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和煦的阳光、满眼的新绿让许多人暂时忘却了年年如约而至的沙尘天气。直到3月20日,10年来最强烈的沙尘暴降临北京——橘色昏暗的天空,劈头盖脸的大风,刺鼻的土味,黄沙冰临城下,不由让人再次对生态环境恶化忧心忡忡,一个碧水蓝天的生存环境只能是我们的梦想?
“沙尘暴经济”:堆满恐惧和灰暗的记忆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数据:3月20日北京能见度最低时不到200米,可吸入颗粒物达到1500微克/立方米,比二级大气指标高出10多倍。由于能见度降低,汽车和行人明显少于往日,汽车都打开了尾灯。北京交通台破例从当日的10点开始直播路况信息,甚至所有的新闻版块和歌曲都与沙有关。
这场突如其来的沙暴使一些防风防沙的生活用品在市场上热销。口罩、吸尘器在各个商场的销售量明显地高于往日。21日大风过后,洗车擦车行业迎来火暴的场面。记者更是意外地在某商场的空调柜台里发现了海尔集团专门为防沙尘暴赶制的空调,仅21日一天,在北京市场上就推出了500台防沙尘暴MRV空调,订单不少。此外,某家政服务公司增加了30%的业务量,相当于一天增加100家用户。有人据此预计,北京将要形成“沙尘暴经济”。
面对沙尘暴,我们怎能坐以待毙?
沙去日出,可怕的阴影却依然徘徊在我国北方数亿人的头顶:沙尘暴还会来吗?究竟有没有什么对策?面对今后可能会再次来袭的沙尘暴,我们难道只能紧闭门窗、束手就擒吗?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
专家认为,沙尘暴天气具有久远的历史,不易彻底根治,但只要措施得力,减缓其发生及影响程度是可能的。
建设和完善沙尘暴的动态监测网络:利用气象卫星、雷达和探空等手段,对沙尘暴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进行跟踪观测,形成一个实时的国家级沙尘暴监测、预警网络,并及时发布信息,以利于各方面提前安排好生产、交通和群众生活,尽可能减少损失。另外还要加强科学研究,如加强对沙尘暴形成条件和机理以及预警技术的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沙尘暴演进的影响研究等,为有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这种监测系统,为防治这一极端天气事件提供参考意见和评估。
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这是减缓和治理沙尘暴至关重要的技术措施。关键要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大力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对已沙化的地区开展综合治理,扩大林草植被;对已形成的沙漠绿洲,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我国已于去年开始实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等。其中,从2001年到2010年,国家将在京津及其周边地区退耕还林、营林造林、草地治理总计2.7亿多亩,修建水利配套设施10万多处,小流域综合治理2万多平方公里,生态移民18万人,以从总体上遏制土地沙化的扩展趋势。
|