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也是台湾光复58周年,为此《海峡两岸》推出系列节目《台湾往事》,今天为您播出的是第七集《挥戈复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一手策划挑起了“卢沟桥事变”,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一致投入到了这关系到民族存亡的全民抗战之中。
在海峡的那一边,台湾人民的抗日爱国运动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尽管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强化对台湾的殖民化统治,加紧经济掠夺,残酷镇压民族抵抗运动,但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台湾人民都把宝岛的解放寄希望于祖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他们纷纷冒着生命危险闯关偷渡回到大陆,与滞留在那里的台湾同胞、爱国侨胞一道,投身于祖国的抗日战争,著名的台湾政治活动家李友邦和他创建、领导的台湾抗日义勇队与台湾少年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当时,福建境内的台湾同胞被统一集中在闽北山区的崇安县,李友邦得知后多次前往崇安,动员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战,他把青壮年编入义勇队,未成年者组成少年团,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烈响应。
浙江省金华市,是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成立的地方,酒坊巷里的这所小院子,就是义勇队的总部。来自全国各地的台胞都汇集到金华,加入台湾义勇队,这是台湾同胞第一次有组织地加入祖国的民族抗日行列。他们以抗日救国为己任,各尽所能,积极开展对抗日宣传工作、对敌政治工作和医疗救护工作。
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大革命的李友邦,对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台湾抗日斗争与祖国抗日斗争的关系有着明确地认识,他时常教育台胞们“只有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以后,台湾人民才能得到解放”。
陈在正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同期:
李友邦这个人,他政治思想体现在自发的抗日,他在抗战的时候,在国共合作期间组织台湾义勇队,组织台湾少年团,他跟其他的人到大陆来参加抗战不一样,有的参加新四军,有的参加国民党军队,他在当时作为台湾人的一个代表,他的队伍是根据他的队伍的特长来进行抗战服务的。
参加义勇队的台胞中许多人都是医生,他们在金华设立了医疗所救治伤兵、为抗日民众服务,他们还组织野战医疗队上火线执行救护任务,受到了抗日将士的赞扬,在当时的金华,“台湾医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邵梓 (原浙江民革金华市委副主委)同期:
在抗战的时间,台湾义勇队的医院设在这个地方,那个时候它的宗旨是为病人服务的,收得只是挂号费,医药费都收很少的,所以它那个时候在金华名气很大,在这个地方信誉也很好,医术也很高明。所以来看毛病的人很多,门庭若市,生意好得很,晚上都看毛病,因为白天都躲警报,大家晚上都来看,他也不辞辛苦,晚上都给看的。像这样这个地方,大家对他的印象非常好。
这间破旧的房屋,是当年台湾义勇队医疗所的外科手术室,对那些习惯于扎针、拔火罐,从未见过手术刀、止血钳的老百姓来说,能接受这种西式治疗,是因为接受了这些善良的医生,与其说村民们认可了他们的医术,不如说是认可了他们的人品。
台湾义勇队队伍迅速扩大,以金华为根据地的大后方遍布着四个支队和少年团的足迹,他们同遍及各个抗日战场的台湾同胞一道,担负起了自己在全民族救亡的伟业中那神圣的使命。
这是金华市郊尖头塘一间老旧祠堂,当年从这里飞出的抗日歌声,引来了街坊四邻的孩子久久不散。因为唱歌的,也是一群身着军装的少年儿童。1939年2月22日,台湾少年团与台湾抗日义勇队同时成立。这里就是他们的营房。少年团的团员大都是些9岁到13岁的娃娃兵,以稚嫩的肩膀为父兄分担起了抗日救国的责任。
邵小明 (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下牌塘村民)同期:
他们台湾义勇队住在这里,我知道的只有半年左右,刚开始不熟悉的,后来熟悉起来了,因为我们小的都很怕的,因为究竟他们来干什么的我们不知道,后来我们跑来跑去,小鬼带小鬼熟悉起来了,结果我们经常来玩了。
