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2级的大学新生来说,“转系”、“转专业”是最能拨动他们兴奋神经的话题之一。随着部分高校转系政策的改革,转系、转专业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一些对自己专业不满意的大一新生不免开始寻思:我是否也能有这样的机会“跳槽”?
2002年, 复旦大学出台新规定——每个院系(专业)至少拿出原有学生10%的名额,接受转系生,总计420个名额。9月12日,244名学生在新学年之初重选专业到新系。
同一时期,千里之外的北京大学也有近100名学生自由转系、转专业。据北大教务部长李克安教授透露,北大规定每年转系转专业的人数可占新生的10%,刚入学的新生则不允许转系,这主要是基于新生对大学的院系和专业还相对陌生的考虑。北大已计划明年全部实行按院系和学科大类招生,让学生选择的机会更多。
此外,学生“转系”事件也在中国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进行的轰轰烈烈。每年都有超过百名学生转系。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大学“转系(专业)难,难于上青天”,如今竟有如此多的学生同时转系成功!而一项全国性的调查也表明,目前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大学生表示如有可能将另选专业。
事实上,大学可自由转系、转专业甚至转校,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创新之举。今天,我们许多大学的改革,都不过是在逐步找回一度遗失的优秀教育传统。曾几何时,“一考定终身”、“一次选择学校”和“专业定终身”成为牢不可破的“天规”。且由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大学教育社会评价体系的缺失和不完善,学生在学校、系别、专业的选择上几乎是“盲人摸象”,填报大学志愿就像一场赌博;而上了大学后,又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于是,以“逃离大学”为主旨的退学、重修、逃学、混日子等情形在高校比比皆是,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包办婚姻。
但也另有观点认为,大学生转系不应放开。究其原因,大学生转系很少有考虑自己兴趣的,更多的考虑是自己所学专业在毕业后是否有市场,是否能找个好工作?尽管现在各个大学每年都在大批量扩招,但热门专业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较冷的基础学科却在不断萎缩。从“利益最大化”而言,学生的行为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大学殿堂毕竟不等同于简单的职业培训机构,它更多的是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它的专业调整不会也不可能完全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可以想象,如果大学生转系完全放开,一些处于学术前沿的冷专业、冷学科在10年、20年之后,便有可能不复存在了,那将是人类多大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