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播出)
主持人(李峰):近日,沈阳“张氏帅府”内著名的大青楼,在经过3年的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这一消息在海峡两岸和海内外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记载,这座张作霖和张学良主政东北时的办公楼曾“亲历”过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的事件,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的通电从这里发出,1930年张学良也是在这里通电全国,武装调停了中原大战,那么这座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建筑,今天是怎样的一种风采呢?它又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请看记者的报道。
在辽宁省沈阳市古老的清故宫南面,有一处规模庞大的民国时期建筑群,它曾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长子,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的官邸和私宅,因而人们习惯称其为“大帅府”,也称为“张氏帅府”。“张氏帅府”总占地面积有3.6万平方米。这里不仅记录着张氏父子两代人的重要活动,更反映了他们政治命运的兴衰。一对原来的石雕也许能告诉我们当年“东北大帅”张作霖的抱负。
“张氏帅府”博物馆 馆长 张力:如果我们捂上这个,就看到这是一个花,但是呢,这里接上的是一个龙头,就形成了一个草龙图案。它不是真正的龙,是草龙。下边这个石刻非常有意义,一个大狮子一个小狮子吃着各种水果,我们知道狮子是肉食动物,不吃水果,但在这呢,在吃各种水果,字上写着“太少英狮吃各果”,寓意吞并各诸侯国的意思。在军阀混战的时候想入主中原,吞并各诸侯国。这是和东边相对称的,上边仍然是草龙图案,下面是一个雄师扑一个球,一般我们传统的花纹是狮子扑绣球,但这里有几个字叫“雄师举掌握寰球”,我们看看这个寰球是什么样的,带着经纬线跟带着大陆和海洋的一个地球,这非常明显。这就寓意把握寰球,把握地球。那边是吞并各国,这是把握地球,可见他当时的这种政治抱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这里曾是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其中位于东院北侧的大青楼,更是当年东北地区至高权利的象征。大青楼建成于1922年,因其外表为青色,因而得名。它的建筑面积约为2460平方米,共有3层,高37米,是张作霖、张学良当年的办公和起居场所,也是当时奉天城的制高点。大青楼建成后不到10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大青楼也惨遭破坏。此后随着岁月流逝,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时,大青楼已严重损坏。为了保护这座见证了历史的建筑,政府部门开始了保护性的整修,
“张氏帅府”博物馆 馆长 张力:我们对大青楼主要做了3件事,第一件就是结构基础加固维修,第二件事就是根据历史进行了复原装修,第三件事我们进行了复原陈列。
为了能够还历史原貌,有关专家仔细走访了当年“帅府”的管家、卫队长等人,这些人被访问时大多已年过九旬,他们回忆出原来大青楼内各房间的装修、饰物配置等情况。说起当年这些物品的下落,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张氏帅府”博物馆 馆长 张力:1932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把张家的家具3列车从关外运到了关里,要送给张学良,张学良义正严词的给回绝了,张学良说,偌大的东北我都丢了,我要自己的私财,我叫人耻笑,你们这样做是对我的侮辱,要求他们,从哪拿的要放回原地,结果这些原来老张家的家具,列车又出关了,出关以后就不知道下落。
在整修过程中,有关部门想方设法在民间广泛收集当年“帅府”的文物,实在找不到,就只好在文物市场买一个与原物相近的补上。经过认真的整修,大青楼内的6个主要的房间终于恢复了原貌。这里的件件物品,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着曾经发生的故事。
1928年6月4日,由北京返回沈阳的张作霖在皇姑屯车站附近的三洞旱桥被日军炸死,集国仇家恨于一身的张学良子继父位,主政东北。
“张氏帅府”博物馆 讲解员 达文洋:张作霖被炸死的消息公布之后,日本也借吊唁之机派林权助游说张学良,希望他能在日本的庇护下形成东北独立的局势,但是张学良在晚年接受采访时就公布了这一段,他说当时呢,我对林权助说了一段话,你替我想的比我父亲替我想的还要周全,我有一件事你没有想到。林权助说,这是什么事呢?他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张学良主政不久,就在大青楼内的这间办公室里,做出了“东北易帜”的重大决定。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东北降下了张作霖时代的五色旗,升起了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表示服从当时的中央政府领导。“东北易帜”不仅彻底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东北的图谋,也宣布了中国自清末以来分裂割据混乱局面的结束,使得国家实现了和平统一,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张氏帅府”研究员杨景华告诉我们。
“张氏帅府”博物馆 研究员 杨景华:张学良在这个问题上是对中华民族,促进祖国统一起了关键作用。因为在清朝末年,日本帝国主义还有沙俄帝国主义,两个帝国主义经常在东北近现代史上搞得纷纷扬扬,把东北占了好几回,所以闹得东北究竟是谁的,是模糊的,张学良这个时候宣布“东北易帜”真正在历史上宣布东北就是中华民族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他起了很关键作用。