日益壮大的义勇队从内地逐步挺进沿海,抗日行动一路直逼与台湾隔海相望的厦门。当时的厦门是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基地,戒备森严。但义勇队员们却神出鬼没地潜入侵华日军的海军司令部、关押抗日志士的监狱等处袭扰,闹得日军寝食难安,惶惶不可终日。
严秀峰 (李友邦夫人、原义勇队队员)同期:
在1941年、1942年、1943年的时候,我们台湾义勇队配合一个师长的一个队伍,我们共同提出袭击鼓浪屿,(我们)拿手榴弹突击,还有其他的一些机关枪,结果我们成功了,它的油库都爆炸了,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厦门,晚上我们进去,去贴标语,第二天日本人一看,他心里很恐慌,这个标语从哪里来的。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最残酷的一年。由于日寇发动了新的攻势,金华一线战事紧张,台湾义勇队奉命转进闽西的龙岩,龙津河畔的挺秀塔默默迎来了它南归的儿女,义勇队总部于1942年10月正式迁移到龙岩市中山东路24号,当时,那里是一座连姓祠堂。
经过3年壮大发展,龙岩时期的义勇队已经增加编制,直属国民党军委政治部管辖,人员从金华的63人增加到165人,直到1945年离开龙岩时扩大到381人。在龙岩两年多,义勇总队系统举办了三期“干部训练班”,每期60人,受训两个月,为收复台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在1942到1943年间连续几次配合部队袭击驻厦门的日军之后,义勇总队一面垦荒种植,自力更生,建设大后方,另一面主动出击,派出队员到各抗日部队翻译敌军文件,审讯战俘,连少年团的娃娃兵们都在瓦解日军的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力量。
林云 (原台湾少年团团员)同期:
到了那里去工作的时候,正好抓到一个日本俘虏,抓到日本俘虏的时候,军部就布置,让我做做日本俘虏的工作,他说你是个小孩都懂得要抗日,说明他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你去做做吧,那个俘虏叫梅本原一,就跟他说了,说了以后他自己也很惭愧,他说他出来打仗不是他自愿的,是上面强迫他来打仗的,所以他也不愿意,他说将来的时候我回去我要宣传,这个侵略战争是错误的。
斗转星移,岁月的磨洗不会带去所有峥嵘时代的痕迹,江山有情,深谷岩穴中犹自回荡着一段历史的热血豪情。1998年6月,人们在龙岩市郊的一处风景区“龙硿洞”游览时,在主洞入口处,依稀发现了8处红漆书写的字迹,一个时代的见证就这样透过时光,红彤彤亮在了世人的眼前,从内容上看,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无疑是台湾少年团的团员们。在当时的龙岩,由这群尚未成年的孩子所组成的宣传队家喻户晓、人见人爱。
郭辅义 (原台湾少年团团员)同期:
因为我们年纪小,像我当时只有10岁,最多的也不过十几岁,大家对我们非常得爱护,我们能够唱歌,又能够表演,在漳州,福建的漳州,我们跟当地的学校合演儿童剧,我担任主角叫小宝儿,所以在(那里)演了一个多礼拜,我几乎在漳州市到处走的话,人家都认得我,他们都非常疼爱我,一定要请我去吃点心、吃东西,觉得非常光荣、很高兴。
用战斗摧垮敌人,用理论武装自己。1943年1月,成长中的义勇总队在龙岩发行了首期《台湾青年》,宣传抗日救国,激励民众斗志,发行量由500多份迅速增长到2000多份,其中重头文章多由李友邦亲自主笔。
陈在正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同期:
所以李友邦这个人,我认为他是相当有水平的一个人,我认为他是台湾革命理论家,他著作很多,他写过《日本殖民地的政策》,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日本侵略台湾以后,台湾社会经济变化、阶级的变化,以后得出台湾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要动员各个阶层的人起来反抗,他的路线还是比较正确的。
穿越过那悠久的浴血年华之后,台湾与大陆共同迎来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9月9日,义勇总队迁移到漳州下坛里1号,随时准备越过海峡,收复故里台湾。武夷山上的九曲溪,流连过古往今来多少骚客的诗情,镌刻下多少风华绝代的诗句,而今,最醒目的一行字却是少年团驻留此地时的口号:“打倒日寇,保我中华”。
郭辅义 (原台湾少年团团员)同期:
就以我们当初的工作号召,“保卫祖国,收复台湾”,这一句,一直到现在都还很有用,这表示大陆跟台湾是一体的,所以说一个中国根本不是问题。
当沧桑老去时心愿依然年轻,和平鸽飞过的天空下还回响着少年团的歌声,李友邦和台湾抗日义勇队当年立下的誓言,至今还镌刻在南普陀寺的巨石之上:“复疆”。
主持人:今天我们为您播出的是《台湾往事》的第七集《挥戈复疆》,下期请您继续收看《台湾往事》的第八集《神州光复》。(制作单位华艺公司责任编辑:翟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