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团,在整个三峡库区进行了为期8天的联合采访活动,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不但见证了三峡大坝的气势宏伟,也将目光关注到了三峡建设中的文物和生态保护问题,那么,三峡建设过程中是如何保护文物和生态环境的呢?两岸的记者又有什么样的担心和问题呢?
“奇峰峻岭、雄姿犹在,高峡平湖,喜添胜景”,随着三峡大坝蓄水到135米,湖北宜昌三门坪至重庆丰都近400公里的水面上形成了一座巨大的三峡水库,”高峡出平湖”已经初步的显现。7月8日到7月13日,海峡两岸记者三峡联合采访团领略了新三峡的壮美景观,三峡库区的文物和生态是如何得到保护的?是了两岸记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个峡谷组成。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水面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旅游的胜地,三峡两岸拥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整个三峡库区有1087处文物点列入了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点723处,地面文物点共364处,国家为保护这些文物资源拨款10亿元人民币,立保在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以前完成全部的保护和抢救工作。
国务院三峡办的专家邓一章给两岸记者介绍了整个三峡库区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情况。
邓一章:这些我们都采取三种保护方式这三种方法一种是留取资料第二种是原地保护再就是搬迁保护。
原地保护,就是将三峡地区那些不易搬迁的和不合适搬迁的文物在原地采用建设护岸大堤等方法进行保护,整个三峡地区有41项这样一来的文物单位。资料保护,就是将长江地区已有的文物资源和尚未发掘的文物资源采集起来,建立博物馆等基地,实施保护。搬迁保护则是将已有的文物资源所有的组成部分都编号,在其他地方将其组装起来,恢复其原貌。
石宝寨是三峡库区文物原地保护的典范,7月10日傍晚,两岸记者来到了这一旅游胜地。石宝寨位于重庆市忠县,长江北岸。12层高的寨楼建在悬崖上,是长江沿岸最高的建筑。在三峡工程没有蓄水以前,石宝寨下还有石宝镇老街等建筑,三峡二期蓄水到135米时,老街已经被淹没,石宝寨变成了一个孤岛。等到蓄水水位达到175米时,楼门将被淹没,当台湾的记者登上石宝寨的时候,他们看到了175米的标志已经画在山门口,他们关切的向导游询问起了石宝寨被淹没以后的保护措施。
石宝寨的保护措施是在离寨门三米远的地方建一个护岸大堤,把石宝寨包围起来,使它在涨水后不会受到江水和20年一遇的洪水破坏。石宝寨的保护只是整个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一个部分,顺江而下,7月11日,两岸记者又来到了奉节白帝城,在这里记者们不但参观了白帝城托孤堂,还从高处观赏了夔门的壮美景观。在白帝城的山头遥望,夔门就展现在了两岸记者面前,当导游说到新版的人民币10元背后就是夔门峡谷的时候,台湾的记者马上从拿出了10元人民币比对起来。
随记者团顺江而下的三峡工程专家陶景良,向台湾记者讲起了他每每经过夔门时的激动之情。
国务院三峡办专家 陶景良:我到三峡已经无数次了,但每一次经过夔门,不管每一天轮船在哪的时间,我都要看一看夔门,对夔门这个天下雄的气势,确实能够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我有这种感觉。有一次是半夜,漆黑漆黑,伸手不见不五指,我也要出来站在船头上,虽然说我看不见夔门,但是我感觉到船进了夔门。
夔门,也被称为瞿塘关,位于瞿塘峡的西端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起点,夔门岩壁上有历代著名书法家留下的摩崖石刻,为了保护好这些石刻,文物工作者对其使用了切割平移的方法,就是将被淹没的石刻从悬崖上切割下来,在距离原址500米左右的地方选择了一处与原址环境风貌相似的岩壁上复制,所以当两岸记者乘坐的船经过夔门的时候,我们仍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石刻。
过了夔门,两岸记者乘坐的船就进入了长江三峡,在观赏三峡的秀美景色的同时,两岸的记者还游览了位于长江三峡第一大支流大宁河下游的巫山小三峡。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著有“朝辞白帝彩云间”,这一千古诗句使白帝城闻名遐迩。我现在所在就是白帝城,我身后是有着天下雄之称的夔门。那么目前长江的水位已经上升了四、五十米,夔门依然保有它雄、奇、险、美的景观。那么等到三峡水库建成之后水位继续上升40米那么那个时候。夔门是否会保有这样的景观成了两岸记者关注的话题。