“东北易帜”后不久,在这间被称作“老虎厅”的房间里传出了枪声。那是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破坏统一、阻挠易帜”的罪名将飞扬跋扈、无视张学良的张作霖时代重臣杨宇霆、常荫槐就地正法,史称“杨常事件”,这一事件让张学良在东北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1930年,面对中原地区军阀混战的局面,张学良武装调停了“中原大战”,使中国又恢复到了形式上的统一。直到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击沈阳北大营,引发“九一八事变”。
这里就是当年北大营兵营的旧址,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仅存的旧建筑中体味当年的情景了,而这里对于张学良来说,却是他永远的伤心地。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很快占领沈阳,不久东北全境沦丧, “东北王”张学良不仅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黑锅,而且从此后,他再也没有踏上过东北故乡的这片土地。
东北军背负着国破、家亡,不抵抗的耻辱,被蒋介石投入到内战战场,面对这一局面,张学良愤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极目长城东眺望,江山依旧主人非。深仇积愤当征雪,披甲还乡奏凯归。”在多次苦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拒绝后。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张学良、杨虎城派兵前往临潼华清池,扣留蒋介石,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共同努力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而张学良却遭到了蒋介石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九十年代初,名义上恢复了自由的张学良先生赴美定居,在他九十一岁寿诞聚会时,他写下了“鹤有还巢梦,云有出岫心”的诗句,深沉之中尽露思乡之情。曾任 “张氏帅府”博物馆首任馆长的杨景华先生说,他虽然无缘与张学良先生见面,但是通过几次电话,他都能体会到张先生浓浓的思乡之情。
张氏帅府博物馆 研究员 杨景华:我一共和他通了3次电话,老爷子很愿意谈,他说你不用大声,我听见了,我说你不是耳朵背吗?我听老家人说话耳朵就不背了,还挺有意思。
记者:你有没有通过电话向张先生发出邀请,希望他能回“帅府”来看看。
张氏帅府博物馆 研究员 杨景华:也说了,他说等我看机会吧,就这话,我很想家,谁不想家。一说到这个时候,老爷子电话里就哽咽了,我们听了也不好受,一请他回家的时候,他就说谁不想家,他就要哭了,所以我们这时候就不敢再深说了,就赶紧把电话撂下了。所以请老爷子回家的话,不能轻易表示。我开始讲点,他就哭了,所以很难。
晚年的张学良一直希望海峡两岸能够早日统一,即使是在被幽禁的日子里他也难舍国家的危难、民族的兴旺,他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在祖国大陆,故乡的人们也在时时思念着张学良,在张学良先生的出生地台安县桓洞镇张家窝堡,张学良出生的地方也已经建立了纪念馆,房前的老井、大柳树,房后的大枣树,这就是张学良先生朝思暮想的故乡。1991年,纪念馆还托人为张学良先生捎去了他念念不忘的家乡大枣,在收到家乡的礼物后,张学良先生曾复信感谢。说起这棵300多年的大枣树,纪念馆的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说。
张学良出生地纪念官 讲解员 李莹:张学良对出生地念念不忘的也是这棵老枣树,去年6月份,有一个张学良的特护叫沈婷,专门从美国赶回来看这棵老枣树来了,当时据她讲,张学良将军临去世期间,念念不忘的就是房后有棵大枣树。
就在张学良去世的那一年,繁茂了300多年的大枣树的大部分枝干突然死掉了,在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救助下,才使得部分枝干存活下来,如今的大枣树,又结了枣子,可是思念家乡大枣树的张学良先生却带着深深的遗憾走了。说起2001年张学良先生故去的时候,在他的故乡,在沈阳的“张氏帅府”都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张氏帅府博物馆 研究员 杨景华:有那么一个(老人),我问过那个老爷子,我说老爷子今年多大了,我今年94了,少帅当时那时候,我16岁参加东北军,我们老爷子没了,我来悼念。一进院,他就把轮椅脱了,自己走,不会走了,老爷子爬到灵堂,那一进院的灵堂,老爷子趴到灵前,在灵前嚎啕大哭,全家20几口人看老爷子趴下想扶,他回头说,都跪下,全家趴到灵堂嚎啕大哭。
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张学良,一位自称“爱国狂”,自诩“爱国爱乡决不后人”的爱国将领。今天虽然他已经故去了,但是家乡的人民没有忘记他,祖国大陆的人民没有忘记他,人们给予他的是一个个极高的评价。
张学良出生地村民:我想周总理这句话再恰当不过了,他应该是个千古功臣。
游客:这个人威武不屈啊,为中华民族的兴旺确实做了很大的贡献。
游客:他是一个爱国主义的人,至少我从心里比较佩服他。
张学良先生已经故去了。但是人心自有公道,一个人只要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做出过有益的事情,人民就不会忘记他。沈阳“张氏帅府”的大青楼的修缮和开放,就是纪念张学良先生很好的方式。(编导:王海涛 摄像:李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