学”这样一种方式,还是比较符合教育理念,或者一种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的争议?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 主任 刘红:这个方案拿出来来看,应该来讲,跟它传统的联考制度相比的话,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它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甄选入学”,拿我们的话来讲叫推荐上学。一个是推荐上学结束以后,另外一类就分为“考试分发”,就以考试来确定。“考试分发”又分为甲乙丙三种方案。也就是说它这个太复杂了。
主持人:选择的方面太多了,让很多考生包括家长都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 主任 刘红:不光是太多的问题了,比如说就一个推荐入学,我们用这个词,他要从一进高中开始所有活动都要记录下来,你所有的小考、大考、月考、周考都要记下来,也就是说原来的“一考定终身”,现在变成“百考定终身”,包括你的课外活动,包括你的手工操作,你的劳动、自然什么都要给你记下来,所以太复杂。更大一个问题就是推荐入学、“甄选入学”的标准问题,这个标准由谁来制订?由谁来控制?由谁来执行?
全国台联研究室 副主任 杨毅周:这里就有我们常说的,有走后门的问题,有人情的问题,关系的问题等等,家长有时候也很难信任,所以引起一些不满。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台湾最近有一些学者,包括教育界的一些人士,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也发出比较担忧的这种心声,你认为他主要担忧是什么样一些问题?
全国台联研究室 副主任 杨毅周:对他们来说还有一些更深层次问题,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个,正好最近,台湾的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学费上涨,这是一个。第二个的话学生不是要进很多补习(班)吗?这个是要花钱的,他们就认为说,这会造成社会不公平,因为本来你受教育,目的就是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社会阶层通过这种教育能够互动,进行流动。可是你这样的结果造成这样子,有钱的人因为他能够请得起好教师,上得起好的补习学校,当然学习更好,他可能上更好的学校。没钱的,补习又不行,然后学校,如果好的学校价钱又高,他上不起,所以造成社会分化好像更加严重,贫富差距拉的更大,这个是造成社会不公正,不公平,他们这是一个忧虑。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 主任 刘红:教育专家他们提出的情况来看,很多触及教育本身的技术性问题上。比如说“九年一贯课程”教学问题,它就提出一个,每个学校都可以自己编教材,都可以自己定教材,出教材的话,那这样的话会编出一大堆重复的。
主持人:而且我们看到台湾媒体也报道说,这些教材良莠不齐,有的教材非常低劣,包括错别字都连篇。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 主任 刘红:关键还有一个,同一个问题,这个学校编的教材是这一种说法,那个学校编是那种说法,那么这个到底以哪个为准。就学生来讲,他原来只要学一本统编教材,有统一的大纲,把这个内容掌握就行了,现在他要把社会上认为,稍微好一点教材,他都要拿去看。他本来从源头来讲,“教改”是想减轻学生的负担,结果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从它的结果来看是要改革高考招生制度,结果又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和麻烦。所以很多专家,教育专家就从教学规律本身来谈这个问题。
10年“教改”,究竟改了什么,一直让台湾社会各界质疑,一项关于补习班的调查也许可以说明什么。据调查显示,台湾的补习班在1994年为1865家,到2003年达到10883家,10年来上升了5.8倍,现在在校学生的补习比率高达六七成,每人每周的补习时间超过9个小时,就连本该快乐玩耍的假期,这些小孩子也只能在补习班里度过。而在费用方面,平均每个学生每月都要负担4000多元新台币的补习费,这也让因为经济不景气,收入减少的家庭雪上加霜。原本是让中小学生减轻压力、快乐学习的“教改”,却让补习越来越多,许多学生和家长不禁问,到底什么时候,学生们可以快快乐乐地去上学。面对这种情况,台湾教育界人士批评称,教改10年改出“四不一没有”,所谓四不是指“‘政府’不负责、老师不支持、家长不安心、学生不快乐”,所谓的没有是指“毕业没出路”,以此说明教改10年所造成的社会乱象。学者们提出避免台湾教育继续向下沉沦的四大诉求,包括:一、检讨10年教改、终结政策乱象。二、透明教育决策、尊重专业智能。三、照顾弱势学生、维护社会正义。四、追求优质教育,提振学习乐趣。
主持人:目前我们看到台湾“教改”,可能已经处于这种骑虎难下的一种状况,包括陈水扁都说,现在他都感到无所适从。您认为教改前途会怎么样?杨教授。
全国台联研究室 副主任 杨毅周:我对台湾“教改”整个发展,觉得还是比较乐观,因为这种教育改革,毕竟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事情,我想台湾社会一定会整合出一套非常完整的“教改”方案出来。当然这需要过程。一个就是人们脑子里观念问题,家长、学生、老师这些观念都要改变,要适应整个这种“教改”一个过程。第二个配套措施要完善,一个改革出来的话,急匆匆推出来,不完善,不完善不说自己不好,反而指责说你执行的,比如说去指责老师,你怎么不这样给我改,你已经把课程给统合了,我原来教地理的,还要让我教历史,还要教文化,还要教各方面东西,这不是我的专项,然后就指责说你怎么不改变。对一个老师来说,比如我干了几十年,我干得都很好,你这弄出来,你没有给我时间来学习、培训,自然大家情绪就非常不满。当然对我们来说还有一个比较关心的事情,就是说有些一些政党借着“教改”,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给灌输进去,要培养台湾的“国民意识”等等,这个东西会造成目前台湾社会的混乱,台湾的学生这种意识形态的混乱。
主持人:谈到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在台湾“教改”过程当中,也反复会提到,包括《认识台湾》教科书的出台,包括现在推行所谓“国民教育”问题。刘教授怎么来看?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 主任 刘红:从这一次“教改”内容,尤其是在李登辉后期和民进党上台以后比较突出的一个内容。除了刚才像杨教授讲的,它把整个课程分成七大类以外,其中他特意加了一些,比如说有些是合理的,重视英语教学问题,这是合理的。比如说根据学生年纪增长,增加适当的课时内容,这也是合理的。但是你看它从低年级就开始,就过分地强调乡土语言教学的问题,要让学生学这个的问题。地方方言来讲,一般的学生,当地人都会。但是他硬要把它作为一种“官方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的话,就要考虑它有什么目的的问题了。比如它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就有《认识台湾》,我觉得在台湾的学生学习一点如何去认识台湾的知识也未尝不可,这也是合情合理。但是认识什么样的台湾?现在的问题是经过这几年他们在教学内容上调整,他认识的台湾是什么?是一个鼓吹,从中国把台湾分离出去的,从历史,从文化,从习俗,从传统上,他讲的是认识这样的台湾。
全国台联研究室 副主任 杨毅周:这造成的后果就比较严重,将来这批台湾学生长大以后,他如何面对两岸关系的历史、现状、未来,
主持人:刘教授怎么来看,要使“教改”顺利地过渡,或者走上良性过程,它需要解决哪些根本性问题?
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综合室 主任 刘红:就我个人来看,因为传统的联考从1954年到现在48年了,它非常完善。现在变成由封闭型教学向开放型教学转变,这个就有制度需要完善的问题。
主持人:台湾的教育改革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社会各界目前正在就“教改”的内容进行讨论和修改,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台湾社会民情发展的改革之路。(编导:王海涛 摄像:孔河 雷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