伴着导游演唱的优美的三峡民歌,记者们进入了小三峡,巫山小三峡是由龙门峡、巴雾峡和滴翠峡组成的,全长50公里,峡中碧水奔流、猿声阵阵、云雾缭绕,是一条美妙动人的自然山水画廊。这里还保存着秘存千年的巴人悬棺、令人费解的确古栈道,古风犹存的大昌古镇。构成了一副令人难忘的人文景观。两岸的记者在观赏这美景的同时,仍十分关注三峡工程建设会给小三峡的景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随船的导游给两岸的记者介绍起了小三峡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导游:以前游览小三峡,那种激流浅滩的地方,客人都必须离船上岸,因为船逆水行舟过浅滩激流的地方,过不去。而现在三峡水位上涨之后,把激流浅滩,落差高的浅滩都给填平了。因此现在游览三峡,会更加地安全、更加地顺畅、更加地节省时间。
纤夫拉纤,是三峡蓄水以前,游览小三峡的一道景观,三峡蓄水以后,以往的急流险滩现在都被淹没,大量的新游轮成为游览小三峡的交通工具,在新搬迁的秭归县城内,两岸的记者看到了一块从三峡地区搬来的纤夫石,纤夫石上那一道道被绳锁磨出的深深的印痕,记录了三峡地区那段险滩密布的历史,也使人们深刻的感受到了,三峡工程的建设给三峡旅游带来的新的生机。在游览完新小三峡以后,两岸的记者又来到了三峡库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凤凰山,凤皇山原来是一坐普通的小山,但是三峡工程的建设赋予了它不寻常的生命。
:导游介绍搬迁过来的庙。
江读庙,是中国现存的惟一一座祭祀江神的庙宇,它原来坐落在秭归县城内,随着三峡移民工程的推进,秭归搬迁到了凤凰山脚下,这座江读庙和秭归地区保存古代民居也被搬迁到了凤凰山上,与三峡大坝遥遥相望。搬迁文物,是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又一种形式,那么这个工作是如何进行的呢?秭归博物馆的馆长给两岸记者介绍起了搬迁的情况。
馆长:我们凤凰山集中搬迁秭归的文物一共24处,其中有……这个在长江三峡工作量最大,历史搬迁最多。这个搬迁包括在全国可能还是其他地方没有,还是其中在我们折可能更多一次。
记者:总投资达到多少?
馆长:总投资现在已经达到500多万,已经500多万。在全部搬迁结束大概6千多万。
看到这些文物被完好无损的搬迁和保存,两岸的记者都非常的感叹,但是更吸引两岸记者目光的是保存在庙内的三个从三峡峭壁上取下的千古悬棺,这三个悬棺取自三峡中的兵书宝剑峡,兵书宝剑峡的名字也是由这三座悬棺而来的,因为古人在游览三峡的时候,从江面上仰望峭壁中的悬棺时,觉得很像是嵌在峭壁中的一本兵书,峡谷也因此得名“兵书”。直到近代,考古工作者才发现了这些“兵书”原来就是千古悬棺。
馆长介绍悬棺:是在我们祖国的境内,长江三峡一带著名的××,一个悬棺展,这个悬棺是是战国时期×××,这个在6月1号,6月2号,因为135水位太高了,我们进行调查和观察,进行把它发觉下来。这个价值用专家的话它的研究价值大于用的价值,因为在棺里面出土的东西目前是我们国家没有的东西。比如弓,战国时期保留现在的弓、剑,能够保留到现在,非常完好地保留下来,这个可能还是没有,专家鉴定是非常有价值。
文物工作者还在对这三个悬棺进行研究,虽然现在他们还不能回答两岸记者关心的棺内人的性别和它到底有多大的文物价值等问题,但是看到这些在悬崖绝壁上安眠了前年的古人时,记者们都感受到了三峡那悠久的历史和神秘的文化。
在感叹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艰难和取得的进展的同时,两岸的记者又关注到了长江中一个特殊的生物,中华鲟的保护。在湖北省宜昌市,两岸的记者参观了建设在这里的中华鲟研究所。
所长:介绍研究所在什么时候成立的,目前保护了多少的中华鲟。
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主要生活在长江里,它是一种典型的海河迴游性鱼类,每年秋夏在大海里边长大的中华鲟逆长江而上3000多公里,开始其浪漫艰苦的恋爱和婚配过程,到了第二年的秋天,它回游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阻隔了中华鲟的迴游路线,为了更好的保护好中华鲟这一古老的生物,中华鲟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当台湾的记者参观了中华鲟保护基地以后,他们跟记者讲起了他们对长江生态保护的理解。
中华鲟其实跟三峡是一样的,是我们中国珍贵的资产.所以这次中华鲟,它在大坝建完以后,可以在坝前形成产卵区.目前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的确是一个让人欣慰的事情。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关注点可能有很多的不同但对于长江三峡历史、长江文化的关注是共同的。台湾记者对我们说,所有的人都应该记住。保护三峡文物的人们,是他们伸出了双手,一手连接过去,一手传达未来(记者:李峰 陈曦 摄像:张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